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TOP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04
实体店,把“3·15”变成“双11”
小乔食品战略合作仪式近日在郑举行
隆庆祥2017春夏 新品发布会郑州站落幕
河南万达联袂演绎: 蝶变,将美丽进行到底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质”在必得,注重“体验消费”
实体店,把“3·15”变成“双11”

随着第35个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临近,各行各业的消费投诉开始迎来高峰。近日,中国质量万里行网站曝光了2017年首周(2017年1月2日~8日)的消费投诉情况。数据显示,在2017年首周,中国质量万里行消费投诉平台共收到消费者投诉1292例,其中网络、电商服务行业共收到投诉478例,占比最大。

反观实体零售,“3·15”前收到的投诉正在逐年下降。以传统商场来说,近几年更是从害怕、回避“3·15”,渐渐变成了迎接、庆祝“3·15”。这样的转变,源自消费者对品质的需求越来越高,更源自商家深谙“质”在必得的重要性。

郑报融媒记者 王一品

网购“后遗症”渐渐凸显

“打假”“维权”“权益诉求”,这是人们对于“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的常态化理解。

在网购大行其道的今天,网购消费日益成为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的重灾区。当网购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各种网购促销节也愈演愈烈,接踵而来的是假货、高仿货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消费者追求优质生活的第一大危害。

举个例子,近几年海淘火热,很多人都以为国外的产品用着更放心。然而,在去年的“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了跨境电商渠道的儿童用品,包括纸尿裤、湿巾等,不合格率为33%,以及进口玩具小零件容易导致儿童窒息,儿童服装主要存在绳带配件容易导致儿童窒息,面料酸碱度不合格等问题。看到这些跨境电商渠道儿童用品的诸多问题,你对电商海淘产品还会一如既往地热衷吗?

在各大购物网站奔波的人们,回过神来一想,网购并没有比实体店便宜多少,而且一旦买到假冒伪劣产品,退换货非常麻烦,维权更是“不可能”。如此看来,网购的“后遗症”正慢慢凸显出来,相比而下,还是实体店更让人放心。

实体零售找到新契机

随着网购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网购人群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加之网购几乎毫无购物体验感,实体零售似乎又找到了挽回顾客的新契机。

尤其是“3·15”前后,趁着消费者集中吐槽网购之时,实体店更加强调购物体验、服务质量和商品品质。有的商场甚至从三八节开始,一直促销到“3·15”,俨然把原本的销售淡季打造成了一个“小型购物节”。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百货商场、购物中心都在做着很大改变,更注重与顾客的互动,不断增加购物体验感。与网购最火爆的时候相比,人们的消费理念更趋理性,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线下买实实在在的东西,因为他们觉得质量、售后都有保证,不仅可以省去很多麻烦,更能满足一家人休闲购物的各种需求。

来自郑州各大商场的数据统计显示,最近一年,商场的客流量有明显上升趋势。客流同比上升的趋势是实体商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以万达广场为例,在提升实体商业购物环境的同时,接入飞凡开放平台,为到店消费的顾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3·15”变身“双11”

根据数据分析,如果“3·15”正逢周末,商场的销量甚至比情人节、三八节还好。即便“3·15”不是周末,当天的销售额也会是普通时期销量的三倍甚至四倍。难怪越来越多的实体商家逐渐加入了“3·15”大规模促销的队伍中。

“如今,在很多商家看来,‘3·15’早已不再是‘末日’,而被看成是线下的‘双11’。”业内人士分析,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大型购物节的转变,实体商家不仅不再惧怕“3·15”,而且越来越重视“3·15”档期的活动。

今年“3·15”,郑州华润万象城、丹尼斯大卫城和大商新玛特金博大店等都推出了相应的活动和礼品,旨在回馈消费者,同时甩开“3·15”的包袱,打造一次有质感的购物节。

■温馨提示

如果您在消费过程中遇到质量问题,不管是产品质量还是服务质量,都可以找我们吐槽。

请拨打电话:0371-56568139,本报将派专人帮您解决难题。

■消费观点

消费与质量是“孪生兄弟”

网购价廉却难保物美,低质低价成了大问题,这说明提高产品品质已迫在眉睫。

质量与购买力成正相关,质量越高,产品购买力越强。无论是开拓国内市场,还是参与国际竞争,没有过硬的质量,根本无法制胜。产品质量滞后,这是妨碍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海外代购”与“跨境电商”快速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在消费升级时代,中低端产品过剩与有效需求之间的“捉襟见肘”。

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质量经济,消费与质量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孪生兄弟”,“质量”是消费的内在要求,没有质量就很难产生“消费”。

■他山之石

美国: 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实体零售的优势除了体现在产品质量上,更体现在服务质量上。而消费者评定服务质量的好坏,主要基于体验感上。因此,增加“体验业态”,发展“体验经济”,几乎成为商家转型的集体选择。

在美国,顶级百货店的一些超级销售员年收入能过百万美元,因为他们对顾客对商品充分了解,能用销售技巧挖掘顾客进店之前未考虑到的需求。说白了,为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是提升服务品质的最直接方式。事实证明,这种基于用户思维打造的服务模式,收到了出人意料的好效果,不仅提高了营业额,也增进了商家与顾客的黏性。

除此之外,加强与电商的合作、发展O2O、拓展业务范围,也不失为提升服务品质的好手段。归根结底,就是要满足顾客所需,让购物过程更愉悦。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21698 2017-03-10 00:00:00 五 实体店,把“3·15”变成“双11”KeywordPh“质”在必得,注重“体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