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明万历年间一个夏天,中牟县连降暴雨,贾鲁河水暴涨,祸及两岸百姓,住在贾鲁河附近的三兄弟带领众乡亲砍伐树木,运送堵口物资,眼看决口即将堵上,突然,一股巨浪汹涌而来,一旦堤口冲毁,中牟县城北将又是一片泽国,十万百姓将又一次流离失所。在这千钧一发时刻,三兄弟奋不顾身,跳入滚滚浪潮,胳膊挽着胳膊,以血肉之躯挡住了呼啸而来的浪潮。大浪平息,缺口堵住,洪水顺流,三兄弟壮烈捐躯,沿岸百姓悲恸不已,哭声震天。奉命治理贾鲁河洪涝的官员回京述职,奏明了皇帝,皇帝感慨,遂下旨将兄弟三人追封为天官、地官、水官“三官”神位。河道治理后,露出大面积的河滩,土地肥沃,非常适宜农作物种植,后陆续有人迁住此地,人们集群而居,逐步形成村落,名为滩头村。三兄弟封赏后,大臣们议定在河滩头设立牌位筑庙受赏以记之,佑护此地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由此滩头村更名为三官庙村。据考三官庙村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中牟乡村记忆》记载:中牟县三官庙村隶属于青年路街道明山庙行政村,位于中牟县城北,距县城1.5公里。12月3日,本报记者驱车前往三官庙村。通讯员 娄继周 文/图 三官庙村已被确立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官庙的旧址位于贾鲁河的南岸,以前的陇海铁路中牟老东站即建驻在此地。彼时周边商贾云集,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派繁荣景象。而且在周边诸多寺庙中,唯有三官庙香客往来频繁,香火旺盛,庙内青砖碧瓦,彩兽句刹,庙前竖有八角碑亭,上书三兄弟治水的英雄事迹,感念先辈,激励后人。庙门精雕一对石狮,门额青莲仙鹤石匾,栩栩如生。庙内所奉尧舜禹“三官”大帝惩恶扬善,以为善归心教化民众,安居乐业。 世事强颜,战乱纷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三官庙历经数年风云最终訇然倒塌,淤陷到尘封土埋,看护的当地百姓不得已背井离乡,人去庙空。有道是:袅袅青烟随风散,盏盏古灯已枉然。 1938年黄河决口治理后,四散的村民们又陆续回到了当地。当时,有几户在河滩里居住,河岸上仅有三户人家。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组建农会以后,河滩里居住的有五六户,全村共有11~12户人家,分田地到户时有130口人,每个人可耕种的土地是2.6亩。在河滩里居住的群众每年冬天需天天沿水凌渣子涉水上岸,为了不把棉衣裤沾湿,就把棉裤脱掉,穿单衣来回过河,开展工作、购置生活必需用品等。1953年土地改革后,中牟区划乡镇后,对各行政区域进行划定边界,三官庙村去除“插花地”(即和其他村的交叉地)后,又重新规划了土地,规划了村庄。到1985年对房舍建造进行了统一规划。2011年三官庙村被确立为郑州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官庙村私塾盛行 三官庙村自五百年来文风盛行,村民崇拜文化。村里办有私塾,私塾老师因是全村最有文化的人,备受尊敬。三官庙村现年90岁的贾桂荣老人,曾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读于私塾,见证了民国时期私塾的教学内容、教育方法。 贾桂荣老人介绍说,学生初入私塾,要由家长领着到塾馆,由先生简单的“面试”。若先生认为智商尚可,孺子可教,便收为弟子,继而揖拜塾馆正面墙上悬挂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然后再给先生磕头,算是认了师。先生给弟子们上的第一课是讲塾规,立各种规矩。先生要求开讲后,弟子们不准交头接耳,东张西望,更不准嬉戏打闹,类似于现在的学生守则;弟子需认真完成先生布置的读书写字作文等任务,不遵守塾规的必给以训诫。私塾先生对于违反塾规的弟子,轻则训斥、罚站、罚跪,重则打戒尺。上几年私塾,不挨几次戒尺,不品尝几回巴掌那就是怪事。 抗日战争期间,三官庙村的清末秀才王照离在家设馆收徒,弟子有五六个人。王照离的教学纪律非常严厉,谁犯了塾规,就要摸戒尺打人。戒尺是用桑木或槐木等硬质木料做的,长约尺许,厚5厘米左右,上面还刻着“戒”字。被打者必须自觉地伸出左手来受打,王照离是绝对不打右手的,打坏了右手就无法写字了。王照离左手托住弟子的左手背,右手打戒尺,打的是否实在,就要看弟子犯错的大小和王照离生气的程度了。只需两三下,被打者的手就会肿得老高。 弟子入私塾后先学《三字经》、《百家姓》,接着便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些都成为开蒙之学。最后学的是更深一层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学习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必读课本念完了,背诵了,融会贯通理解且能够运用,写出像样的文章,这样用时十多年,即告毕业。有道是:十年寒窗磨一剑,只为金榜题名时。 私塾教育很重视弟子写字,弟子入学两三个月后,私塾先生每天会利用近半个时辰的功夫让弟子们练习毛笔字,言传身教,指导弟子们磨墨、握笔、发笔、运笔,甚至扶手运笔,从横竖撇捺教起,写大楷字,然后给每个弟子写一张字样,让弟子在上面描红,字写得差不多了,再仿影、临帖,如此多年坚持下来,弟子们大多都写的一手漂亮的毛笔字。 弟子们喜欢的课,莫过于先生的“开讲”,所谓的“开讲”就是塾馆里的弟子全部或绝大部分把规定的一个“书”或“经”都能背诵下来,先生便开始从头至尾讲解课文内容。 弟子会背诵了部分“书”、“经”,知识有所积累后,先生就开始教授学生做对(做对,汉语词汇,意为对对子或作对头),赋诗,作文。做对,从一字做起,逐渐递增。弟子们做对子熟练了,便可进而作诗,以五、七言律诗为主,四六对句,排偶押韵。学童练习写诗的较少,多数是学写八股文,由先生命题,初作半篇,然后全篇。弟子们书读百遍,烂熟于胸,厚积薄发,“下笔有神”、“出口成章”,自然不足为奇。 三官庙村舞狮队远近闻名 1949年左右,三官庙村舞狮队远近闻名。每在重大节日时,全县开展舞狮比赛,三官庙村的打狮匠都信心饱满,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现场大显身手。三官庙村舞狮队中王照宾为狮头,王耀作为狮尾,打狮匠们用娴熟高超的技艺在赛场上凸显狮王风范。有一次,在舞狮比赛中,按照规则谁第一个抢到赛场上的一吊钱即胜出,各个舞狮队进行激烈角逐。在一支支队伍的冲锋下,这吊钱却牢固地悬挂在赛场上,比赛进行到了白热化。三官庙村的舞狮队认真观察、缜密部署,发现了攻克的诀窍,原来赛场上的这一吊钱是由专人用一张弓弦勒住的,弓弦细之又细,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如仅仅向这吊钱发起攻击,很难拿下来。于是,三官庙村舞狮队由狮头王照宾带领打狮匠率先冲向踩弓弦的人,踩住弓弦的这个人仓促间急忙后退,松掉了踩着的弓弦,舞狮队便立即折回后抢到这吊钱,赢取了比赛的胜利。当时,群众口头流传的是:“城关镇赛不过龙王庙,龙王庙赛不过三官庙。”三官庙舞狮队一枝独秀,独占鳌头,活动一直持续到1960年左右。 依山傍水,神兽出没,飘渺荡涤的贾鲁河像玉带一样环绕而过。据村民介绍,曾经能听到鹿鸣声。“南临贾水观鱼跃,北近牟山听鹿鸣”这句话在三官庙村人尽皆知,表明了三官庙村地理位置的优越。据村里老人讲,三官庙村的王家坟和邢家坟中间有一块地,光滑平整,寸草不生,但两家人谁都占不了,人们称之为印地,属三官庙村的风水之地,在此生活居住的后人多得此宝地的庇佑,多出贤能之才。据考证,清康熙年间三官庙村就出了邢八供等才俊名士,仅清朝年间的秀才就有王金生、王金台、王金朝、王翰、王家丙、王旬、王路、王迷等十几人。流传至今的“文不过三官庙”这种话里,即可领略出彼时三官庙深厚的文化意境,浓郁的士学氛围。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