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8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11亿多人次见证诗词狂欢
《金刚狼3》3月上映 休叔最后一次演“金刚狼”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16岁女孩武亦姝夺冠
11亿多人次见证诗词狂欢

■深读+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7日晚在央视播出,来自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获得冠军。据央视调查数据显示,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

观众参与热情高

几十万人一起“摇电视”

总决赛中,武亦姝经过个人追逐赛、飞花令攻擂资格争夺以及攻擂战三轮比拼最终取胜。在“飞花令”环节,她与大学老师王子龙以“酒”为关键词进行了七八轮交锋,一口气说出《水调歌头》《短歌行》《苏幕遮·怀旧》《将进酒》等多首带“酒”字的诗词,令评委赞不绝口。

据节目总导演颜芳介绍,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百余位选手来自全国各地、各个行业,上至七旬老人,下至七岁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留学生。

《中国诗词大会》的“百人团”中也是强手如云,而一名90后女生小夏告诉记者:“我在电视机前观看,一样也能当‘百人团’,用手机‘摇一摇’,就能摇出节目一同参与。比如有一题,‘落叶满长安’我填出来了,‘百人团’里有88个人都没答出来,我当时好兴奋啊!我发现不少人在跟我一起玩哎,比如我常做出一道题目来,数字显示我打败了20多万人呢。”在微博上,这个话题也引起了热议。网友“琥珀蔷薇”表示:“看完了,我们一家三口也来玩‘飞花令’,一人出一千,我要当第一名赢奖金哦!”还有网友表示:“诗词大会的后遗症是聚个餐一家人玩儿飞花令玩到家,在公交车上还在玩。”

评委点评令人醉

纳兰容若、琼瑶小说随手讲

在决赛中,王立群、康震、郦波与蒙曼四位嘉宾,无论是谈起毛泽东诗词中的艰苦红军路,陶渊明诗词中的悠然意境,纳兰容若其人其事,还是“丝绸之路”上运来的苜蓿这类“冷知识”,均是侃侃而谈,成为了比赛之外的一大看点。有趣的是,几位评委还讨论到了《还珠格格》中,琼瑶当年错写了一个字,应该是“山无陵”,而不是“山无棱”。而在现场,百人团中真有不少人答错了这题。著名学者郦波表示,这样的文化节目会火,他觉得很自然,因为大家物质生活丰富了,便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娱乐对大众是生活需求,但要加入文化元素。”

92岁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说,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并融入理想志趣的,因此纵使千百年后再读,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中国诗词大会》能够在社会上引起如此热烈的反响,使我更加坚信:中国的古典诗词绝对不会消亡。” 据《法制晚报》

■观点

诗心不死,情怀依旧——

从《中国诗词大会》看优秀传统文化复兴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一场诗词嘉年华暂告一段落。千百年前的诗词何以引起当今民众的浓厚兴趣?我们应以何种姿态面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一颗颗火热的“诗心”成就节目火爆

“这个节目火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中国人仍有不死的‘诗心’。”节目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

本届《中国诗词大会》的入选诗词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名人诗词,时间跨度数千年。传媒研究者靳智伟表示,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人对诗词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这构成《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社会基础。“当中国人遇到天大的困难或灾难时,甚至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还有诗。中华民族创作了世界级的华彩诗章,而这些诗章又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

事实上,本届选手已经展现出诗词对他们精神的“锻造”。在节目中,武亦姝在“飞花令”环节以“月”字吟诗,被提醒所说诗句重复了,她脱口而出《诗经·七月》中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蒙曼点评道:“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期待节目展现更丰富的文化魅力

北京四中语文教师王黛薇认为,“诗词大会”本质上还是一档文化竞技类节目,其走红和节目“打擂台”式的环节设置有很大关系,主要是考查选手的诗词储备和记忆力。“对于传播诗词文化,节目还有继续提升的空间,最重要的是让人们学会欣赏,能够理解其中的意蕴和美感。”

而蒙曼认为,作为电视竞技类节目,“诗词大会”采取记诵的方式并没有问题。“在诗歌复兴起步阶段跨过记忆去考创作,就像还没学会走就去跑一样,没有意义也行不通,而且创作的评审缺乏客观的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谢琰建议,下一季可以改变单纯考记诵的方式,而是考理解、审鉴乃至文化史的综合知识,让点评老师用诗词作引子来讲述历史、传播文化。

事实上,对于诗词背后的含义及其价值观,节目也是时有涉猎。比如节目嘉宾郦波就对诗人宋之问进行了辩证评判。“他的一个外甥叫刘希夷写《代悲白头翁》写得非常好,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成为名句,就想窃为己用,外甥不同意,宋之问就用麻袋装土,把外甥害死埋掉。尽管宋之问的诗歌‘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诗写得很好,但是人品不足道。”

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发展

本季节目亚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双料冠军彭敏认为,这一波热闹过后,诗词可能还是会回到一个相对边缘的状态,因为文言文的诗歌文体的边缘化,使得古诗词逐渐失去其经世致用的实用价值。“比赛首先是个噱头,但是只要传播力足够广,肯定有一部分影响力会转化为诗词和传统文化复兴的一个因素。相比现代诗歌,大众对古典诗歌还是有敬畏之心的。”

事实上,春节刚过,中办、国办就发出通知,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幼课堂和教材更是其中的重点,近期目标是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王黛薇认为,把传统文化纳入教育考核体系,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她希望不仅仅是考查知识点和记忆力,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欣赏。“希望优秀的学者能够深入浅出做一些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让以古典诗词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以更好地传播。”

蒙曼指出,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时,应注意系统性,循序渐进地给孩子建立一个传统文化的体系,而不是这个学期让孩子背《卖炭翁》,下个学期让孩子学《琵琶行》,两者之间没什么关系。“古时对儿童的教育,是非常有学问的,什么阶段读什么都有详细的系统安排,绝不是简单的‘四书五经’可以概括。我们现在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在于太零碎。”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11023 2017-02-09 00:00:00 四 11亿多人次见证诗词狂欢KeywordPh《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幕,16岁女孩武亦姝夺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