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全国两会 上一版3  4下一版
看“郑州实践”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驱动、改善民生、保护环境……
看“郑州实践”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报告摘要】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互促共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郑州实践】 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明年达73%

2016年,郑州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新三年行动计划,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675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71%。安置房建设全面提速提质,74个安置房项目启动桩基施工,49个安置区实现群众回迁,累计回迁群众13.2万人。重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畅通郑州工程持续推进,郑徐高铁通车运营,郑万、郑合高铁加快建设,郑济、郑太高铁开工建设,“米”字形高铁网加快成型。轨道交通路网体系规划、建设时序进一步优化,建设进度明显加快。

2017年,郑州将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加快东部新城区、南部新城区、西部新城区开发建设,打造复合型现代化新城区。重点做好拆迁群众的安置工作,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7万套,确保今年回迁群众35万人以上。同时继续加快国家航空一类口岸、铁路一类口岸和国际陆港、多式联运体系建设,配合做好“米”字形高铁、机场至高铁南站等城际铁路建设,构建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持续推进畅通工程建设,城郊铁路一期、1号线二期投入运营,全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93.6公里;以城市道路交通关键节点工程建设为带动,开工建设6号线、8号线一期等9条轨道交通线。

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3%,县域城镇化率总体达到59.3%,城 乡一体化水平达到80%。

对外开放

关键词

【报告摘要】 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发展新要求,要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郑州实践】

航空港明年旅客吞吐量要达2350万人次

2016年,郑州对外开放发展步伐加快,促成了中国(河南)自贸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双创”示范基地、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等国家级试点相继落地、启动建设。郑州互联网国际通信专用通道开通,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上线运行,跨境电商交易额实现翻番;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快发展,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45万吨。

今明两年,郑州将加快融入“一带一路”,以郑州国际空港、国际陆港为重点,进一步强化货物与服务的集散功能,形成“三网融合、四港联动、多式联运”的现代物流体系;以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载体,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总部经济和现代商贸业,构建与国际市场全面对接的商贸平台。到2018年,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达到235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到60万吨,中欧班列(郑州)进出口货值达到15亿美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00亿美元,建成功能性口岸10个。

2016年到2018年,郑州计划3年累计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辐射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和高成长力的“四力”型项目150个,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达到6500亿元;累计外贸进出口额达到1900亿美元,继续保持中部省会城市第一位,力争进入全国省会城市前三名;累计境外投资额达到33亿美元,实现快速增长。

环境保护

关键词

【报告摘要】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空气质量,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科学施策、标本兼治、铁腕治理,努力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

【郑州实践】 城区优良天数在189天以上

2017年,郑州市重污染天气要大幅减少,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PM10平均浓度每立方米不高于122微克,PM2.5平均浓度每立方米不高于65微克;城区优良天数在189天以上;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退出后十位。今年,市区建成区范围内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其中金水河、熊儿河、东风渠、七里河水质达到IV类,其他河流水质持续改善。

不仅如此,未来5年,郑州还要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深入实施蓝天工程,完善联防联治、区域防控机制,坚决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空气质量持续好转。推进碧水工程,加快以贾鲁河治理、环城循环水系、牛口峪引黄调蓄等工程为重点的生态水系建设,加强水源地和重点流域水源保护,促进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大力推进生态绿化工程,加快园博园、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全域绿地森林体系,构筑绿色屏障。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资源循环利用、环保技术应用和环保产业发展鼓励引导机制,发挥环境硬约束作用,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使天蓝、地绿、水清成为常态,建设生态良好的宜居宜业城市。

改善民生

关键词

【报告摘要】 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是为政之要,必须时刻放在心头、扛在肩上。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更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该办能办的实事要竭力办好,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

【郑州实践】 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全面脱贫

2016年,郑州全年民生支出1031.2亿元,增长18.4%,省、市民生十件实事顺利完成。全市实现脱贫3.39万人,退出贫困村119个,脱贫攻坚3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大头落地;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4.5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5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超过350.34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28.4万人,实现了农村低保标准线与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

2017年,郑州将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原则,统筹各项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市要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800人、完成整村推进20个,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村全部退出、扶贫对象全部脱贫”,确保2017年底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全面脱贫。

郑州要稳定扩大社会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3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亿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整合,适度提高基本养老金标准、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繁荣发展社会事业。大力支持郑州大学创建“双一流”大学,推进国际国内一流大学来郑设立机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18746 2017-03-06 00:00:00 一 看“郑州实践”KeywordPh关键词驱动、改善民生、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