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成语故事】 □新郑市史志办主任 李磊 人尽可夫 【释义】 在中国这个讲究礼仪廉耻的国度,一个人的私德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生活作风不检点,男子放浪形骸叫登徒子,女子水性杨花则称人尽可夫,把所有的男人当自己的丈夫看待。历史上,“人尽可夫”的本意却与风花雪月毫无瓜葛,而是关乎一场未遂的政变。 【出处】 典故出于《左传·桓公十五年》:“祭仲专,郑伯患之,使其婿雍纠杀之。将享诸郊。雍姬知之,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遂告祭仲曰:“雍氏舍其室而将享子于郊,吾惑之,以告。”祭仲杀雍纠,尸诸周氏之汪。公载以出,曰:“谋及妇人,宜其死也。”夏,厉公出奔蔡。六月乙亥,昭公入。 【原意】 这就是“人尽可夫”的出处,根本没有奇淫的意思。自己的丈夫要杀害自己的父亲,在两者只能选择一个的生死关头,她的母亲说“父一而已,人尽夫也”,是从血缘的唯一性上作了比较,指出两者的不可比性,父亲只有一个,而丈夫选择的范围就是天下男子了。事实上,把“人尽可夫”和“人尽以为夫”放在一起,意思的区别就一目了然了。在后来的总结提炼和流传中,这一成语所代表的意思发生了反转,更多人愿意从字面上去理解和运用它,反而使其本来的意思跟现在大家熟知默认的意思相去甚远。 成语产生于 一场未遂的政治斗争 这故事细读极恐,分明是一场惊心动魄、鱼死网破的政治斗争。话说郑国的权臣祭仲专权,权力太大了,郑厉公对他很担心,就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他。雍纠准备在郊外宴请祭仲。这事被他的老婆雍姬知道了,于是遇到了比“丈母娘和老婆同时掉进水里先救谁”更加困难的选择。一边是自己的老公,一边是自己的老爹,帮老公就没爹了,帮老爹就没老公了,残酷的斗争面前自己该如何站队?雍姬举棋不定,忧心忡忡,就回去找她老妈讨主意,先问她母亲:“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她母亲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经老妈这样一说,雍姬的标准答案有了,政治立场也就坚定了。于是就告诉他父亲祭仲说:“雍纠不在家里而在郊外宴请您,我怀疑这件事,所以告诉您。”祭仲就杀了雍纠,把尸体摆在周氏的池塘边。除去权臣的计划失败,郑厉公在郑国没法待了,就装载了雍纠的尸体逃离郑国,对于雍纠的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气恼地说:“大事和妇女商量,死得活该。”夏季,郑厉公逃亡到蔡国。六月二十二日,郑昭公进入郑国。 语意的“讹变” 使成语产生新的语义 从“人尽可夫”的语意转变说开去,在语言学上有一处现象叫“讹变”。一些语词,在语言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传播者的文化水平和传播工具的限制,容易发生种种讹误。 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因读音相近而造成的音近变体和因字形相似而造成的形似变体,比如:“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原为“三个臭禆将,顶个诸葛亮”,“有眼不识金镶玉”原为“有眼不识荆山玉”,“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原为“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狗屁不通”原为“狗皮不通”,“王八蛋”原为“忘八端”,等等。 第二种情况是在语词应用过程中,后人理解上对语义的超越,表达上对语义的创造,使语词的语义发生了变化,这种语义变化导致了语词形式的变化。比如《诗经·周南·桃夭》中有“桃之夭夭”一句,是描写桃花的盛开,“夭夭”就是茂盛的样子。但后来表达者为了取得诙谐的效果,在表达时故意超越原来的语义,而创造出一种临时性的新语义,演变出一个与之意思毫无关联的“逃之夭夭”。 这种创造性的运用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仿效,于是逐渐流行开来,这种临时性的新语义也就沉淀下来成为一种固定的语义。为了区别,“桃”字也就被改为“逃”字。还有“不到乌江心不死”讹变为“不到黄河心不死”。原句本作乌江,是项羽自刎的地方。后来有人为了夸大“心不死”的程度,将乌江改为黄河,于是逐渐讹变为“不到黄河心不死”。 系列三十 本报与新郑市史志办联合开设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