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中牟时报 记忆 上一版3
Z08
千年牟山无觅处 独留豪情向后人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千年牟山无觅处 独留豪情向后人
——探访中牟县牟山遗址
牟山原址上已建成新型社区

“独立牟山上,青天手自擎。举头红日近,绕足白云生。”民国某年初秋的一个上午,一位身着杭绣旗袍的中年女子在一群女生的拥簇下,信步登上中牟县牟山之巅,南望古城,北眺黄河,穹顶晴天红日,足下贾鲁河碧波千顷,中年女子情不自禁,豪气勃发,朗声吟咏。

中年女子就是后来被称作民国中牟女杰的周淑珺。中牟文化研究学者娄继周先生辑注《中牟古诗选》:周淑珺(1881~1957年)河南新郑县人,幼读诗书。嫁中牟东漳(今雁鸣湖镇)村万姓为妻。

辛亥革命后,到河南省女子学校求学,富诗才。首创中牟女子学校,自任校长,又在家里办小学,为中牟妇女放足处劝导员。抗日战争期间,在开封从事慈善事业,救民无数,方圆饥民赞其为“万家生佛”。

周淑珺当年登临的牟山位于今中牟县青年路街道办事处三官庙村西南,据考证最初为曹操和袁绍对垒,进行官渡之战时,所修筑的庞大的战争防御工事的遗存,后人称“牟山”。

至明朝正德十年(即公元1516年)的《中牟县志·山川》中有明确记载,即:“牟山,在县治北五里,高十余丈,延数十里,上建牟山庙,县之得名于此。”关卡要隘,群雄逐鹿中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记者 张朝晖

中牟时报 刘客白 梁三喜 文/图

牟山宝藏的传说

牟山原为有五层楼高的一个大土岗,山体表面有一米厚的黑砾土覆盖,很早以前,当地人也把牟山称为“老塚”,之所以称为老塚,或许为哪朝哪代王侯将相的陵墓也未可知。1972年的时候,在牟山遗址周围还曾经挖出了4个墓穴。

据三官庙村的老人讲述,传说牟山上曾经有宝藏,但当地人并未得知,后来一位对地质学有研究的南方人查探到此地有宝物。开启宝藏的钥匙就是牟山东南角处有个老人种的黄酥瓜。随后,此人就找到老人商量买瓜一事,约定好等瓜熟了他来摘,并把宝藏一事也悉数告知。

等此人走后,种瓜的老人仔细一想,心里就慌了,他暗自盘算:瓜熟后我把钥匙交给他,那他岂不是把我们当地的宝藏盗跑了,宝藏一丢,风水就要转了,这可不大好。

于是,未等到南方人过来,老人就偷偷一个人拿着黄酥瓜来到了牟山北边,藏宝藏的门就位于北边的悬崖峭壁上,老人拿住黄酥瓜一下子砸在了门上,门轰隆一声开了。老人进到里面一看,顿时目瞪口呆,里面到处是金银财宝,金碧辉煌,还有一匹金马驹围住一口金磨在磨金豆子。

老人心想:我把金马驹牵走,不就啥都有了。就赶紧上前解绳子,还未及解开,就看到从后面忽然跑出来一只大老虎,把老人吓得连滚带爬地跑出来了,洞门便吱呀一声关住,再也打不开了。

后来,南方人如约到来的时候,老人如实告诉了他里面的情况,对南方人说:“千万不要打宝藏的主意了我这条命差点搭到里头,来世老祖宗的财富,谁都拿不走啊!”南方人遗憾地说:“让你等我你不等我,那是没到时候啊!白做了一场梦。”遂扫兴而归。

曾为军事要地

据明、清《中牟县志》记载:“牟山,在县治北五里许,高数丈,延数十里。上建牟山庙,产麻黄草。”

《中牟文史资料——第十二辑》中有《牟山及其毁没》一章,刘志仁口述:说是刘志仁两次上过牟山,第一次是抗战前跟奶奶、五奶和玉堂叔去的。当时刘志仁才十来岁,在路上听老人讲,正月十六上老塚(即指牟山),上过老塚腰不疼。过北三官庙不远就到了,附近是凹凸不平的地形。山上有几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路两边是草木丛生;茅叶、白蒿、野韭菜。上面布满马牙沙与砂礓石。上到山顶向下看,山体不过两树梢高,约40亩面积。

第二次上牟山,是1938年的抗日战争期间。有一天突然听邻居银山说:“快去看老塚吧,不然就看不到了,老塚已被水冲塌半拉了。”于是就跟着几个大人又上了牟山。山顶上有几处日军与国军隔河对垒时所搭建的碉堡和挖的战壕沟。碉堡用附近百姓的树木及门板筑成,上面约有7米见方空地,以开阔视野。刘志仁正看黄水冲刷山体的情况时,有人叫刘志仁快进碉堡里,不然被南岸河防守军发现这里有人,会向这里打枪。

1938年,花园口黄河大堤决口,黄河像脱缰的野马,呼啸而来,中牟首当其冲。两日之内,北至东漳,南到姚家尽是翻滚的黄水。大水所到之处,田园尽没,人畜丧命,千年牟山被洪水所没,洪水退去后山体恢复原貌。到了1940年夏,洪峰越来越大,先后将岗头桥,孔庄塌陷。

到1941年主流已移到县北(中牟县一高后),入秋后洪峰迭起,牟山南边的陵墓、申家坟、和尚岗、张家坟相继塌入河中。牟山脚下很快冲刷塌完。山体相继被洪水围住,成为孤岛。南北两河夹持冲刷,牟山土质虽硬,也抵不住洪水的冲击。南边脚下被水掏空,山体向水里倒塌。长时间随着水势增大,北坡塌没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几年间黄河水时涨时落,千年牟山也已塌陷于洪水之中。

牟山传为曹公台

在《官渡之战——中牟文史资料第十三辑》书中,中牟文化研究学者肖自才先生撰文《曹公台与牟山》称:曹公台与牟山皆在中牟县城北部五里。中牟本无山,查阅我国各类史书、典、籍,均没有“牟山”的记载,只有从明代以后的《中牟县志》开始记载有“牟山”之名。木山在县城北五里,高丈余,延数十里,上建有牟山庙。

《水经注》距官渡之战仅10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较有权威的地理名著,《水经注·曾水》云:“清水出清阳城西南平地,东北流,又左经中牟城北曹公台注入渠水。”又杜佑曰:“中牟县北10里,有中牟台,是为官渡城,袁、曹相持之所。”又裴松之北征记曰:“中牟台下临汴水,是为官渡,袁绍、曹操垒尚存,在今中牟城北。”由此推断,中牟之“牟山”实乃官渡之战曹操所筑官渡城的“曹公台”讹传而来。

明朝以后为什么会将“曹公台”传为“牟山”?据考证,官渡之战过去已1000余年,战争遗迹已遭毁坏,没有可供查阅的有关历史资料。县南部有一处土山,亦将县北部延数十里的土岭称为“牟山”。以讹传讹流传至今。

清朝初年,中牟县著名学者、理学家,“中州三先生”之一的冉觐祖(1636~1718年)登临牟山,有感而发:山势倚河起,苍崖俯碧流。台池环近郭,禾黍接平畴。曹垒空遗迹,隋渠不为舟。废兴阅往代,自古镇中牟。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05210 2017-01-13 00:00:00 五 千年牟山无觅处 独留豪情向后人KeywordPh——探访中牟县牟山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