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20版:郑州两会 看成就 上一版3  4下一版
凝心聚力 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美丽泰山村:打造新农村建设“样板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家富、村美、民乐、人和
美丽泰山村:打造新农村建设“样板间”
郑州市人大代表、新郑市泰山村 党支部书记 乔宗旺
美丽乡村泰山村

“村在林中建,房在林中现,水在村中流,人在绿中行”。距离高速出入口大学南路站约6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因人和、村美、民乐而远近闻名,这就是新郑市泰山村。

他曾是新郑富甲一方、身家几千万元的成功商人,却在10年前选择回故乡做一名贫困山村的村支书,凭着一腔热血和一身本领,把曾经的穷山恶水改造成了山美水美、河南省唯一一个国家级魅力乡村,他就是泰山村村支书乔宗旺。

一位老人扭转了1800余位村民的生活面貌。

一个村庄描绘出美丽乡村建设新篇章。郑报融媒记者 杨宜锦/文 王建华/图

一村一景,一村一文化,一村一产业

以愚公之志开启山村“改天换地”长征路

一迈进泰山村巍峨雄壮的牌楼,一幅乡村美景画卷铺展开来:宽广整洁的水泥路在村中蜿蜒,栋栋民居在绿树丛花下掩映,拂堤杨柳在碧水潭边婀娜多姿,往来游客在千稼集流连忘返……

然而,10年前的泰山村还是另外一副模样,那时当地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冬春光秃秃,夏秋长荆棘,刮风满脸土,下雨满身泥,山上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姑娘嫁山外,后生光棍多。”那时的泰山村曾是新郑有名的贫穷落后村,全村没有一幢像样的房子、一条像样的路。

村民乔新国说:“俺村的变化源于2007年乔宗旺回村任村支书。”2006年底,镇里领导想为泰山村找一个“双强书记”,既能自己致富,又能带动他人致富,选来选去找到了乔宗旺。

家乡的贫瘠震撼了乔宗旺的心,经过慎重考虑,2007年尚在壮年的乔宗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放下企业回到故乡担任村支书,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那时村里没有村委会,如今的村委会所在地是一个石料场,只有这里有盏灯泡。”想起2007年的走马上任,乔宗旺仍然记忆深刻。昏黄的灯光下,他召集了第一次全体村民大会,“当时很多村民是来看热闹的,很多人对我很好奇。”老乔笑说。自此,老乔开始了艰难、漫长而又坚定的“改天换地”长征之路。

没有办公地点,老乔开着自己的轿车,买两箱方便面和矿泉水,吃住都在车里;以一股子愚公移山的精神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记下了村里的大事小情,经过考察,他更觉得肩上担子重:全村1500多人,5000多亩地,荒沟荒山占了1400多亩,2800亩的可耕地往下挖一尺就是石头,粮食亩产只有300来斤,大部分村民靠开山采石为生,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科学论证,2008年泰山村确认了“发展依靠百姓,一切为了百姓,成果归于百姓”的模式,决定走集体发展共同致富的道路。提出利用区位优势和文化优势打造特色旅游,理清“以孝治村,文化强村,生态富村,旅游活村,科技兴村”的发展思路,“一村一景,一村一文化,一村一产业”,重点打造旅游业、培训业和养老产业,三业融合,互相促进。

家富、村美、民乐、人和

村民享受着“看得见,摸得着”的城镇化

本着“发展依靠群众、生活关心群众、成果归于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原则,以孝治村,生态富村,文化强村,旅游活村,科技兴村,乔宗旺花了9年时间,克服重重困难,将一个穷山村打造成为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新农村建设“样板间”。

10年前,第一次召开村民大会,乔宗旺许下让泰山村民“家家都住别墅,户户都有小车开,不是大学生不能做泰山村的媳妇”的豪言壮志,引得村民哄堂大笑。现如今,泰山村不仅是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车开,就连平日生活的水、电、气、暖、米、面、油、盐、酱、醋都由村里按月配发,以前有名的光棍村,现在村民娶回的媳妇都是年轻能干的大学生。“村里的所有企业都是集体所有制,村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村民的”。

在泰山,“生有所教,民有所业,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死有所葬,公共服务城镇化,基础设施城镇化”,村里统一安装了1000多盏路灯,800个摄像头,购置了3台巡逻车,10名保安队员,有了统一的环卫、园林绿化、治安、消防,修建两座污水处理厂,打了15眼深井,安装了15台变压器。“刚回村时,全村用电最高峰每月电费是4000元,现在每月电费40万余元。”乔宗旺说,从电费的变化就可看出泰山村的蜕变。从2007年发展至今,泰山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的不足3000元增长到如今的2万多元,村集体从原来的零资产发展到如今的上亿元,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配备了有线电视、天然气、宽带。孩子出生就有优质幼儿园,每位村民都有养老保险和大病医保。

“自从我嫁到这个村,我从来不知道我们家的电费、水费、燃气费,每个月村里配发的量都用不完。”嫁进泰山村已近10年的年轻媳妇佳佳心直口快地告诉记者,家里两套小洋楼,还有3亩大樱桃林,全家生活得无忧无虑。“我们的城镇化,是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城镇化,是切切实实享受到成果的城镇化。”乔宗旺笑言。

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构造可持续发展的网状阳光产业链

2011年,乔宗旺协调资金3000万元用于泰山村生态景区建设和旅游景点重建项目,建成观音禅寺、黄帝会盟祠景区、祈福台、大汉地宫、东岳庙、美女岛山顶游乐园、水上乐园、培训基地,以及马武寨景点、东岳庙景点、太和寨景点、康垛景点、百善园、领军人物园等黄帝文化系列景区,让到泰山村游玩的游客感受到山美、水美和深厚的文化韵味。

斥巨资打造的主题景区“千稼集”,以“乡土的味道,年轮的烙印”为文化核心,运用经典历史场景还原现代形式,呈现了不同时期的农村文化主题景区,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更是让泰山村在新一轮的乡村旅游大潮中脱颖而出。千稼集的乡土特色已经成为中原的一张还原民族历史文化的宝贵名片。

如今的泰山村已经达到了农村城镇化标准要求,接下来,泰山村将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第一产业是培训产业,泰山村的拓展训练品牌业已在国内打响,拓展培训已经带动了800张床位的农家宾馆业务,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展老年长寿产业以及高端培训业发展。第二产业是旅游业,旅游业分为两部分发展,第一部分依托泰山村的文化底蕴发展黄帝文化、禅寺文化等,充分将泰山村历史民族文化展示给现代游客;第二部分发展生态游和新型社区建设游,全面打造全域乡村旅游。定位观光旅游,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休闲度假,走文化强村的道路,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核心,以休闲为载体,充分融合,快速发展。第三产业是养老产业,集中建设高档养老中心,提供“菜单式服务”,发展家庭式养老,利用自然环境优势积极开发特色家庭养老项目。让城里人来农户家里养老,不仅享受到碧水蓝天的疗养院,而且能够享受到家中的天伦之乐。

“我们的发展思路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是西一榔头东一棒子没有科学规律的,这9年里我们是严格按照当初定下的思路一步一步向发展目标靠近的。”今年62岁的乔宗旺仍然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语言质朴却又充满智慧。“我们的产业规划是网状经济,而非单一链条经济,如果有根链条断了,不会影响泰山村经济发展大格局。我们村里打造的产业都是阳光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

十年坚持以孝治村

传统文化做经济发展助推器

村有文化才有黏性,传统文化是泰山村发展的内涵推动力。在泰山村的街道两旁,树立了许多刻有标语的石头,村民们称之为“文明石”。“致富思源”“穷则变,变则通”等石刻标语让村民处处受教育。

10年来,泰山村坚持“以孝治村”的理念,立下“良心比天大、家以孝为先”的村训,时刻提示村民要恪守孝道。

村里每逢节假日都会给老年人发福利,在重阳节那天还会给全村70岁以上的老年人摆寿宴,过集体生日。每年都会举办“给公婆晒被子”的活动,村里老人的被子都晾晒出来,谁家的被子干净,谁家被子新一目了然;每年评选十佳模范老人和百岁老人,举办“给老爸老妈洗脚”活动,通过活动弘扬孝亲文化。

为了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泰山村投资建设老年公寓,全村年龄超过60岁的村民均可免费入住。76岁的村民司喜林老人激动地说:“我在老年公寓住了大半年了,就跟自己家里一样,逢年过节村上都会给我们送油、送米、送钱,还定期给我们做体检。”

革命尚未成功

志在成为新农村建设孵化器

作为一名老党员,乔宗旺时时刻刻都在用党的理论统领工作。泰山村坚持党的领导,时刻把党放在第一位,率先在村里成立了党总支,下设3个党支部,全村上下用毛泽东思想去武装广大村民干部;用实事求是思想发展泰山村经济,用与时俱进思想开拓发展思路,用科学发展观掌控泰山村的发展全局,最终实现中国梦。

“彼泰山非此泰山有仙则灵,此书记为乔书记无欲则刚。”有位资深媒体人、书法家为乔宗旺题写了一副对联,“横批我不给你写了,留着让后人给你加上吧。”

打造有情怀、有追忆、有乡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乔宗旺矢志不渝的终极目标。一年365天,除出差、开会,乔宗旺都会在村里忙碌。郑报融媒记者采访时,村民们也正逐一和他商量村里的具体事务。10年里,乔宗旺在泰山村地无一垄房无一间,至今仍旧吃住在村委大院。“我承诺过村民,村里的产业如果赔了是我的,赚了是老百姓的,全村的人都住上洋房我才会考虑我自己。”当天上午,老伴因尿毒症去郑州看病,忙碌了一上午的乔宗旺只好请村里人帮忙做了份炒面。

如今的泰山村,山峦青翠、湖水清澈、空气清新,经济结构合理、社会和谐稳定、人居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群众生活一步步向着小康前进。然而乔宗旺却在谋划着泰山村更大的未来,“把泰山村打造为新农村建设孵化器,把我们的经验分享给全社会,让更多的村庄走上富裕道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34694 2017-04-13 00:00:00 四 美丽泰山村:打造新农村建设“样板间”KeywordPh家富、村美、民乐、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