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15版:新郑时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系列二十九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成语故事】

□新郑市史志办主任 李磊

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

周平王在位时期,相继委任郑武公、郑庄公父子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后来由于郑国实力雄厚,周平王对郑庄公怀有戒心,不愿朝政让郑庄公所操纵,便乘郑国多事,郑庄公没有前来上任的机会,想撤掉他卿士的职务,并暗中将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得知后,便埋怨周平王,马上赶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对周平王施加压力。周平王再三赔礼,并说:“没有的事。”为了取得郑庄公的信任,周平王提出让王子狐(姬狐)到郑国作人质。

堂堂天子之国,与一个诸侯国交换人质, 此举太有损周天子的颜面,于是群臣提出相互交换人质的办法,让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也来洛邑作人质,而王子狐去郑国则以学习的名义,史称周郑交质。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太子早亡,周平王的孙子姬林继位,史称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让忌父代替郑庄公当卿士掌管朝政。郑庄公知道后大怒,派大夫祭足领兵马,到周朝的温地收割麦子,并全部运送到郑国。到了秋天,祭足又带领兵马到周朝成周,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运回郑国。从此,两国之间的关系愈加恶化,彼此间结下了仇恨。

对于此事,《左传》托君子之口议论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虽然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浮萍,蕨类水藻这样的菜,装在竹筐铁锅一类的器物里,用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形势所迫,周平王只能是顾左右而言他

周平王贵为天子,不敢对臣下发号施令,甚至连直话直说都做不到,实在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难言的苦衷。

一是东迁之变,国运走低。西周末年,周幽王无道,于后宫得褒姒以后,生子伯服。不久,竟废申后及姬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于是姬宜臼逃奔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幽王,周幽王与郑桓公均被犬戎所杀。申、鲁、许等诸侯国拥立姬宜臼继位。公元前768年,周平王为躲避犬戎的侵袭,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将都城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迁之后的周朝,史称东周。东周开始的这一年,便是春秋时期的开端。

二是两王并列,内耗严重。周平王任命郑武公担任司徒,让他与晋文侯一同辅佐周王室。在郑武公、晋文侯的辅佐下,周平王勉强支撑残局。在周平王继位同时,诸侯虢石父拥立周幽王的儿子伯服为天子,史称周携王,周王朝出现两王并列的局面。公元前750年,支持周平王的晋文侯攻杀周携王,使周王朝再度重新统一,结束了周王朝长达10年的两王并立局面。

三是故土丧失,地窄人寡。由于战乱及外族侵扰,周王朝仅仅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东不过荥阳,西不跨潼关,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圆只有600余里,与方圆数千里的大诸侯国相比,它只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而已。

四是诸侯争霸,纷争四起。周朝遭犬戎之乱而东迁,丧失了往日的实力和威望,已经到了不靠诸侯国的救护就不能自保的地步。犬戎之乱又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破除了人们对周朝的迷信,向社会公开展现了礼仪制度的虚弱和强力的重要。在当时,要想号召列国,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依靠周室是绝对不行的,必须要有自己的实力。鉴于此,公元前743年即位的郑国第三任国君郑庄公,把自己事业的立足点坚决地放置于郑国,以极大的精力经营自己的国家,在平定共叔段之乱巩固了政权之后,与齐鲁结盟假命伐宋,后繻葛之战中郑国击败周、虢、卫、蔡、陈联军,前719年又击败宋、陈、蔡、卫、鲁等国联军,使得郑国空前强盛,就连当时的大国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使郑国成为东周初期崭露头角的诸侯国。后世的《郑氏三公碑》碑文称颂郑武公:“武公,保平王东迁,兴灭国,存周祀,功莫大焉。建都开疆,奠郑国四百年基业,雄才大略,谦俭恤民,国人感颂,献以《缁衣》之章。智哉!”

面对郑庄公这样一个有战略眼光,精权谋、善外交的政治家,威信扫地的周天子只能是顾左右而言他,掩饰心里的真实想法。在当时的形势下,不是周平王心口不一,实在是为自保而情非得已,“言不由衷”也由此流传于后世。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85998 2016-11-04 00:00:00 五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