第D05版:登封时报 大禹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嵩山:“天地中心”之征象 民族表记之寄托
嵩山: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嵩山:“天地中心”之征象 民族表记之寄托
中岳嵩山好风光:太室山和少室山的故事

嵩山挺立天地之中,巍峨耸峻,奥秀天下,成为中原地区的自然地标与文化景仰物,所谓“高山仰止”,中原人提起嵩山,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登封时报 孙淑霞 实习生 牛月贝 文/图

文化渊薮 三教荟萃独具特色

嵩山地处中原,东西横卧,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嵩高”、“崇山”,西周时称天室山。嵩山是一座古老的山脉,36亿年前它横空出世,屹立于苍茫的地球东方。5个不同地质时代的印记,使之成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嵩山又分为少室山和太室山两部分,共72峰,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接五代京都汴梁,西连十三朝古都洛阳,素有“汴洛两京、畿内名山”之称。

嵩山,相继产生了儒教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佛教的禅宗祖庭法王寺和少林寺、道教的圣地中岳庙,嵩山是儒释道三教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三教合一体现最为完美的地方,其宗教文化独具特色。

在嵩山的三教圣地中,以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嵩阳书院为代表的儒教文化在我国儒学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嵩山法王寺建于东汉时期,是中国佛教寺院的发祥地之一,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佛教文化独领风骚;中岳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道教庙宇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嵩山,三教合一,儒教居中,佛教居西,道教居东,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在嵩山地区很早就酝酿出现了儒学思想。在儒学产生之前,尧、舜、禹、汤、周公等先贤在嵩山地区有大量敬天卫民的活动,而这些人物正是儒学推崇的“道统”圣人。春秋初期,郑国颍谷封人、颍考叔被称为“纯孝伯”,一直被后世儒家所推崇,现在登封境内还有很多考叔庙、考叔祠。

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亲临。“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作品《赠嵩山焦炼师》,“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唐代诗人王维在嵩山留下诗篇《归嵩山作》……

嵩山被称为五岳之尊、万山之祖,与其博大精深的地质特色、文化特色息息相关。

“五岳”名山之首 “天地中心”之征象

由于鼎峙中原,又有女皇武则天封禅嵩山、中岳封神和30多位皇帝的亲临,嵩山自古以来被赋予了特殊的观念内涵。

嵩山居中原,中原系炎黄部族最初筚路蓝缕的祖居地和由来之地,孕育了华夏部族的根脉,乃中华民族文化之发源地。 夏禹时称为“嵩高”、“崇山”。周公著《尔雅》上说:“山大而高者叫嵩,合而言之称为嵩高”;唐尧时登封县为崇地,故嵩山叫崇山。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始定“嵩高山为中岳”。嵩山这一名称是汉武帝以后才出现的,以后各代均沿称嵩山为中岳。《诗经·大雅·嵩高》所谓“嵩高惟岳,峻极于天”,嵩山由于奇异的峻峰,宫观林立,因而荣膺中岳“嵩山”称号,遂居中国“五岳”名山之首。在国人“中原、中州、中土、中国、中华”的中文化观念链中,嵩山成为“天地中心”之征象、民族表记之寄托,聚合成中国人尤其是中原人的原始心结。

大禹的嵩山故事

嵩山是由太室、少室两座大山组成的。大禹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缔造者、立国始祖和人文初祖之一。大禹的一生和嵩山的太室山和少室山的关系十分密切。至于为什么叫太室山和少室山,也与大禹有关。

据登封市文史委主任常松木介绍,室是妻室的意思,太室为大妻所居,少室为小妻所居,所以分别叫太室和少室。

相传大禹在治理洪水的时候,娶涂山娇为妻。婚后,大禹把涂山娇安排在崇山脚下居住。涂山娇的妹妹涂山姚随姐姐也一起到崇地安家,大禹把她安排在季山脚下居住。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要开凿辕关,大禹在家门前这才见到了涂山娇。据嵩山地区的故事传说,为了加快开凿辕关,大禹变成力大无比的黑熊凿石运土,涂山娇给禹送饭的时候,发现了丈夫的化身是黑熊,一气之下变成了石头。大禹从石头中唤出了儿子启,然后抱着启去找涂山姚。涂山姚见大禹笃志为民治水,对他十分爱慕,便嫁给了大禹。从此以后,她不仅代替姐姐照顾孩子,还协助大禹治水。后来,大禹就把涂山娇住的崇山叫“太室”,把涂山姚住的季山叫“少室”,太室山和少室山也由此得名。现在,太室山山下还有“启母阙”作为国宝见证历史,少室山下也有“少室阙”遗迹。

行走于嵩山路上,探幽于峡谷深壑之间,沉醉于文化渊薮之中,美景、遐思与共,其文化精神温润无数炎黄子孙之灵魂,砥砺我们为之奋斗、前行。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81785 2016-10-27 00:00:00 四 嵩山:“天地中心”之征象 民族表记之寄托KeywordPh中岳嵩山好风光:太室山和少室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