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J03版:社区报 国基·讲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社区报 国基·讲述
52年前,他们离蘑菇云很近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他们,见证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52年前,他们离蘑菇云很近
袁宝银(右)和战友彭书群
袁宝银参加中印自卫反击战时用的饭碗

开栏的话

社区趣闻奇事多,并在您的身边发生着。您身边有爱心故事、亲情故事、奇人奇事等等,请告诉我们,我们将会把您想说的用新闻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来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今天,《有故事的国基人》与您见面,定期邀请“有故事的人”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在国基路办事处,提起袁宝银,不少人都竖起大拇指,他年轻时当过特种兵,参加过中印自卫反击战,他还见证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记者 鲁慧 文/图

袁宝银,1959年入伍,1960年至1961年参与建造核试验初期工程。1962年参加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1963年至1964年参加了全部核工程建造任务,参加了不少特殊重要工程建造。

他受到辐射多次,身体受损,曾在当地部队医院住院治疗,1967年,他退伍后被分到郑州拖拉机厂工作至退休。

■相关链接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毛泽东在1955年发出号召,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1959年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艰巨的任务。1962年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专门领导机构,在科技人员和国防建设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核试验终于取得成功。

中国政府发表声明称,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斗的威胁。同时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并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 来自《城市晚报》

不怕吃苦不怕累

近日,记者在袁宝银的家里见到了他,他的战友彭书群也在他家。当年的年轻小伙已经变成白发老人,两位老人精神不错,记者刚一坐下,他们就开始讲起了往事。

1959年,袁宝银入伍,成为一名新兵,家人都很高兴,因为保密的关系,当时并不知道要去哪里当兵,坐上火车就走了。

坐着闷罐车来到了新疆马兰村,马兰是我国原子弹基地,1958年由中国勘察队和前苏联专家小组共同选址确定,如今是我国的原子城。“刚到马兰村的时候,我们见不到一个人,也见不到树木、野草,这马兰就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戈壁。”袁宝银说,那时候,地图上没有马兰村的名字,那是一个绝密的军营。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是戈壁大漠特有的秉性。

1960年初,袁宝银所在的部队从马兰进军大戈壁。这次的任务是完成马兰到罗布泊一条长一千多公里的简易军用公路,途径天山山脚、边防哨所、辛格尔、孔雀河,到达罗布泊。从马兰到罗布泊地势奇妙,随军的领路人说,这些地方从来没人来过。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全副武装,带着干粮,后面跟着水车,向着无人区前进。

“记得有一次,大风刮了三天三夜,停止施工,鸡蛋大的滑石满地跑,吃干粮饮苦水过了三天三夜,战士们都成了泥人。”袁宝银说,这都不算什么,重要的问题是缺水,他们曾用洗脸水做稀饭,拿石头放在嘴里解渴。

除了辐射强,用水紧张,罗布泊核试区最恐怖的还是它的天气。据了解,冬天的罗布泊最低气温达零下30摄氏度,而夏天的罗布泊地面温度达50多摄氏度,“鸡蛋一放上去就熟了。”袁宝银这样形容。为了消暑,不少人在地上挖一个坑,再在上边搭帐篷,晚上就睡在坑里。

最难预料的是突如其来的十级以上大风沙。“沙尘暴一来,那沙子可以把汽车表面的油漆打光,把挡风玻璃几乎打碎!”有一次,一队研究人员在调试测量仪器后连夜乘车返回驻地,途中遇到了沙尘暴,迷失了方向。司机只好将车停在原地,等待沙尘暴离去。当时情况危急,男同志都让女同志躲到驾驶室内避风,而自己则蹲在后边的车厢里,相互包紧,用衣服、塑料袋套着脑袋尽量少吸尘土。

不怕辐射,不怕牺牲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一声巨响,袁宝银看到,火球缓缓升上高空,形成蘑菇云。当时不容等,袁宝银和12名战士们组成最前线,冲向蘑菇云。他们要拿计量笔测试核辐射量,还要进行数据记录计量。

“我们在爆炸中心的铁塔残骸附近约10米处起爆炸药,每天进去两次。”袁宝银说,他们把放射性尘埃用炸药炸起来取空气标本,在那里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月。

他们带的计量笔每次都升到最高点,完成任务后我们离开现场。1965年4月14日上午10点第二颗原子弹爆炸后,他们全体战士都进入原子现场,在现场回收实验残骸。接着,又参加了建造第三颗实验的重要工程,任务艰巨,又是严重的辐射区。

“我记得我们在井下吃饭,一分钟也离不开现场,一个多月完成了全部工程。”袁宝银说,当时战友们看见他们连的战士,都说他们是“原子土兵”“野人”。

“我们在接受任务时,就发誓要保证完成任务,不怕辐射,不怕死,我能吃苦,我不怕累,虽然我们身上有核辐射,但我们的祖国强大了,即使有病,我们的心情也是高兴的。”袁宝银说。

难忘的中印前线岁月

提到中印自卫反击战,袁宝银的战友彭书群很是激动,据他回忆,1962年,他们随大部队离开了工作两年的原子现场,来到了中印前线昆仑脚下。当时的昆仑山已经是草木皆兵,大规模的战争一触即发。

“当时我们每人发了干粮袋、急救药包、小帐篷、大皮衣等,全副武装,准备随时进入阵地。”彭书群说,他们左上方的口袋里装有遗书,上面写着家庭住址和部队番号。

10日是我军总攻日,当时,他们炮兵部队10月10日凌晨进入1号炮阵地,在零下30摄氏度的阵地坚守,一把干粮、一把雪。当时在阵地坚守了20多天。

10月23日昆仑山前沿阵地,无名高地的争夺战已经是三天三夜,两军的兵力从各自后方急速开往前方,为了人民的利益,与敌军展开了枪对枪炮对炮的拼杀,最后,我军全胜收兵。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82663 2016-10-28 00:00:00 五 52年前,他们离蘑菇云很近KeywordPh他们,见证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