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4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特别报道
新郑加快建设现代田园临空经济强市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创造“新郑速度”,育出“新郑胆量”,以“七个新郑”为统揽
新郑加快建设现代田园临空经济强市
绿色净美的新郑
群众搬进辛店镇阳光社区 栓阳 摄
高效农业确立了“三园三区三带”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郑新快速通道生态廊道分外美丽

打开手机,新能源汽车租车、还车、充电、停车一键办理,马上实现“云出行”……近日,在新郑中德产业园首批企业集中入园仪式上,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云出行”项目一亮相,便引起轰动。

据了解,正在加快建设的中德产业园是新郑市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优秀作品”,目前已开工面积25万平方米,完成招商企业108家,未来将建成聚集25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中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综合体,并实现年产值30亿元,利税3亿元……

依托中原工学院设立的新郑新能源新材料综合体被认定为“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目前,该综合体内已入驻全国棉精梳技术研发中心、汽车新能源空调测试技术中心等5个河南省、郑州市级科研平台;孵化郑州曼柔纺织、智能数据采集信息卡等20多个项目。其中,孵化的“高效节能棉精梳成套设备研究开发”项目产品已出口东南亚,累计产值超过1亿元……

这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新郑市产业优化调整、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的真实写照。据统计,去年,该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29亿元,增长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3亿元,增长17.7%。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名晋升至43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跃升至49位,全国财政收入百强县市排名晋升至43位。

为什么经济社会发展连年保持增长?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项目、研发中心等纷纷选择黄帝故里新郑?记者昨日带着问题来到新郑当地走访、探究。

“这与新郑人创新、实干、善抓机遇的精神有关,也与新郑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有关。”新郑市委书记刘建武说,社会各界群策群力确定了抢抓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和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三区叠加”机遇,深入实施“双融入”“双承接” (融入郑州都市区和航空港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郑州产业辐射)的发展战略,并强力推进“三大主体”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根据这一战略,新郑市将贯彻好省、市党代会的精神,奋发努力,力争早日建成现代田园临空经济强市。

郑报融媒记者 杨宜锦 高凯

通讯员 梁国定 刘象乾 文/图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新郑市作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试点”,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据了解,近年来,该市紧紧围绕“人的城镇化”,扎实推进棚户区改造、新型社区建设等工作,有效促进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成功构建“两城、两市镇和若干新型社区及特色保留村”的空间布局体系,走出了一条“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民生优先、产城融合、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新郑道路”。

新郑薛店镇常刘社区的居民常书松在村子改造前是“看天”过日子的传统农民,村子改造后,他在社区物业上获得了保安的工作,除了土地租金和农民权益的保障外,每月还有1500元的收入。

社区主任刘春喜说:“新郑推进新型城镇化为老百姓想得多,如今社区有80%的劳动力在中原食品工业园区内的白象、胖哥等企业上班,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常刘社区居民“上楼”后,生活质量拔高,与新郑市新型社区建设的“硬要求”有关,该市要求新型社区建设必须依托特色产业布局、按照“一个社区一个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模式和“六通十二有两集中”标准进行建设,也就是说不把老百姓的日子打算好,别想动工。比如孟庄镇鸡王社区,该社区以华南城、六盛钢材、东鑫钢构等企业为支撑推进原村庄改造,带动创业100多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255人,还吸引外来人口就业达1.5万余人。

如今,在新郑,和常刘社区、鸡王社区居民一样过上新居生活的群众还有很多。据介绍,目前,该市新型城镇化率较往年再提升1.5个百分点,达到63.5%

“三大主导产业”为经济发展脱胎换骨

据了解,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该市要求按照“一区一主业、突出主导产业”的思路,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和农民特色创业园的载体作用,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使产业布局更合理。这一改变对第三产业发展非常利好,统计显示,目前,新郑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优化为3.2/52.1/44.7,更趋合理。要知道在过去,新郑第三产业占比甚至是个位数。

与新郑产业布局和结构优化遥相呼应的是当地 “集团式”作战的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商贸物流业,食品加工业,生物医药业。第一做大商贸物流业,以华南城为龙头,着力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仓储物流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基地。目前,华南城100万平方米已营业。另外,华商汇、乾龙物流园等项目正在强力推进。

做强食品加工业。在引进培育中储粮、达利食品等食品企业的基础上,实现雪花啤酒、光明乳业等项目投产,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全省最大食品加工基地已现雏形。

做实生物医药业。加大项目引育力度,提升产业竞争力,中德医疗产业园、润弘制药工业园已实现投产,瑞孚国际医疗科技园、遂成药业正在加快建设,加速建成全省最大的生物医药生产基地。

去年4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河南经济蓝皮书(2016)》中,在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综合排名中,新郑市位居108个县(市)第1名,也是该市连续四年居全省首位。这一权威报告,充分说明当地经济发展结构具有科学性,也充满潜力。

新郑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聚彬对记者说:“作为新郑本土上市公司老总,和其他一些在新郑发展的企业领导交流时,大家都感觉新郑发展、上升的空间很大,这一点足以说明新郑经济发展确实潜力巨大、确实环境好。”

敢担敢为打造创新型开放城市

投资600多亿元的郑州华南城项目已经入驻商户1.2万余户,整个市场群开始活跃起来。不过,这个项目在落户之时,曾被人认为,新郑这个县级市是想表演“蛇吞象”,但该市顶住各种压力,成功突破各种局限,取得成功。据了解,该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了4个月时间,一期两年内就实现100多万平方米试营业,创造了“新郑速度”,刷新了“新郑效率”,更培育出“新郑胆量”。

郑州华南城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新郑敢为、敢担当的信心,也拔高了新郑对外的视野。近年来,该市招商过程中,主动对接世界500强、行业50强企业,并成功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税收贡献大、对区域经济有支撑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就连从不愿到县级城市布局的IBM、华润、法国圣戈班都来了。

“‘大块头’项目落户一个地方,一方面说明这里投资环境好,另一方面区域有能力形成‘雁阵效应’,集聚起更多的关联企业。”新郑市市长马志峰说,“十二五”期间,新郑市招引项目就有419个,到位资金506亿元。

在打造“双创”和项目发展环境方面,新郑更是用壮士断腕的勇气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据介绍,该市行政审批事项由262项削减至138项,削减47.3%,审批环节由1310个压缩到620个,压缩53%。同时,高标准建设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将49个职能部门、138项行政审批事项和253项公共服务事项整合集中办理,使得行政效能大幅提升……

在优质发展环境的推动下,新郑市还依托高校众多的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政校企三方合作,加快产学研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创业综合体、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梯级创新创业载体。目前,新郑已建设电子商务、新能源新材料等创新创业综合体8个,培育国家级、省级研发中心36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9%。

这一切的一切说明,不管是投资600多亿的郑州华南城项目成功落户新郑,还是“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新郑,都不是偶然,而是新郑打造创新型开放城市过程中用务实重做的积淀换来的。

用“七个新郑”加快小康社会建成

“十二五”新郑用实际行动交出一份令人惊喜的成绩单,但新郑并不满足,反而是自我加压,期望“十三五”实现更大突破。

新郑“十三五”战略规划是跳出河南,着眼全国,在全国临空经济强市中找坐标,在全国财政综合实力前20强中找定位,继续在郑州市各县市区中挑大梁、走前头,以打造实力、宜居、活力、幸福、美丽、文化、平安“七个新郑”为载体,加快推进现代田园临空经济强市建设,力争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铺开来说,“七个新郑”就是“七大目标”,具体包括聚焦主导产业,打造“实力新郑”。以中部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高标准粮田优种示范区和北部红枣综合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力争到2020年,建成“全国知名、全省一流”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积极对接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在对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新城,力争到2020年,商贸物流、电子商务分别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500亿元以上。

坚持城乡统筹,着力打造“宜居新郑”。按照“北部城镇化、南部田园化”的组团布局,加快“两城、两市镇”建设,加快城乡道路建设等,力争到2020年,新型城镇化率在70%以上。

大力实施开放创新,着力打造“活力新郑”。充分利用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南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在郑州形成的政策叠加优势,力争到2020年,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800亿元以上,培育新挂牌、上市企业30家,同时力争新建各类研发中心50家以上。

加大民生投入,着力打造“幸福新郑”。“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统筹各项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力争到2020年新增医疗床位7500张,城镇年均新增就业岗位6500个。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着力打造“美丽新郑”。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实现环境治理工作常态化。同时,以“增加绿量、提升品质”为主线,加快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力争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在32%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在40%以上。

繁荣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文化新郑”。围绕郑州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这一目标,努力打好黄帝文化、精品文化、旅游文化“三张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市级文化场馆、社区综合文化中心等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品位和档次。

坚持依法治市,着力打造“平安新郑”。坚持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完善基础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深化“一村(格)一警”工作机制建设,以网格为载体,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千载机遇临壮乡,正是击鼓奋进时。”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奋发启程的路上,让我们拭目以待,开放创新的新郑在中原大地上再奏凯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12379 2017-02-14 00:00:00 二 新郑加快建设现代田园临空经济强市KeywordPh创造“新郑速度”,育出“新郑胆量”,以“七个新郑”为统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