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中牟时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古今第一美男: 借天下之势,做脚下之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古今第一美男: 借天下之势,做脚下之事
潘安,灿烂古今的中牟文化名片

潘安,名岳,字安仁,世称潘安,晋代著名文学家,中牟县大潘庄人。潘安以貌美、品高、才华出众流芳至今,世人常以“貌比潘安” 来赞誉美男子。人所共知,潘安不仅人长得好看,才华横溢,还是个大孝子。 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严淳 文/图

忠君亲民

潘安自恃多才,对自己长期受压抑心有不满,就在阁道题诗:“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楷鞧,和桥刺促不得休。”用以讽刺当时的山涛,裴楷、和桥等人。山涛等人为了报复潘安,就在皇帝面前诬告潘岳有欺君之罪。说:“潘岳一个男人有如玉的肌肤,全是假的,是涂抹了一层用珍珠等制成的化妆品。要让他露出真面目可用如此这般的方法殿前以试。”

听了他的话,皇帝对潘安之美真的产生了怀疑,于是就听从了山涛等人的谗言。潘安在接旨面君时,就按圣旨要求,在三伏酷暑天,头戴皮帽,脚蹬朝靴,身穿棉衣、皮袄,进宫去了。刚到宫殿台阶下,只听内侍传旨:“要潘安跑步上殿面君。”潘安不敢怠慢,就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向上跑去。到了最后几个台阶,已是精疲力竭、浑身湿透。他像喝醉了酒一样,一摇三晃地进入殿内,扑通跪下,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微臣潘安叩……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山涛等人看见他那狼狈相,互使眼色、嘲笑不止。皇上也禁不住笑着问:“潘安,你可知罪?”

潘安一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便说:“微臣不知。”山涛从旁责问:“你欺君罔上,还说不知?”潘安本已汗流浃背,头脑昏昏沉沉,听了山涛的话,顿觉五雷轰顶。他吓得满脸热汗横流,哆哆嗦嗦地说:“微臣熟知君臣之礼,一向以社稷为重,忠于皇上,心中从无半点邪念。所写《藉田赋》便是明证。欺君之说,望皇上明示。”

皇帝说:“你身为男子,就应有阳刚之气。为什么要用妖术洁身?脂粉涂面、招摇惑众、扰乱视听?”潘安听到这里,悬着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他知道这是山涛等人谗言皇上,要置自己于死地,就理直气壮地说:“微臣之身躯乃受之父母,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容貌肌肤尽是本色。人常说黑是黑,是本色。难道说白就不是本色吗?有人说微臣以脂粉涂面、妖术洁身,这才是欺君罔上。这是要加害于微臣。请皇上明察。”

山涛等人说:“皇上,潘安用没用脂粉,让内侍用白色汗巾一擦便知。”于是,内侍用汗巾把潘安的脸上、脖子上的汗水擦得干干净净。这一擦,潘安觉得凉爽了许多,因而更加容光焕发、光彩照人了。皇上对着汗巾看了又看,上面除了汗水的湿印,没有一点脂粉的痕迹。闻闻也没有什么异常的香味,再看看潘安,只见他面若凝脂、眼如点漆,面颊白里透红,更加楚楚动人。皇上龙颜大悦,惊叹道:“潘安真乃空前绝后美男也!是朕失察,让爱卿受委屈了。内侍,领潘爱卿沐浴更衣去吧。”潘安急忙叩谢:“谢主隆恩。”说罢,回头狠狠瞪了山涛等人一眼,随内侍出殿去了。

山涛等人见没有害了潘安反让皇上对他更加宠爱,害怕潘安留在京城对自己不利。于是就千方百计把他排挤出京城。晋武帝无奈,就把潘安派到河阳任了县令。

潘安任河阳县令时,为官清廉,秉公办事,勤政为民,造福一方。河阳县在他的治理下,民风、生产都发生很大变化。全县处处桃李成林,年年五谷丰收;家家有粮,人人有衣;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显示了安居乐业的盛世局面。为了表达对这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父母官”感谢,当地老百姓采取了一个特殊的方式:一天,潘安正在县衙的大堂前踱步,思谋进一步治理好河阳的良策,忽听衙役禀报:“有人求见。”潘安急忙点头答应。不一会儿,进来有几位老翁。前边一人绅士打扮,手执红帖。后边有一位庄户人模样,肩扛一棵翠柏树苗。只见那绅士打扮的人上前先施一礼,然后恭恭敬敬地递上红帖,对潘安说:“大老爷在上,小民受众乡亲之托,感谢大人把河阳治理得这么好,让百姓过上如此安稳、祥和的日子。献上翠柏树苗,以表心意。”潘安展开红帖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首诗:“根深枝叶翠,河阳百姓心。岁岁盼峥嵘,代代留芳馨。”满面笑容连声叫好,并表示:“父老乡亲们的心意,潘某全领了!”说罢,吩咐衙役拿来铁锨,亲自挥锨挖坑,将翠柏苗植于官衙前面。然后,面向太阳深深鞠了一躬,在柏树前诚恳立誓:“青天在上,潘某定要做一个爱民忧民的清官,决不辜负河阳父老的厚望和企盼。如若贪赃枉法,有负黎民,定遭五雷轰顶之灾。此柏树可做见证。”

潘县令“栽树立誓”之事像疾风一样,很快吹遍全县,百姓人人称赞。从此以后,城里老百姓凡挑水路过衙门前,总要停下来给小柏树浇浇水。小柏树越长越旺,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数年后,小柏树长成了大柏树,亭亭玉立,郁郁葱葱,十分喜人。

后来,潘安调离河阳,百姓夹道相送,依依不舍,洒泪而别。

勤勉理政

史书记载,潘安32岁时,被外放到河阳做县令。他一到河阳,看见这里南临黄河,北靠邙山,中间是一片平川沃野。心想:地方不错,就是老百姓太穷,怎么办呢?他想起古人治世格言:“五谷宜其地,六畜宜其家,瓜瓠荤菜,百果俱备,此乃县之福矣。”根据河阳的地貌、土质特点,他开始号召百姓广种桃李,绿化荒山。

为了把自己的施政方针深入贯彻下去,潘安想方设法搞宣传。正月里官衙门口唱大戏,潘安让人在台下放风筝,风筝上挂着标语,上写着“广种桃李”。潘安自幼爱美成癖,在治理山水方面依然如此,他引领百姓将道路两旁、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也栽上桃李和花卉。于是,河阳上下人人植树栽花,处处树茂花繁。每逢春季,河阳县境内绿满山川花满园。每到秋来,累累的果实为老百姓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潘安也被百姓们尊称为“花县令”。河阳县就此有了“河阳满县桃”和“河阳一县花”的美名。

为整治民风,潘安巧用“浇花息讼”的办法,化解邻里矛盾,——他在自己的花园里栽上一行行桃李,又在园内挖了一口浇花井。每天办完公务,他就到花园里自己提水浇花。为处理民间斗殴吵架的官司,他专门做了十几只尖底大水桶放在大堂上。有一次两家邻居因小事大打出手,闹上公堂。潘安先给原告一只尖底水桶,再给被告一根扁担,一条井绳,让两人去花园浇花。起初两人磕磕绊绊,极不配合。但衙役在一旁监督着,他们也只得互相协作。两个人一人汲水,一人穿杠,统一上肩,一致行动。这样忙活了半天,终于把花浇完了。这时两人的火气早已没了,互相看看,都一脸愧色。回到大堂上,潘安问:“官司还打吗?”二人异口同声:“不打了。”潘安看他们都没了火气,才开始公平合理划分了责任,做了公正裁决。潘岳就这样一次次解决百姓纠纷。

后来,河阳百姓为不忘潘县令恩德,便把潘安花园旁的一个小村改名为“花园头”,把花园里那口“浇花井”改称“潘安井”。

潘安在河阳县干了四年,又调往怀县任县令。当时怀县客栈管理存在不少问题,被人们称之为“逆旅”。不少官员以“逆旅”的设置是“逐末废农”,造成藏污纳垢、“败乱法度”的后果,认为应当废除。潘安却上书发表自己的看法,他指出,“逆旅”的设置有利于商贾往来,主张加以整顿,而非全盘否决。潘安的思想与传统的“重农轻商”思想有所不同,应该讲,其眼光有独特之处,体现了更加务实、关切民生的思想。

潘安身上的名士习气不多。当时官场上官分清浊,所说的“清官”,是指那些位高权重又很少日常杂务的官,还有官位不高但尊贵并易升迁的官;“浊官”是日常事务多的官。高级世族垄断了“清官”名额,贵族名士即使做了“浊官”,也常以不喜欢为由而不亲自处理日常公务。潘安则不同,他大部分时间做的都是“浊官”,从基层琐事缠身的县令,到朝廷的度支郎(当时的财政官)、廷尉评(司法官),都是事务繁忙的“浊官”。但他从不懈怠,总是事必躬亲、勤勉理政。任度支郎时,中央工程部挖地基挖出了一把古尺,时任尚书郎的挚虞便上奏皇帝:现行的尺度比古尺长,应以古尺为准。潘安毫不掩饰,直接和挚虞辩驳,他以为现行尺度习用已久,不宜再改,并指出挚虞未免迂腐。显而易见,潘岳的看法更切合实际的,更符合朝廷和百姓利益。

可别小看了潘安的这点作为,西晋的士人群体,为求保全自己“在行为上是不婴(接触)世务,在职而不尽责”。正像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所说的:“所有行政官员以不过问行政实务为荣,地方官员以不过问人民疾苦为荣,法官以不过问诉讼为荣,将领以不过问军事为荣,结果引起全国性空前的腐烂。”包括竹林七贤也多有这种心态。向秀入晋后,“在官不任职”,不干活。阮咸也是天天只知道和亲友弦歌酣宴,比较起来,潘安是在踏踏实实地做更多实际工作。(未完待续)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82898 2016-10-28 00:00:00 五 古今第一美男: 借天下之势,做脚下之事KeywordPh潘安,灿烂古今的中牟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