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与新郑市史志办联合开设 郑昭宋聋 【释义】 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内政外交,概莫能外。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拼的是实力,讲的是策略。当小国面对大国,如果一味地意气用事,硬拿鸡蛋碰石头,其结果必定是兵构祸结。春秋时期,楚国用一次出使行动来试探郑宋两国的政治立场,两国决策层的一念之差,导致了迥然不同的结果和评价,这就是“郑昭宋聋”。 【出处】 典故出于《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使申舟聘於齐,曰:“无假道於宋。”亦使公子冯聘於晋,不假道於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 【成语故事】 □新郑市史志办主任 李磊 楚国为考验郑、宋两国,分别派使者造访 使者路过宋国,因没提前沟通被杀 公元前595年夏,郑国因为在邲地(在今荥阳北)之战中帮助楚国的缘故,引起晋国的不满,于是出兵伐郑,并通告各诸侯国,说要出国举行大型阅兵,然后回国。这是晋国的一个阴谋,目的是向郑国施压,迫使郑国就范。郑襄公得知消息,欲求楚国相助,除派人质赴楚外,还亲自奔楚,商讨应对晋国入侵事宜。由于出兵需经宋国,楚国有所疑虑。楚庄王为考验郑、宋两国的忠诚度,就派两位使者分别造访郑、宋两国。他派公子冯出使晋国,因为赴晋要途经郑国;又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因为赴齐要路过宋国。庄王同时交代,不管过宋或者过郑,都不要向他们借道,只管路过。对此,公子冯没有意见,而大夫申舟却由于在孟诸(在今商丘东北)之役中曾得罪宋国而忐忑不安。申舟自知此行危艰,就将儿子申犀托付给楚庄王,对庄王说:“郑国人明智,宋国人糊涂。公子冯将平安无事,但我则必死无疑!”庄王回答说:“如果宋国敢杀你,我立即出兵讨伐!”结果,出使晋国的公子冯顺利通过郑国,而出使齐国的申舟在路过宋国时,车队被宋军拦截。因为没和宋国沟通,私自过境,宋国重臣华元非常生气,说:“路过宋国,却不请求借路,这分明把宋国当作楚国的县邑,这无异于亡国嘛。杀死申舟,楚国必伐宋国,反正都是亡国!”于是把申舟杀了。 楚国因为使者被杀而出兵宋国 围困宋国都城九个月后讲和 错误的决定往往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宋国杀了楚使申舟,逞了一时之快,却得罪了南方大国楚国。得知使臣被杀,楚庄王十分愤怒。据《左传·宣公十四年》载:楚子闻之,投袂而起。急于为申舟报仇的楚庄王迫不及待地奔跑出去,奉屦的人追到寝门的通道才追上他,奉剑的人追到寝门之外才追上他,驾车的人追到蒲胥之市才追上他。楚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当年的秋九月,楚围宋。到了第二年,楚国对宋国的包围五个月不解围,强大攻势令宋国招架不住。据《左传·宣公十五年》载:宋人使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之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这伯宗说了一大堆理由,最终使晋侯做出的决定是:不救。非但不救,还派使者解扬对宋国说,不要投降,晋国的军队都已开拔了,快到了。这使者出使宋国后又被郑国人给抓了,被楚王用来劝宋国投降。 解铃还须系铃人。转眼到了夏天,楚国围困宋国都城已经九个月了,楚王因为军粮供应不足想班师回国。一心想为父亲申舟报仇的申犀在楚庄王的马前叩头,说:“我明知会死,但不敢背弃君王的命令,现在君王您背弃了誓言。”楚王无法回答。楚臣申叔时正为楚王驾车,他说:“修建屋,把种田的人叫回来,宋国就一定会听从君王的命令。”楚王照他的话去做了。宋文公害怕,派华元在夜里进入楚军营见楚将子反,子反告诉楚庄王。楚庄王问:“城中情况怎样?”华元说:“敝国人已经在交换孩子杀了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即使如此,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楚庄王听后,令楚军退兵三十里,宋国与楚国讲和。为取信于楚,宋国让这场灾难的始作俑者华元当了人质。 因决策者的一念之差,导致不同的结果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对楚国使者借道的外交考验,郑宋两国决策者的一念之差,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郑昭宋聋,一以免患,一以招祸。郑国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小国,之所以能长盛不衰,显然与郑人聪颖睿智、善于外交的传统分不开。圣人孔子说,郑国是与大国交往的楷模。后人以“郑昭宋聋”来比喻情况不同,“郑昭宋聋”因而作为成语典故被载入史册。 电视剧中演绎的五马分尸场景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