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郑州作家赵富海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读写生命大地——记20世纪知名科学家李伯谦》于2016年10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书写当代考古学家、北大教授李伯谦人生轨迹及其在考古事业上卓越建树和贡献的厚重之作。 2017年1月9日,由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郑州市文物局主办,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读写生命大地》作品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来自中国作协、河南省作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局、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对《读写生命大地》一书进行研讨。 历史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却涵盖了所有流逝的岁月,当代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在这岁月里与他的老师、同学、学生、朋友一起书写着中华文明。而一直致力于中原文化研究的作家赵富海,这次选择用《读写生命大地》来向以李伯谦为代表的考古人和他们背后的历史文明致敬。 赵富海现为中国作协会员、郑州市作协副主席、《古都郑州》杂志执行主编、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他长期从事中原文化研究与写作,30余年来,用历史眼光打通古今,先后写出《老郑州》《历史走动的声音》《千秋二七》《中华文明的精神修炼与重塑》《南丁与文学豫军》等22部著作。 郑报融媒记者 苏瑜 郑州作家 书写郑州籍考古大家 李伯谦是一位在全国考古界享有盛誉和学术威望的考古学专家,他1937年出生于郑州西郊沟赵乡赵村,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从事考古工作50多年,历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 作为当代考古大家,李伯谦构建了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言人所未言,他对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神权、王权两种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神权,崇尚祭祀,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最终导致国家消亡;王权,注重军权和王权,使社会可持续发展,文明得以延续。这被认为是历史的启示。 李伯谦的考古人生,被认为是对中国文化根的维护,他在寻找中国文化源流的路途上,总结出了规律,由他提出的中国古代文明历程对当下中国的“八点启示”曾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值得人们深深思考。 《读写生命大地》的出版,不仅是向李伯谦先生致敬,也是向新中国几代考古学家致敬。 在《读写生命大地》一书中,作者赵富海以从没被人使用过的角度,将学术性的语言和口语的话语,把回忆和见证都糅合了起来,是学术评述,也是人物传记。这部近30万字的厚重之作,重在写作家的印象、作家的感觉,写传主的心灵、写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境界,既有现场感,又宏观取象,文思汪洋恣肆。赵富海依托对中原文化、郑州民俗熟稔的底气,跨领域写作,以文化和历史铺底,交织描述,避免了田野挖掘和学术著述的枯燥,让人物跃动其中。 河南省文联原副主席、省作协主席李佩甫认为,跨文体写作就是赵富海的个性写作,这种写作可以将抒写、随感、评论相杂糅,又有诗意的调动,而赵富海在《读写生命大地》中的跨文体写作,不仅是三年时间辛勤的耕耘,更表达出了对中华文化的敬畏,对传主的崇敬。 中国作协原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廖奔认为,考古是为中华文明寻根基,为5000年文明历史寻见证,为传统文化寻源头,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倡文化立国、文化自信,而自信的力量源自对自我历史的认知。《读写生命大地》的出版,使人们看到了此书传主李伯谦作为主持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又世代居住在夏商周三代的城根遗址沟赵乡东赵,其内含的这片皇天后土对自身文明滋养赓续的历史征象。 文学牵手考古共写文明大书 在《读写生命大地》一书中,赵富海打破传记文学以时间为序写作的常例,以专题划分章节,如《老家在东赵:一个郑州人的北大和夏商周三城》《大地的馈赠:精神指引与学术成就》《文明的判断:文明形成的十个标准》等,分别从不同侧面切入李伯谦的生活与学术,兼以富有个性的语言对考古学众多课题知识进行介绍,同时也融入了作者本人对文化的表述与思考。 可以说,《读写生命大地》是赵富海积多年研究之功创作的力作,这部以考古学专家李伯谦的人生轨迹、学术成就和丰富而又专业的考古领域知识为表现题材的作品,以其对中华文化的深入思考和对现实国家文化建设的强烈关怀,被视为具有文学、史学和社会学的多重意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认为此书也是一部学术史,其对考古界学术观点的表述专业到位,可视为一部考古科普著作,对考古文化是一种很好的宣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春青认为,相比于跨文体写作,跨学科写作更难,赵富海有勇气,敢硬碰硬,写出了一部保持了学术真实的大书;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研究员张国硕认为此书集文学性、学术性和地域性于一体,结构合理,文化因素分析到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立东在评述李伯谦学术成就的同时,也对此书自身所具有的学术性予以肯定。 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认为,《读写生命大地》不仅写出了考古学家李伯谦在考古学界众所公认的学术成就,而且写出了当代知识分子对中华文明深挚的热爱,更写出了“摸陶片是最大的享受”,“一到工地就兴奋”的学者性情。对这些成就、热爱和性情的记录和抒写,成就的是我们当代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文化。长期以来,作者都在致力于这种文化的开掘与传承,其对这种文化内向度的挖掘之深入,堪与最讲究材料的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相媲美。可以说,这也是一种文化的考古,只是他田野考察的对象是更丰富多彩的人。 河南省文学院院长、评论家何弘认为,过去讲文史一家,现在似乎二者越行越远了,因此重提文史结合很有必要。《读写生命大地》的出版,继续延伸着赵富海这些年来通过文学写作对中华根文化的研究,对历史文化的普及很有价值和意义。 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孙英民说,考古学原本是很隐蔽的学科,近年来才浮出水面,考古学家的业绩能在世人中传播,文学家功不可没,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反映考古学和考古学家,共同书写中华文明,不仅应该,而且要大力赞同和支持。 开掘与传承根文化 寻找文化自信的来路和力量 一直以来,为政治家、商业名人立传的书很多,真正为科学家立传的书很少,为人文学者,尤其是为考古学家立传的书更少。 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会长刘其文表示,《读写生命大地》的出版,为当代考古学家立传,特别是为从河南走出的一位考古学大家立传,具有向世人宣传考古、向世人宣传中华文明、中原文明的多重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说,《读写生命大地》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宣传我们中华文明、嵩山文明、中原文明极佳的载体。” 李伯谦的家乡,沟赵乡赵村,周边有着丰富的从夏商到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存,2012年以来,位于赵村的东赵遗址连续发掘出夏商时期城址,对研究中国早期王权国家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学术研究价值,被列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考古是为民族铸魂的工作,《读写生命大地》把从事考古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其实也是为考古人铸魂。关于《读写生命大地》一书出版的意义,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具有向大众普及考古学知识的作用。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郝本性认为,当下一些网络文学和影视作品如《盗墓笔记》等,严重误导了人们对考古学的理解。近年来,西方舶来的娱乐文化在日益侵蚀着青年一代,考古学界、文学界应该有历史使命感,有忧患意识,要向社会普及考古学知识,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读写生命大地》一书的出版,正是为考古辩白,对庸俗文化加给考古学的歪曲予以厘正。 “《读写生命大地》给考古人定了位,作者用力非常深,讲述生动而具体、真实而动人。能够让更多的人走近、了解考古人的工作和生活。” 《文艺报》总编梁鸿鹰表示,这部作品从两个维度上,对我们增强文化自信大有裨益。一是北大教授李伯谦的人生轨迹,他生长于中国文化之中,毕生为中国文化奔忙,他在寻找中国文化源流的路途上,总结出了规律,他认为精神的东西由遗迹遗物蕴含和产生,要见物,但要提高思辨能力,同时综合比较分析,由物上升到精神文化研究,从李伯谦人生与思想轨迹的展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代知识分子文化自信的来路和力量。而作家身为考古的门外汉,对考古、对中华文明演进的探究,字里行间对文化、文明的崇敬、仰慕之心,也让我们看到他内心日益生长的文化自信。 “我们地大物博,我们文化深厚,我们传统悠久,这些都可以通过教材、书本获知,但是,要确立文化自信,要对我们的文化本源有深入的理解,需要追根溯源。《读写生命大地》做的正是这样的工作。”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