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大堤穿镇而过,将狼城岗镇一分为二。浑浊的黄河水,汩汩而去,一路向东。由于地理位置特殊,中牟县狼城镇全镇属黄河滩区,地势西高东低,自古以来,镇内各个村庄被水环绕,村民涉水而居。 位于该镇政府西部的青谷堆村,就是一个典型的“水乡”。村内有一潭,名曰青龙潭,潭水旺盛,潭内鱼类众多。不仅如此,该村还是个出秀才的地儿。 记者 张朝晖 中牟时报 刘客白 梁三喜 通讯员 唐新 文/图 村名为啥叫青谷堆? 青谷堆村位于狼城岗镇政府西3公里,东邻太平堤村,西邻北堤村,北与南韦村搭界,南与开封县秫米店村相接。 时值春日,田野里一派生机。3月7日上午,从中牟县城出发,过雁鸣湖镇,上黄河大堤一路向东,两旁柳树新抽的枝丫,在微风中摇曳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四处飘散。顺着大堤行约10里路之后,就到了青谷堆村。 进村不远,就看见成群的老人们,坐在新盖的房屋前,谈笑风生,不亦乐乎。一位郭姓老人给记者讲起了村名的来历。 青谷堆村因地势低洼,1978~1987年,村庄历经10年迁居潭以北依靠黄河大堤,当年,花园口决堤,本来就低洼的这片土地被突如其来的洪水起了个大坑,坑底一角连接着泉眼,从泉眼里奔腾出一汪水流向着两边涌现,形成中间低洼的涡流,被当地老百姓俗称塘涡。 黄河洪水过去后,塘涡两岸泥土高高隆起,远处的村庄及谷子被淹,村民们为了记住这个痛心的季节,把泡在水里青色的谷穗抢收到塘涡岸上堆成青谷堆,以示惨痛教训。 后来,塘涡两岸沃野肥实,加上地势高不易洪涝,庄户人家就搬迁到了塘涡南岸。人群迁居到土堆之上,又因塘涡与土堆相会处地貌形似龙嘴,遂以青龙嘴而得名,后来更名为青谷堆。 如今,一条水泥路把潭一分为二,西边的水面,浅可见底,岸上的房屋在水面的倒影下,在水底拨动着。东边潭水几乎已经干枯。当年村民们依势而居的地理优势,也早已不见光影。 正值中午时分,炊烟从农户家冉冉升起。在村子正中央,一名妇女正在炸刚从黄河里打捞来的鱼,香气四散。 青龙潭里鱼类多 青龙潭在青谷堆村北,据村里的老人们介绍,1985年前,此潭东西长2公里,宽500米,水深6~7米,地下泉眼5个,最大的4.5米,水质清澈见底。潭北岸水浅处50多米,芦苇丛生,是野生动物和鸟类栖息繁衍的福地。 关于青龙潭,散文家孙勇写道:“处暑刚过,岸边的蒲棒就黄了。白鹭在浅水中闲散地游荡,水中的生命信息,好像与它没有任何关系。突然,从杂草丛中蹿出一条豺狗,警惕的白鹭举起双翅向塘涡的深处滑去。” 青谷堆村驻村干部、韦滩村人魏希详还记得,小时候来青谷堆村,青龙潭的面积足有800亩左右,水满的时候,水与村庄的房屋,仅有一条土路宽的距离。酷暑水清时节,村民难敌凉爽,纷纷光肚下水。 村中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开封来的垂钓者钓上来一条鱼,鱼还没有中指长,但他却兴奋得大呼小叫。那时候村里的动力电源还不稳定,就找来10多台发电机带着10多台水泵一天24小时抽水,一直抽了一个星期的水,终于看到了白花花的活鱼和塘涡的底部。 村主任高兴得忘了潭水的深浅,一挥手派人通知村民去捞鱼,正当各家各户寻找渔具准备捞鱼的时候,狂风骤起,一大团黑色云彩踅摸到塘涡上空,风停云散后,队长傻眼了,刚才还白花花活蹦乱跳的鲜鱼不见了,只见一大团雪泉清水往上直冒。 正是因为这些传说,青龙潭的名声远播他乡,引无数垂钓者竞甩钩。潭内鱼类繁多,有草鱼、鲤鱼、鲫鱼、腰鲢、三枪鱼、黑鱼、甲鱼等十几种。 1985年开封市钓鱼协会组织钓鱼比赛,第一名钓出一条青鱼8斤8两。 人才辈出的唐街 青谷堆村姓氏众多,有李唐高王、陈郭张周、曹马刘赵、宰石任朱、葛卢欧仇、杨等姓,其中李、唐、高姓人口居多。青谷堆村自1953年高原考入北京地质学校起,至今60余年间考入大学220余人。 唐氏家族独居青谷堆西南角,称唐街,距青谷堆村有一里地。唐街为东西街道,西高东低。街道北面、东边、西面各有一口井。上世纪80年代,花园口决堤,唐街人全部搬到青谷堆西,为该村一组村民,村民仍称其为唐街。 今年63岁的唐传伟,为青谷堆村村主任。在其家中保存的唐氏家谱中清楚记载着唐氏家人的优秀。人才辈出的唐氏家族明朝洪武年间迁到祥符县青谷堆唐街。到十五代传人唐树馨时出18位秀才,1名武举。 1977年恢复高考后,唐传俊第一个考上信阳师范学院。从此,唐姓族人便源源不断地走进大学的大门。 恢复高考至2014年,唐姓人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有40余人,其中唐奇芳在北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又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获博士学位,是中牟全县少有的双博士学位。如今,唐奇芳就职于外交部。另外,拥有硕士学历的近10人。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