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08版:中原时报 记忆 上一版3
大庄村 不可泯灭的乡愁记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庄村 不可泯灭的乡愁记忆
大庄旧貌
常西湖第一安置区效果图

2015年6月,西流湖街道西岗村郑上路以北区域启动征迁,至此,这个拥有13个村民组、两万余流动人口、200余家小型企业,也曾承载了无数租房客不舍与留恋的城中村正式成为回忆。记者 张改华

通讯员 魏少杰 王志华 文/图

大庄村的由来

大庄村位于郑上路北侧,是西流湖街道西岗行政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

据传,大庄原名董大庄。唐代贞观年间,有一名叫董大的灾民从外乡逃难到此落户,天长日久,子孙繁衍,加上郭姓迁入,逐渐形成村庄,起村名叫“董大庄”。

五代时期(公元907~960年),兵祸连年,民不聊生。董大后裔董龙、董虎、董千金三兄妹,遂占据郑州西郊小京水附近劫富济贫。一天,赵匡胤、郑子明路过此处,与董氏兄弟发生冲突,二董不敌败北,赵、郑二人穷追不舍。追途中,忽听附近林子一声炮响,杀出女将董千金,兄妹联手,复将赵、郑二人杀得人仰马翻,仓皇逃命。公元960年,赵匡胤登基做了皇帝,董氏三兄妹闻讯大惊,为了避祸,遂将家丁分散,各奔东西。

董大庄的郭姓村民怕受株连,遂将住处往东迁了两里,改村名为“东大庄”。后来,人们去掉“东”字,简称“大庄”。而董虎带领家眷和亲丁,逃至今中原西路街道辖区的董寨处,在四周垛起高高的寨墙。因寨主姓董,又有高大寨墙,遂称此“董寨”。明朝初年,几户刘姓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到大庄西隅,初起名“西刘村”,与大庄同归荥阳管辖。随着人口增加,两村逐渐融为一体,遂并村统称“大庄”。1953年划归郑州市郊委管辖,1987年划归中原区。

带不走的记忆

早在2011年,大庄村东侧的西流湖生态公园如火如荼地建设,加之周边“同汇花园”“大厨房市场”等多个重大项目的开工,大庄村仿佛一夜之间就跨入了城市化,这是多少代人期盼的梦想。村民刘广池说,村里开始征迁的时候,看到左邻右舍在即将征迁的房屋前合影留念,将离开几代人生活的故居时,心里还是有一种莫名的酸楚。

西岗村有6个自然村,是西流湖街道辖区最大的行政村,大庄村是西岗行政村面积最大的自然村,辖5个村民组。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大庄村因最早办起了工业基地招商引资,从而引进60余家服装加工厂而名声大噪,全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昔日贫穷的大庄人走上小康之路。

有钱之后的大庄人开起店铺和饭店,做起了买卖,村民重新翻建了房屋,有的还盖起了雕梁画栋的楼院,做工考究的高档家具以及大屏幕等离子彩电、空调、电冰箱等家用电器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细心的村里人专门做过统计,2011年全村购买轿车达442辆。全村652户、1538口人,共同在村里过着令城里人都羡慕的闲云野鹤般的富足日子。刘广池说:“这些,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

然而,无序且盲目地发展,使得昔日的大庄村俨然成了社会管理的难点。刘广池回忆说,没有征迁之前,这里就像一个“小县城”,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村里不到两米宽的小路两边,收破烂、补鞋匠的叫卖声不绝于耳。与之相伴的是,密集的房屋、狭小的街巷、空中“蜘蛛网”般的电线等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治安、安全问题。

从最初的土坯房到砖房,再到多层小楼,伴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隐藏在近郊城区中的大庄村渐渐成为城中之村。村里,群租房、小作坊、垃圾站、小饭店密密麻麻;村外,与大庄村一湖之隔的三环旁,联排别墅、高级公寓、写字楼和城市高架鳞次栉比。

舍不去的乡愁

“人是越来越少了,这里越来越冷清了。”65岁的刘金宝回忆说,征迁的时候,看着当年住过的房子黯然神伤,自己居住的城中村即将启动改造,邻居们纷纷搬迁,过去的喧嚣、嘈杂渐渐逝去,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我在那里住了60多年,心里真是舍不得。”

回想起在这里的场景,刘金宝的眼眶有些湿润。他说:“小时候村里没水井,想喝口水都难,居民们要走上10多里地才能挑到水。”后来,生产队筹资打了口井,全村人就靠这口井烧水做饭,经常排队打水。“再后来生活好些了,就有了手压井、自备井,再到自来水改造,家家用上自来水……”尽管搬迁了,刘金宝回想起这些,眼里满满的都是感情。

“小时候,男孩子玩滚铁环,女孩子踢毽子……只要一声吆喝,小伙伴们便都来了,一起下河摸鱼、钓虾子。”刘金宝不时回想起童年,“一到冬天下雪,村里周边的水塘都结上了厚厚的冰块,孩子们穿着开裆裤,在冰面上滑起冰来,小脸冻得通红,玩得不亦乐乎。”

“搬家那天,我们起了个大早,煮了锅热饭、炸了丸子,带到新家,寓意热气腾腾、团团圆圆。”刘金宝租的新家与城中村只隔了一条马路,为的就是能常回来看看。和刘金宝一样,妻子戴中兰每个星期都回村里看看,“老太婆每看一次就流眼泪,我这心里也不是个滋味”。

看得见的未来

与大庄村一路之隔,就是市公共文化服务区核心区和西岗村的安置区,一座座高楼崛地而起,会议中心大楼雏形初现,早已不见了当年村庄的半点模样。

“其实看着周边的村庄都征迁了,规划也显示我们村将来是郑州市的行政和公共服务资源的中心区域,老百姓也都清楚拆旧是为了建新。现在好了,旧房子全拆了,我们的好日子也越来越近了。”看着被推平的村庄旧址,村民刘广池的眼中充满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

“生活从这里起步,未来就在不远的前方。”刘广池笑了,他说,从现在村里原址上新建的一栋栋高楼大厦,就可以预见老百姓正在转变为市民,家门口的卫生、环境、家居的改变一定是显而易见的,这将大大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

“政府给村里预留了一定比例的集体用房,并在我们村做农村股份制改革,村民都可以入股分红,集体的收入增加了,村民的福利也就会更好。”刘广池信心十足地说。

大庄村作为一个有着久远历史与无限光辉的村落,具备着城中村的一切元素与特质。有人的梦想在这里孕育生长,也有人在这里漂泊浮沉。或许租客与村民一样,搬走的人再也不想回来,但曾在这里避风挡雨的印记却已经烙在心头。几十年来,“城中村”见证了许多家庭的喜怒哀乐。随着征迁工作启动,村民们开始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巨大转变,带着对过去生活的一丝不舍,更带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50972 2017-06-01 00:00:00 四 大庄村 不可泯灭的乡愁记忆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