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H07版:惠济时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化
南北交通之孔道 东西航运之绾毂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南北交通之孔道 东西航运之绾毂
“黄河古渡”已被黄河铁路大桥所代替,继续着经济文化交流的使命
文化经典之粹 荥泽八景

中心位于惠济区古荥镇东南部的荥泽县,得益于大运河的惠泽,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条件,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自然景观,流传下享誉千年的“荥泽八景”。“荥泽八景”在今惠济区境内尚有部分遗存,其起始于隋朝,繁荣于唐朝,主要是沿着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今郑州北部的索须河与贾鲁河)沿岸排开分布的。在宋代以后与汴梁“清明上河园”一脉相承,并称为中原文化经典之粹。 记者 鲁慧 通讯员 连敬春 文/图

蕴藏历史文化的荣泽八景

荥泽中心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东南部。西起荥阳故城,东至中牟西北部,北达原阳县南部和武陟县西南部,南括郑州城区以北地区,为古代中国的九大泽之一。随着古运河的开发与兴建,秦、汉、隋、唐时期的经济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与繁荣,尤其是隋唐大运河的开发与完善,使其两岸城市得到迅速兴起和发展。

“荥泽八景”是中原历史文化的一个经典,是历史文明岁月的一个铭记,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与磨炼中,依旧发着耀眼的光芒,虽然当年风华不复存在,但当你伫立在“荥泽八景”中凝望风景和追忆往事时,仍不禁为之震撼。它跟随着隋唐大运河的脚步应运而生,又因大运河的迅速发展而走向繁荣,它以蕴藏久远的历史文化积淀,丰富着中原大地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使得惠济区乃至郑州市显得古老而独具魅力。

“荥泽八景”主要包括纪庙丰碑、黄河古渡、岳山耸翠、隋堤烟柳、鸿沟暮云、广武晴岚、惠济长桥、古城牧唱八大景点。

黄河古荥阳段成“南北交通之孔道”

“黄河古渡”位于古荥镇北端岳山东麓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黄河铁路桥附近。古代的黄河,是不经过古荥阳(今郑州市惠济区)的,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多次改道,才从古荥阳城东北岳山脚下流向大海。

黄河之水从黄土高原滚滚奔腾而来,夹杂着泥沙扑着浪花将河水倾泻在这下游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上,在这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地势由高耸陡变为平坦,水流也就由急促变为平缓,河面更加开阔,风平浪静,正是修建渡口的天然场所。

黄河流域,特别是从西安经洛阳、开封到东部这一带,一直都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河运作为一个便利的交通运输途径,在地区和城市之间的交流和往来里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黄河古荥阳段,即岳山脚下的这片广阔而又平缓的水域,又依托于陆运发达的中原腹地,具有优良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条件,被称为“南北交通之孔道,东西航运之绾毂”,再加上沿岸城市经济发展和物资交流的需要,这个地方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天然渡口。

黄河古渡口曾人来车往,热闹繁忙

遥想当年,黄河渡口人头攒动,人来车往,热闹非凡。堆积如山的货物等待着运送,一位位壮年男子肩扛货物,匆忙地装货或卸货。码头上热闹至极,搬运货物的壮年男子匆匆躲在树荫下喝了一碗不知名的茶水,望着源源不断的货物,苦笑一声而后又跑起来加入搬运货物的人流中。

码头边顺着河流蔓延着一条长达数里的集市,集市上货物繁多、玲琅满目,就是外地的客商也乐于忙里偷闲转上一转。河边的酒楼里,客商吃着喝着,看着风景谈论着生意上的往来,楼下卖货郎的吆喝声穿过酒楼的窗户,一直传到码头。河面上一艘艘船依次排列开来,满载货物的船,鼓起风帆,穿梭在水面开阔却挤满船只的河道上,岳山的耸翠绿了整个山峰,也点绿了船家的心情,岳山将倒影挥毫泼墨在水面上,用青翠在黄河里倒映着无限光彩,而后又被橹桨划开一道道波浪,仿佛构成了一幅绝美的自然风光图,将黄河古渡描绘在画里。

两岸客栈酒肆的叫卖声,集市货郎的吆喝声,鸡犬的鸣叫声,还有船夫的号子融为一体,在黄河古渡空中成为一种特别和谐、特别祥和的交响曲,彰显着经济繁荣,诠释着太平盛世。黄河古渡因其地理优势和水文条件而成为天然渡口,极大促进了两岸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使人民百姓安居乐业、富庶安康,使得秀美的岳山和古老的荥泽在昌盛与祥和中更加美丽和充满魅力。

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曾在“黄河古渡”来往,并留下印记,他们对此处的经济繁盛和渡河的便捷称赞不已。明朝于谦就曾称赞黄河古渡“顺风吹浪片帆轻,顷刻奔驰十数程。它屋炊烟犹未熟,船头已见汴梁城”。清人郭奎光曾以“横绝浊流争蚁渡,平看晚照摇金波”描写黄河古渡的繁忙景象。

现在,“黄河古渡”已不复当年风采,而为其不远处的黄河铁路大桥所代替,穿梭不息的铁路继承了“黄河古渡”的使命,继续着繁忙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传递。古渡,新桥,遥遥相对,诉说着黄河的今昔,也诉说着荥泽(今惠济区)的今昔。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16730 2017-02-28 00:00:00 二 南北交通之孔道 东西航运之绾毂KeywordPh“黄河古渡”已被黄河铁路大桥所代替,继续着经济文化交流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