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这个玩笑开得实在过分。”几天前,电视剧《手机》《人活一句话》《美丽的契约》的编剧宋方金,在发表了一篇名为“‘卧底横店’的实录”后,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这篇涉及行业内“滥用替身”“天价片酬”等现象的文章,再次刷新外界对影视剧制作、表演的认知底线。 编剧宋方金的这篇实录披露,如今的国产“IP剧”(改编自网络小说)拍摄现场,演员可以不背台词,导演可以不看演技只看脸,而大半的戏份竟由替身出演,“表演”这门久远的行当,正在一步步被毁掉。 这几年,宋方金与几位编剧一直致力于揭露行业乱象。他曾在一个论坛上为行业乱象发声,在回家的路上他收到了陈道明的一条短信,“陈道明说要请我吃饭,因为行业的危急关头只有编剧才能说话。”在此前关于替身、抠像的报道中也有多位编剧为行业乱象“诉苦”。宋方金说,其实是把演员放在了风口浪尖,“他们的问题更容易被看见”。但实际上电视剧创作风气的败坏,不只出在演员的问题上,而是整个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在失灵。 为何总是编剧来发声?宋方金说,编剧(也有部分导演)作为创作的核心,大多人受过教育,比较忧世伤神。而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多和行业利益连接更深,比如导演、制片人虽然愤怒但也只有做出妥协,“编剧再不站出来的话,就等于万马齐喑。” 1 前期筹备 投资方只认流量明星 制作发行方、播出平台最关心是由哪几位明星来担当主演,不管角色与演员是否适合,只要A当红、知名、有话题度就可行。甚至部分投资方只认流量演员,其他一概不论。 编剧赶工配合演员档期 如今行业内充斥着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质量差的、文学含量低的很少能有时间打磨,因为剧本的创作要配合演员的档期。比如现在3月,A表示5月有档期,编剧就必须在两个月内写出剧本,导致创作没有按照客观生产规律来,草率写作,经不起考量。 2 进组拍摄 15天速成 一部30到40集的剧,最少需要拍摄半年。但A给剧组的档期有限,最终利用技术与替身15天就可以拍完。拍摄过程以求快为主,现场全是“过过过”的声音。 表情包表演 多数情况下进组时还没有剧本,演员到了现场不知道要拍什么;就算有了赶工出来的剧本,也懒于对内容进行研究,早就没有了“讲戏”这个说法,不背台词、不搭戏,A直接进行表情包拍摄,表演各种角度、各种表情,如需变化环境,就对着天、对着大树、对着墙拍,把面部戏拍完后,剩下的全部交给替身。 替身大戏 从文替到武替,甚至是“饭替”“摔替”,给A安排好五六个替身来个一条龙表演。主演太忙的时候,一场戏30多个人全是替身,所以如今观众看到的基本就是部“替身大戏”。 艺德低下 年轻演员身上普遍存在艺德低下的情况,不研究怎么塑造角色,只研究如何塑造自己。例如资深老演员动情地和A对戏,老演员每次都哭,可A就是记不住台词。对方的无心配合和无力创作,令很多好演员被逼无奈成为赚钱工具。 “演员”变质 “演员”这个身份对于很多艺人来说,似乎越发的名不副实,他们就是明星。拍摄期间比谁的房车高级,谁的助理、保镖多,如同“皇帝”一般。直升机在空中接来接去赶通告,但为了起码的表演却一点苦都吃不得,大不了不拍了。当年唐国强为自己被称为奶油小生痛哭了一场,奶油是好的,小生是好的,但唐国强认为这四个字远远不能概括自己的表演,而现在真正思考表演的演员太少了。 3 后期制作 靠配音演员飙戏 一位资深话剧演员到了现场,导演通知他“剧组不录音”,没有收音、同期声也就意味着对表演的质量大打折扣,这位演员相当愤怒。很多演员不背词、不研究戏,拍了半天就做个表情,其他留给配音演员“飙戏”。 合成代替实拍 没有同期声、没有实景拍摄、没有演员到场,所有的设置布景、移花接木都交给后期制作,换景、抠图、合成、特效代替了实拍。一些好演员有时间,制片方却不让你演,因为你演几万块一天,替身几百块钱,当然能糊弄过去最好。 “滤镜”让你变美 A在剧组不自爱,不会进行基本的情绪修养和保养,在镜头前的表现全部交由后期来矫正,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这么多“滤镜”影视剧。 4 播出反响 收视率造假 整个行业都在为造假者打工,现在很多演员都会关心制片方会不会买收视率。目前播出的很多电视剧,就算是质量经不起考验的,也经常破收视纪录、点击率,造成一派繁荣的景象。再不行就买水军、买粉丝来追捧,整个流程形成一个闭合式的链条,恶性循环。 ■新闻链接 那些流传在圈中的“梗” 面具先生: 有网友发文称,某“小鲜肉”拍戏,留给剧组的时间特别紧,剧组被逼急了,用真人倒模,定做了两张人皮面具,除了近景,全部用替身拍!女演员宋佳在评论中调侃:“最后发现比真人演得还好吧。” 数字小姐: 金星曾在节目中爆料娱乐圈有一位“数字小姐”,她在演戏时,不记台词,只念数字:“1234567,7654321……”刘涛在受访时也印证了这一事实:“拍一部古装剧,有一个女孩演我妈妈。对戏过程中,她真的只念1234567,我内心真是有一点觉得……太恐怖了!” 腊肉男孩: 也是金星爆料,某男星长得特别帅,刚开始演戏时啥都不会,但特别殷勤,在剧组“老师”长、“老师”短的,每次回家都会把家乡腊肉带来,这也是他外号的由来。可走红后,“腊肉男孩”翻脸不认人,把当年开口闭口叫“老师”的人当空气。 抠像演员: “抠像”一词的走红,源于电视剧《孤芳不自赏》。当时有网友曝光该剧主演只在剧组出现了几天,大量使用替身;有些场景都是演员在绿幕前完成,再由后期特效团队合成,即“抠像”拍摄。随后,该剧制片人发长文表示,绿幕抠像技术在当今影视制作中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拍摄手法。 人肉提词: 知名导演赖声川曾愤怒表示:“个别年轻演员,要求在别的演员身上贴台词,这样他就可以照着念,根本不背台词。这样的演员,我跟他一点合作的兴趣都没有。” 据新京报、羊城晚报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