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的老家在河南,郑州也是我的省会。”两天的郑州之行,这是57岁的胡锡进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不拐弯抹角,语气里充满了自豪感,让和他接触的每个人都感受到了他的率真。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身上的标签很多,他认可的是当代世界的讲述者,致力于“解读复杂中国”,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国家利益。 有很多人推崇他,也有很多人批评他,他对此相当淡定。“我不是战略者,只是个小工匠。”入行28年,掌舵《环球时报》12年,他仍然激情不减,每一篇社评皆出自于他,“一年写出五六百篇文章,谁能做到?我做到了。”在他看来,“如果不发声,中国会吃亏”。 郑报融媒记者 石闯/文 马健/图 “如果不发声,中国会吃亏” “当兵就要保家卫国,几年的军旅生涯让我产生了很浓重的国家情怀,终生难忘。”5月24日,一身休闲服、带着招牌式笑容的胡锡进一进入郑州电台1号演播厅,就引起台下一阵骚动。作为“文化郑州名人行”邀约的首位嘉宾,胡锡进面对观众的提问是有问必答。 他生于1960年,1989年从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人民日报社国际部。1993年至1996年任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20多次深入战火中采访,经历了波黑战争全过程。1996年起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辑,2005年起任总编辑,“在《环球时报》干了21年”。 他所执掌的这张报纸形成了鲜明的“胡氏印痕”。“一些敏感的事情发生了,是否对这些事情完全不做?我不主张这样,我希望让中国社会信息畅通,要让大家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包括对我们不利的事情,这一点很重要。” 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社会的承受力,这是一个社会长期稳定不可缺少的因素。现在很多人都出国,有必要让中国社会知道那儿发生了什么。当然,评论一定要坚持立场,就是坚决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这也是全社会的共同利益。 “如果一件事情发生了,外界已经很关注了,成了共同关注的事件,这时候我们就会出手,会发评论,亮明观点。如果他们说了我们不发声,中国会吃亏的。”他说,自己去过很多国家,造访过世界各地的二三百个家庭,更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来之不易。 胡锡进有句名言,中国是复杂的。他说:“在《环球时报》上能看到我们国家真实的国际环境。我们在了解这个国家,真诚地服务社会,真诚地促进中国崛起,这就是我们的价值观。”他说,《环球时报》为何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说明社会大众接受了,自身也发挥了作用。 “我不是战略者,是个码字的小工匠” 作为《环球时报》的总编辑,和其他媒体老总相比,有一点他的确很另类。他曾经自嘲是中国当下写文章最多的人,“没有之一”。“一年五六百篇文章,谁能做到?我做到了”。 这些文章指的是社评。他自认为是“复杂中国”、多元时代的平衡者之一,他的新浪微博标签曾是“一个复杂中国的报道者”。但他的观点时常在舆论场上引发争议,也是在争议中,《环球时报》与胡锡进本人的传播能量不断上涨。他的新浪微博粉丝已高达400多万。 “《环球时报》特别重视社评,以前是由评论组的人写,写完我来改。我这人较真,难合作,改动会很大,经常最后留不下几个字。所以就换了一种方式,他们提供材料,我口述,负责写的那个人做记录。”胡锡进说,他讲述时记录的人可随时提出不同意见,他也经常问“对不对”,“他要是说‘对’,我就心里踏实些,他要说‘不对’,就谈他自己的想法。” “以前一天写一篇社评,后来改成一天写两篇社评,一篇讲国内一篇讲国外。程序是上午先给我报第一篇的选题,报完选题助手去准备材料了。第二篇选题是下午四五点钟再定下来。我口述是在下午七八点钟开始,再晚就来不及了,一般到晚上11点左右完成两篇评论。” 胡锡进说,白天有大量事务需要处理,这种状态持续六七年了。他坦言,写文章很累,有时到了晚上真不想写,但他又不停告诉自己“得写、得写”,基本没断一天,“昨天吃罢午饭后,我写了一篇,下午参观过杉杉奥特莱斯广场和郑报融媒后,又完成了一篇”。 这些年下来,也让他有了很多收获。胡锡进相继推出了《胡锡进论复杂中国》《胡锡进论激荡世界》等图书。在他看来,这些都是“为中国和平崛起喊的号子”,“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我留下了一个属于我和《环球时报》的声音……我不是战略者,是个码字的小工匠”。 “谁都有说话的权利,被拍砖不必在意” 在他的微博上,赞同他的人很多,批评他的人也不少。 “我很留意微博上的跟帖,虽然我认为很多时候这种批评并不完全都是理性的。”他说,自己当然做不到每条都看,因为他的日常事务也挺忙的,但他们大致说什么,他是知道的。“你选择了使用微博,那随之而来的各种遭遇都应该坦然接受,谁都有说话的权利。” “这很正常,不必在意,经常被拍砖,都习惯了,我的承受力也强了。”胡锡进说,骂声没有赞美声那么让人开心,但对他是一种监督,“负面评论不会影响我的工作、我的态度。” 他确信,支持他和《环球时报》的人更多,“要不报纸不会发行量那么大”。 胡锡进毫不避讳地向郑报融媒记者透露了一组数字:“《环球时报》目前的发行量依然有100多万份,是发行量很大的市场化报纸,而且环球网每天的浏览量在1500万左右,高的时候能达到两三千万,《环球时报》借助互联网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同时文章被众多媒体转载后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力,而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环球时报》品牌的影响力。” “必须开拓,对社会进步产生我们的推力” 在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作为一名资深媒体人,他始终没闲着。2015年11月,他的时政脱口秀——《胡侃》正式播出了,在优酷等视频上的点击量“噌噌噌”地往上蹿。目前,他还在一家电台上开辟了《胡言不乱语》栏目,他又成了一个“主播”,面对天下大事,视角犀利地点评。 在他看来,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文字的表现力受到了稀释,所以自己想做一些尝试,把文字和影像结合起来。“媒体融合大势所趋,也是所有媒体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他表示,现在世界各国媒体都在进行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世界知名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也在衰落,随着互联网发展,传统媒体如果不与互联网结合就难走动。” 胡锡进坦言,自己在《环球时报》工作了21年,“再过几年,就要在这儿退休了”。目前,他要做的事情很多,不过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必须开拓,对社会贡献我们的价值,对社会进步产生我们的推力,这样才不会心存遗憾,对得住自己和这个浓墨重彩的时代。”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