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原区桐淮小学的3名小学生因为一个话题走在了一起,决心干件“大事儿”:拍一部关于废品分类回收的科学微电影。别小瞧这3个孩子,他们扛着摄像机走上街头,走访路人和废品回收站,拍出了一部接地气、采访扎实的微电影《走近破烂王——关于废品分类回收的调查探究》。5月13日,《走近破烂王》在央视少儿频道金牌科普节目《芝麻开门》中完整展播,专家们看完后都纷纷点赞:有理有据,是一个难得的成功案例。这也是河南省第一部登上央视的科学微电影作品。 这3个小学生分别是刘尚泽翔、吴家昇、王涵。他们用详实的视频内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的人群,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最熟悉又最陌生的行业——废品回收,更深度探索了垃圾分类回收的未来。 记者 张改华 通讯员 杜慧丽 刘慧霞 文/图 采访扎实、调查深入 看看这仨孩子是怎么拍出《走近破烂王》的 桐淮小学教导主任刘慧霞说,刘尚泽翔现在上六年级,吴家昇、王涵上五年级,此次微电影的后期剪辑也是他们自己完成的。 “人们把垃圾投进垃圾箱,这是一种文明行为……我们学校也设有垃圾分类回收仓,可它却被闲置在一旁。经过观察,我们发现,无论是学校还是街道,所有的垃圾都被混倒在一起……” 8分钟的微电影《走近破烂王》一开始,一个稚气的声音就点出了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难道就没有从事垃圾分类回收的人吗? 孩子们突然想到了从事废品流动收购工作的人,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破烂王”,视频此时插入了以往我们经常听到的走街串巷“收破烂”的叫卖声。 接着,孩子们走向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些人。大家也都表示,现在收废品不赚钱,已经很难再见到主动上门收废品的人了。那么问题来了:城市生活垃圾日益增多,“破烂王”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视频层层递进,此时,孩子们决定走近“破烂王”,向他们了解废品分类回收的情况。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在老师的协助下找到了王叔叔,王叔叔可以带他们到附近的回收站看看。在其中一个回收站,孩子们终于见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废品收购链。 这个回收站设有废纸区、塑料区、玻璃区、金属区、旧木材区。废纸区一个站点两三天就可以收购20吨左右的废纸;塑料区一个站点3~4天就能装满一卡车;玻璃区则有啤酒瓶区、无色玻璃瓶区、陶瓷瓶区、碎玻璃区等,完好的瓶子摆放整齐送往酒厂,有瑕疵的瓶子要根据颜色打碎堆放;金属区又分不锈钢区、铝铜区、生铁区、易拉罐区、铁管铁栏区等。 往返回收站好几次,孩子们了解到这些再生资源都是“破烂王”从各个家庭、单位和商户收取的。他们挨门挨户收,一件件分拣,完成了垃圾分类回收的过滤。孩子们说,这些人在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方面功不可没。 关于为什么不想从事收破烂这个行业?“破烂王”们都说,这个行业没前途,收破烂不赚钱,生意一年不如一年。 抛出问题后,孩子们也在探索废品分类的出路。孩子们说,郑州有一个“环保卫士”团队,他们将废品回收搬到互联网上,人们通过手机微信下单,就会有工作人员上门回收。他们车辆统一、服装统一,让人们感觉收废品也很规范。孩子们在微电影的最后说,期待这种“互联网+垃圾”的收废品模式早日走进每家每户,也期待蓝天白云、绿树鲜花、清新的空气与我们常伴。 登上央视《芝麻开门》栏目 专家评价:调查接地气、真实可信,很了不起 据悉,5月13日,央视《芝麻开门》节目展播的内容均是在2016年第七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上获一等奖的影像作品,《走近破烂王——关于废品分类回收的调查探究》是其中一个。 节目中,对于桐淮小学3名小学生的表现,专家表示,孩子们能在探索中寻找问题,非常“可爱”,尤其最后对“互联网+垃圾”的挖掘,很了不起。 据孩子们说,在拍摄刚开始的阶段,“破烂王”们拒绝接受采访,拍到的镜头太少想放弃。后来,老师出谋划策,小朋友们也会特别留意家里的废纸箱、易拉罐等废品,搜集一段时间,便赶紧喊小区里的废品流动回收人员上门回收。卖过废品,小朋友们就会适时攀谈:“现在收垃圾行情怎么样啊?”“您知不知道哪里有垃圾回收站?”趁机对他们采访,获取信息。据指导老师时军风说,视频别看只有8分钟,其实孩子们从去年3月份就开始拍摄了,拍了将近半年的时间。 环境科学博士、生物学教授姜冬梅看完《走近破烂王》后说,刘尚泽翔、吴家昇、王涵3位同学像真正的大记者一样,扛着摄像机走上街头、走进废品回收站,走访从事废品回收工作的“破烂王”,拍出了一部关于中国垃圾分类回收问题的真实可信的科学纪录片。他们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了一个特殊的人群、了解了一种特殊的行业,更给了观众一个看待中国垃圾分类回收的特殊思路。他们是一组善于观察、敏于思考、敢于行动的科学小分队。短片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对收废品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展开了调查,展示了“破烂王”在垃圾分类回收上的特殊作用。垃圾的回收利用是环境领域的老话题,但是深入收废品的人群却是一个难题。该短片的研究团队能够通过反复、多次拜访,使被采访者愿意交流、沟通,应该说是一个难得的成功案例。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原来如此》栏目制片人薛建峰对这部微电影也给出了高度评价:“‘收破烂’的同期声音效、街头的采访、面对镜头的结论表达,以及与‘破烂王’近距离接触时的平和对话,显得调查更接地气、真实可信。难能可贵的是他们没有以偏概全,而是身临其境,站在理解的角度看待‘破烂王’这一行业,体现了小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 桐淮小学 培养孩子用独特的眼光和视角去看待事情 “这部纪录片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我们也很惊喜,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让孩子们信心爆棚。”桐淮小学校长胡秀春说。 这3个孩子的成绩离不开桐淮小学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2015年9月,为了推进学校的创客课程建设,学校在香港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下开设了以激发和培养青少年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科学微电影》校本课程。 科学微电影是青少年小创客们利用摄像机记录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科学探究活动,并用8分钟的电影短片呈现出来。两年来,《科学微电影》项目的辅导老师带领微电影小创客们不仅学习了摄影技术、剪辑技术等,还学会了如何用独特的眼光和视角去看待周围的一切,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6年,桐淮小学共完成了5部科学微电影,其中《走近破烂王》在国际第一届青少年科学发现影像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在第七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中荣获“科学万花筒”选题提名奖和一等奖的好成绩。《长尾巴的灰喜鹊和喜鹊》《毒电池的危害——关于废旧电池对大蒜生长影响的研究》《奇怪的清道夫》《有趣的防滑性》等作品也在国际、国内的大赛中获奖。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