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中牟时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桥飞架郑与汴 今人犹说瓦灰郭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桥飞架郑与汴 今人犹说瓦灰郭
中牟乡村记忆之瓦灰郭村
瓦灰郭村西边的小河

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淫逸,荒废朝政,穷兵黩武,民不聊生。公元613年,韦城析白马县置,属汴州。治所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大业初属东郡。唐属滑州,宋因之,金废。)人翟让率领瓦岗寨农民揭竿而起,暴发了农民大起义,号称瓦岗军。隋炀帝恼羞成怒,下旨命河南道“讨捕大使”张须陀从洛阳率军征讨瓦岗寨,张须陀的军队与瓦岗军狭路相逢,发生激战,张须陀战死。亲信们载着张须陀的尸体回洛阳,经过马回坡村,看到村南有一处高岗,水草丰茂,林木参天,是风水宝地,遂将其安葬于此。

其中一个郭姓副将感谢张须陀在世时救过他,不忍离开,在此结庵守墓。郭姓副将的祖上以烧制砖瓦为业,该副将一边守墓,一边在马回坡烧制砖瓦为生,因其诚实守信,方圆数十里,凡修房盖屋,皆用刻上“郭”字的砖瓦。人人皆呼“瓦灰郭”,因与马回坡谐音,瓦灰郭遂取代马回坡而流传至今。

《中牟乡村记忆》记载:瓦灰郭村位于中牟县韩寺镇东南4公里处,东北临贾鲁河,隔河与开封县相望,南临堤里小清河,西邻你悟岗。瓦灰郭在清朝属于开封县,1953年划归中牟县。村民绝大部分属于郭氏后裔,新中国成立前夕,有陈、梁、王姓的人投靠亲友寄居于此,现在该村里有郭、陈、梁、王四姓。

记者 张朝晖 中牟时报 刘客白 郭倩楠 梁三喜 通讯员 郭书岭 文/图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史料记载:隋朝大业七年(611年),翟让聚众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起义,举兵反隋,山东、河南两地农民纷纷参加,队伍迅速壮大。大业十二年(616年),隋炀帝即命张须陀为荥阳通守,率其精锐2万余前往镇压瓦岗寨农民起义军。之前两军层多次交战,瓦岗寨农民军多次被张须陀打败,这次听说又是张须陀率兵来剿,人心惶惶,翟让带领大家躲避。李密劝阻翟让说道:“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擒。公但列阵以待,保为公破之”(《隋书·李密列传》)。李密预先派兵千余人(一说数千人)埋伏于大海寺(今河南荥阳东北)北树林内,而以主力从正面迎敌。十七日(即公元616年12月1日),张须陀军以方阵进击,翟让率军接战后退,张须陀趁机追击10余里,至大海寺附近,瓦岗军伏兵骤起,翟让、李密及义军将领徐世绩、王伯当将隋军合围。张须陀力战得已突围,但见部下仍然被围,遂再冲进包围圈救之,如此4次,其部下皆败散。张须陀仰天道:“兵败如此,何面见天子乎”(《隋书·张须陀列传》)?遂下马战死,时年52岁。所部官兵昼夜号哭,数日不止。

张须陀(565—616.12.1),弘农阌乡(今河南灵宝乡)人,隋朝大将。

“历史上的功过是非,都留给后来人说了,但是我们郭姓祖上重情义,讲义气,知恩图报,这是没啥说的。” 11月6日下午,本报记者在瓦灰郭村采访,说起祖上为张须陀造坟守墓,矢志不渝直到终老,今年81岁的郭永贤对记者说这是义举。

郭永贤和村里的老人们至今还记得,在他们少年时代,瓦灰郭村曾经有数丈高的寨墙,寨墙东西各有三米宽的寨门,寨门可通太平车。“那年我才12岁,从山西逃荒回来,看到一大截寨墙还在,乡亲们上地干活拉着太平车。”郭永贤说。

郭永贤说包括瓦灰郭村在内的中牟县各个村子,在大明王朝朱元璋时代,村民们都要高筑寨墙,史料记载,朱元璋扛起反元大旗时,在徽州征求学士朱升对他今后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是指,建立一个强大而巩固的根据地,其实就是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齐心协力高筑墙 今人犹说太平车

瓦灰郭村民齐心协力,昼夜奋战筑起了高大夯实的寨墙,寨墙阻挡了村东贾鲁河水的泛滥,防御了匪患,新中国成立后,寨墙渐渐被销毁,那时的太平车,则还在郭永贤老人的记忆里。

据《路史后纪》载:奚仲发明车辆,夏禹时期封奚仲为夏车正,主管天下造车之事。由于天中地区盛产造车的上乘之木“槐”,而将奚仲分封到这里,并以奚仲五世祖少昊之名“挚”为其国名。奚仲父子率领族人到这里后就地取材,广纳民智,在原有舟车的基础上终于创制了四轮太平车曰“舆”。《管子·形势篇》说:“奚仲之为车也,方圆曲直,皆中规距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得,成器坚固”。据相关史料记载,太平车最早出现在宋代,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描绘有几辆用四匹或两匹健骡拉的太平车。太平车因其滚动平稳而得名。

上世纪50年代之前,太平车是纯木制,大轮,轮子两边有防止摩擦的挡条,承重条较低,从而重心低,容易操纵,从而广为流行,在山东农村为万能用具,可运货,也可运人。运货时,通常用柳条筐分置两边,以平衡同时载放体积较大的货物以及肥料泥沙等散货。

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较大的改进变化,其车架部分基本保留原样式,主要是车轮改为橡胶辐条轴承,从而大幅降低了本身耗能,节省了推车人的体力,运输效率有本质提高,成为最重要的运输工具。到70年代,除了农业,土方工程工地上也是重要的运输工具。

80年代以后,畜力车普及,太平车不再是重要的运输工具,数目迅速减少。90年代起,农用三轮机动车成为主要运输工具,太平车在瓦灰郭村渐渐接近绝迹。

群策群力斗水患 豪情飞架连心桥

一条宽阔浩荡的贾鲁河隔开了瓦灰郭村与开封县西姜寨乡史岗村。

“瓦灰郭,方便局,吃烙馍,卷小鱼。烧豆秸,剥剥皮。”这是瓦灰郭流传几十年的顺口溜。意思就是说,以前村子的庄稼作物以大豆为主,每次等到大豆收成的时候,村东的贾鲁河就会发大水。大水退去,大豆被冲刷得只剩光秃秃的秸秆,甚至连根拔起,村民们自嘲,方便了收庄稼。当地的土地更是贫瘠得很,大水过去,地面翘起一层层的地皮,残留的小鱼让村民把这个景象称为吃烙馍卷小鱼。

与瓦灰郭村一河之隔的同时也是受贾鲁河水患影响较为严重的一个村庄,村子的庄稼地共2000亩,其中1000多亩被贾鲁河分割在村庄对面。村民种地,收成都得经过横穿贾鲁河。

1965年,开封打桩,中牟盖桥板,合资在村子东头修了一条宽2米多的小桥。“在没修桥之前俺村的村民都是拐着篮趟水来回家和庄稼地,涨水的时候就得划船,运庄稼更是困难。”村民郭永群说。

合资建桥固然方便了两边村民的出行,但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三轮车和农用车越来越多,桥的使用功能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一个三轮车就把整个桥给占得满满的。当地几个村子的村民经常因为抢桥而发生矛盾。贾鲁河改造工程在今年全面启动,韩寺镇党委书记乔松伟亲自前往村子里了解情况,实地查看,制订方案。“今年7月份的一场大雨持续三天三夜,我和郭宏领镇长带领班子成员冒着大雨在河边守了三天三夜。”韩寺镇党委书记乔松伟说。

一座飞架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2015年7月18日,乔松伟走马上任韩寺镇党委书记,7月25日,乔松伟在瓦灰郭村党支部书记郭福旺陪同下,实地查看贾鲁河桥,窄窄的石板桥和拥挤的人与车,险象环生,触目惊心。次日,乔松伟向潘开名县长做了汇报,潘开名当即指示中牟县水务局制订建桥方案,“没想到水务局已经将这座桥定为危桥,已经着手行动了,真得感谢水务局的鼎力帮助啊!”乔松伟说。

2016年5月份开始动工。村民们知道困扰他们几代人的水患问题终于可以得以解决,老少爷们都激动不已,拿着家伙事儿,都前往河边帮助施工。74岁的老人郭永群告诉记者,1965年修桥的时候他就全程参与,今年的新桥他更是积极踊跃。“俺村的人跟贾鲁河斗争了这么多年了,现在胜利在即,能不激动吗?没事儿俺们一群人都去新桥那看,天天看,等所有都完工了,俺们村得唱大戏。”郭永群说。

村民们对贾鲁河桥的感情,深到了骨子里,盼着桥早日通车。支部书记郭福旺告诉记者新修桥全长80多米,宽8米,今年10月份已经通车,能实现双车道自由通行。周边的公路今年12月份开始动工,预计2017年2月份通车。困扰村民多年的水患和运粮问题将一并得到解决。

11月7日上午,太阳照在贾鲁河上,郭福旺站在新建的青石桥头前,动情地说,“这座桥不是一般的桥,不是普通的桥,这是一座飞架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87872 2016-11-11 00:00:00 五 一桥飞架郑与汴 今人犹说瓦灰郭KeywordPh中牟乡村记忆之瓦灰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