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8版:中牟时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来邵岗多才俊 金街银巷通郑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来邵岗多才俊 金街银巷通郑汴
——探访中牟县官渡镇邵岗村
邵岗集老车站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冬季的一天下午,两个着灰布长衫,戴黑色礼帽,架茶色眼睛的中年男子并肩走进了中牟县邵岗村。在村口,二人自称是时任中牟县教育局局长宋子殷的故人,多时不见,今因公差路过中牟县,所以前来探望。村民热情地向二位指明宋子殷的住宅,就在万长寨对面。黄昏时分,宋子殷家突然传出一声枪响,紧接着传来女人的惨叫“杀人啦!”两边的邻居闻声撂下饭碗奔到宋子殷家,只见宋子殷倒卧在血泊中,两个穿长衫戴礼帽的男子早已越墙而去,转瞬不见了踪影。

宋子殷(1885~1946),又名宋元,中牟县邵岗村人。他秉性耿直,品行端正,生活朴素,见义勇为。据1993年出版的《中牟县志》记载:清光绪末年,宋子殷受孙中山反清革命学说影响,于1903年与本县一些进步青年知识分子一起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民国十三年(1924年),宋子殷等加入国民党,民国十六年筹建中牟县国民党县党部,任筹备委员,后改任县党部的指导监察委员。民国十六年,宋子殷任中牟县教育局局长。民国十七年,他提出“打神胎,除迷信,庙院改学堂,庙产充公,作为办学基金”的号召,深得群众支持,任职8年间创办完小8处、女子学校7处、村小193处、民众学校16处、义务小学8处、一年制师范讲习所1处、三年制乡村师范学校1处。民国三十五年,因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宋子殷遭人暗杀,终年61岁。

11月24日下午,本报记者来到中牟县官渡镇邵岗村采访。站在早已成为一片废墟的宋子殷的故居前,官渡镇原党政办主任,今年59岁的刘景科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宋子殷为中牟教育事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是中牟县的骄傲,也是俺邵岗村的骄傲。”

记者 张朝晖 中牟时报 刘客白 谢鹏飞 通讯员 蒋长青 段绪鑫 文/图

邵岗村的由来

邵岗村还有两位名人,一个是刘培芝(1921~2014),新中国成立初期先后担任人民公社社长,1956年代表中牟县38万人民赴北京怀仁堂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受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另一个叫张晨光,1958年出生,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教于官渡路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对隶书和张裕钊楷书颇有研究,其作品多次在省市县书展中获奖。

“邵岗村邵姓人来此最早,村民委防治水涝灾害占岗为家,村名定为邵岗。”刘景科说。《中牟乡村记忆》记载:中牟县官渡镇邵岗村距离官渡镇南部一公里,220国道以北,郑民高速公路以南,陇海铁路以东。

有史记载,邵姓出自姬姓,为黄帝、炎帝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万姓统谱》等史料记载,周初大臣召康公,周同族,姬姓,因食邑于召,今陕西凤翔东南的古召方居地召陈,被称为召公或召伯。姬姓邵氏的历史也有3100年。邵、召古时通用,史书上一般汉朝以前的多用召,三国以后多用邵,河南汝南、安阳召姓人最早改用邵。根据习惯,在当代的人群中已分邵、召为两姓,汉族中以邵姓为多。邵姓的正式使用历史才2000年。邵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明朝初期,邵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

民国初年,中牟县匪患猖獗,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为了防匪保境安民,邵岗村村民决定围绕村子高筑寨墙。但按照当时国民政府规定,不允许乡村筑寨。于是大家就公推一位姓朱的私塾先生,让他去请求中牟县长,因为朱先生曾任县长的老师。于是朱先生肩负众乡亲的托付,来到中牟县政府,面见县长,谎称邵岗村里家家户户养的牲畜太多,这些牲畜不通人性,每每窜进田地糟蹋庄稼,只有打造土墙圈住这些牲畜,才能防止它们乱窜,免得祸害庄稼。一来是老师亲自登门请求,二来只不过筑一道土墙,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不为过,宅心仁厚的县长一口应允:可以。一呼百应,众乡亲齐心协力筑起了高大夯实的土寨墙。《中牟乡村记忆》记载:寨墙高两丈余,宽一丈五尺,全长1800米,建有东西两座城门,城门高三丈有余,正上方青砖上刻有“万长寨”三个大字,寓意邵岗村万代远长。“应该是1913年筑寨,1914年竣工,因为竣工那年邵岗村有两个出生的取名叫刘新寨和校寨成,名字的寓意就是为了纪念筑寨。”

邵岗集车站的始与终

过官渡镇往北大约两公里,邵岗集车站就坐落在许庄村旁边,紧挨着陇海铁路线。

“这个车站是日本人建的。”50岁的李占青在这里做了30年的巡线员,对车站耳熟能详,“这是日本人当年在中国横行的见证!”

邵岗集车站是陇海铁路线上的一个小车站。车站周围壕沟环绕,还建有炮楼,可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该车站现存有候车室、办公室及行李房10余间。

候车室坐北朝南,东西长10.65米,南北宽9.5米,高6.5米,单层,青砖红瓦,北侧墙体上方镌刻“邵岗集”3字,南侧墙体上方镌刻“邵岗集车站”5字。西有一栋双层日式建筑,正方形,边长3.2米。东南20米处建有炮楼一座,青砖砌成,圆柱状,直径2.8米,高4.2米,壁上有瞭望孔和射击孔。

《开封车务段志》记载:邵岗集车站,因道南一公里处是邵岗集村,车站因此定名。站场中心位于陇海线523公里加800米处,东邻韩庄镇车站,西邻中牟车站。按技术性质为中间站,按业务性质为客货运站,按业务量查定为四等站。

邵岗集车站现在已将大门锁起来,严防破坏,严加看管,加强对老火车站的有效利用。现任邵岗集车站站长的王传祥说,该车站在日军侵华战争期间主要用于物资的中转,在当代更加有力地证明了日军的罪行,还可更好地教育后代勿忘国耻。

王传祥介绍,当时因中牟、韩庄镇间区间过大,为提高行车速度故增此站。建站时名为李庄站,1945年改名为邵岗集车站。初建时三股道,1959年延长股道。至1979年7月改复线时增为五股道。车站站舍位于道南。1988年将候车室部分改为职工活动室。1990年1050股道延长工程开通。

1938年6月9日,黄河花园口大堤被炸,郑州至邵岗集间铁路被毁,邵岗集至中牟间527公里处沦为黄河主道。1947年3月15日黄河花园口复堤,黄河重归故道,但此间仍为黄河支流。1944年日军为侵华掠夺需要,抢修了郑州至开封间铁路,因邵岗集、中牟间黄河桥不通,上下行列车必须运行至邵岗集和中牟站时各自折返,旅客须下车轮渡过河后再行换车。后虽在邵岗集、中牟间的黄河支流上修建了木便桥,但时通时断,一直不能正常行车。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今年60岁的水溃村村民李瑞生讲到,他小时候常在这个车站玩耍,还常在此看电影。他也在这儿坐过火车,当时从中牟到开封的车票是5角钱一张,坐火车大概需要一个多小时。

官渡镇政府宣传委员吴喜勇说,据中牟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资料显示,原邵岗集火车站候车室和邵岗集炮楼,均为民国时期所建,占地约200多平方米,保护较好,属于县级保护文物。官渡镇政府按照相关的文物保护政策规定,依照属地管辖原则,每年都要到文物所在地普查,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告知保护单位,加强现状保护,严禁文物毁坏。

郑州市古民居保护志愿者金鑫说,他从事志愿工作已有两年多了,邵岗集火车站早已被列入郑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名单,但外界对此鲜有关注,这座火车站是日本侵华战争的重要实物见证。他倡导以勿忘国耻为主题在此建立爱国教育基地,更好地弘扬民族精神。

邵岗村多业并举发展快速

邵岗村厨师远近闻名,学厨之风甚盛,仅村里的饭店就开了八九家,其中开顺、向明、建青、广建、卫科所开的饭店和邵家牛肉店都小有名气。邵开顺向外发展,开拓市场,在中牟县城将饭店做大做强,成为中牟县餐饮界的一面旗帜,在中牟县知名度较高。“邵岗村第一个厨师是我的师祖黄世美,师祖爷在邵岗村开了第一家饭店,还招待过不少国民党军官。”吴伟今年73岁,邵岗村人,官渡镇大厨,厨技远近闻名,有口皆碑。

邵岗村现有村镇企业邵岗面粉厂、造纸厂。周围大棚蔬菜四季长鲜,蘑菇真菌种植、养殖规范科学,村内多业并举发展快速。

邵岗村胡寨村被称为“大蒜交易金街银巷”。该村紧邻郑汴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现在已经成为中牟县乃至中原地区大蒜交易的主要基地之一。从大蒜收获季节到秋季,全国各地的蒜商云集于此,郑汴公路两侧形成两条卖蒜的长龙,蔚为壮观。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92587 2016-11-30 00:00:00 三 从来邵岗多才俊 金街银巷通郑汴KeywordPh——探访中牟县官渡镇邵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