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标题
崭新塑胶操场旁的大树后面,是郑州二中高中部高大上的教学楼 创客空间,无人机社在搞活动

她,是郑州第一所中学,已经75岁

她,是郑州第一个由学校名字命名公交站的学校

她,随着这个城市的进程,经历了起起伏伏

她,又是年轻的,正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向未来

郑州二中,一所不可复制的“未来

近年来,郑州提出做“有未来的教育”,未来教育是什么样的?12月9日,中国教育学会主办的2016国际智慧教育展,以“未来学校,你们准备好了吗”为主题的互动沙龙吸引了500余人参与。来自北京、成都以及郑州的教育专家共聚一堂,探讨“互联网+”下的教育以及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

郑州有一位中学校长受邀发言,他就是郑州二中校长王瑞。“在十几年前,谁也不会相信互联网这样一个虚拟的东西给大家的生活方式能带来如此大的变化,正如教育也一样,终有一天,它的变革也会随之而来。”

始终站在发展的前端,履行最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使命,这是郑州二中在75年办学过程中最好的诠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郑州市打造“国际商都”的今天,郑州二中更加坚定了做面向未来教育的决心,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培养时代的“弄潮儿”。

看历史,思当今,向未来!郑州二中75年的办学史,仿若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郑报融媒记者

张勤 文/图

烽火中建校,为学生开“容身之所”

1941年,在那个抗日战争艰苦时期,怀着满腔热情抗日救国的学生何去何从?

在那个艰苦的历史时期,河南省设立3所战区中学,其中,河南省战区二中即郑州二中前身,建校在嵩县寺庄。由此,从建校始,郑州二中就已经成为“责任担当”。

1945年11月,河南战区二中易名为河南省立郑县中学,随政府机关东迁至郑州,成为郑州历史上第一所省立中学,校址位于南大街。1946年,学校高中部、初中部每个年级各有两个班,全校共有12个教学班。

1948年,郑州撤县建市不久,市教育局局长签名下文,原“河南省立郑县中学”废除,“郑州市立一中”印鉴启用。

1950年6月,郑州市立一中的高中外迁。当时由于解放军队伍需要招收知识分子入伍,所以学校高中部甚至初三学生大部分都应召参加解放军,高中部学生所剩无几。1949年暑假,上级决定把因解放郑州而迁入郑州的几所中学的高中部,包括郑州市立一中的高中部,合并为郑州高中,即现在的郑州一中前身。1950年,郑州市立一中更名为郑州市第一初中,为初中建制。

随着郑州由一般城市变为省会城市,经济迅猛的发展对文化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位于南大街的校舍已经不能满足郑州日益发展的需要。郑州市政府在郑州西郊桃源路中段盖起了一所新型的中学,并把“郑州市第一初级中学”更名为“郑州市第二中学”。

1958年1月8日,师生们抬着各自的课桌和长凳,赶着装满办公用品、图书、仪器的马车,浩浩荡荡来到新校址。

数年辛勤耕耘,郑州二中赢来各方肯定。1963年,其被河南省认定为第一所省级重点初中。1968年7月,郑州二中恢复完中体制。

那年高考,郑州二中学子敢为“天下先”

1977年,对求学上进的中学生来说是值得铭记的日子。正是这一年,被迫中断了10年的高考重新启动了。同样,郑州二中因外界原因而中断学习的学生们更激动。他们有了改变命运的历史机遇。

就在这一年,郑州二中的毕业生再次“敢为天下先”。竺稼,父母都是铁路职工,15岁时随父母到郑州上学,迎来了1977年的第一次高考。他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报考,考上了西安外语学院。那时的高考录取率还不到2%,他高兴坏了。好不容易待到开学,他怀揣录取通知书乐颠颠地来到西安,没想到一进校就吃了闭门羹。学校方面告诉他,因他外祖父的历史问题,他政审不合格不能录取,之后被送回郑州。

竺稼垂头丧气地回了家。但过了两天,他不服输的性格便显露出来。在爸妈的支持下,他写了一封申诉信,分别寄给了省高招办和《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把他的来信登了出来,并配发评论,认为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

在那个时代,因为出身问题,很多青年被挡在大学门外,这封信就像一个重磅炸弹,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之后,《人民日报》又以他的事例为由头,接连发表一系列评论文章,强调中央的有关政策,强调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1978年,高考彻底取消了政审的门槛。而这一历史性大门的打开,假借的是这个15岁男孩稚嫩的双手。后来,竺稼被郑州大学外语系破格录取。竺稼现任贝恩资本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曾任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部的董事总经理及中国业务的首席执行官。他亦是于港交所上市的中视金桥国际传媒控股有限公司的非执行董事。

传统精神“传帮带”,传承至今

郑州二中老校长董天中快80岁了,他依然清晰地记得在郑州二中的点点滴滴。

刚到郑州二中时,董天中任教改组长,相当于现在学校里的教务主任。老校长退休后,董天中接任郑州二中校长一职。“那时,学校里没钱,主管部门也没钱,一个学生的生均经费也就三五块钱。”董天中说,学校需要建设,怎么办?只能靠学校想办法。

没有操场,他带领老师和学生去附近锅炉厂拉煤渣,一点点铺就300米的煤渣跑道。没钱买树苗,就找附近的绿化队,打欠条赊了两棵冬青树苗,现在已经成为郑州二中桃源校区的标志性参天大树。没钱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学校就想办法拉企业工厂的赞助。

正是这样,郑州二中修了郑州市中学里的第一个礼堂,实验室里配备了当时最齐全、最先进的实验器材。

最让董天中感动的是老师们的敬业精神。“上个世纪80年代,老师们就是苦干。”董天中说,班主任一周都在宿舍里住,只在周末回一次家。

退休教师佀瑞芳从二中毕业,又回二中教书。“二中的老师们就是有踏实肯干的精神,不藏私。”佀瑞芳说,分学科教研时,老师们都在一起备课,有经验的老教师总是会把自己的备课笔记拿出来分享,这样的教研活动最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二中现在实行的‘拜师礼’,在当时也有。”她说,一位老教师带一位同学科的新教师当徒弟,如果是班主任,还得同时再带一位新班主任。

郑州二中教师们的传统精神“踏实肯干”传承至今。

适应时代发展,“动作快”造就“二中现象”

老师们辛勤的付出,换来了学生成才的回报。1982年高考,河南省文科前6名,郑州二中占了3名;上世纪90年代,能到郑州二中上学,那是非常荣耀的一件事;郑州所有的外事活动,牵扯到学校的,一准是来二中;郑州第一家实行电化教育教学的学校……

1996年,有着“好口碑、大名气”的郑州二中出现在郑州公交车的站牌上,成为郑州市乃至河南省第一个由学校名字命名的公交站点。

“1986年到1996年,应该算是郑州二中成绩最辉煌的时期。”时任郑州二中副校长的乔祥生说。“那时候,谁家有孩子考到郑州二中,都觉得很高兴,很光荣。”至今,74岁的退休教师杨聚芳仍记得学校当时的“红火”,“经常有省外甚至海外的学校来参观学习,郑州二中也经常代表郑州教育出访”。

“有如此成绩,是因为在那个时代,郑州二中的动作比其他学校更快一些。”董天中说,改善学校设施和办学条件,给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踏实苦干,分学科教研,师徒结对,更利于教师的成长。“老师水平提高了,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了,学生的成绩也会更好。”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797221 2016-12-16 00:00:00 五 无标题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