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07版:新郑时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化
忧国忘家的乱世情怀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忧国忘家的乱世情怀
系列五十 本报与新郑市史志办联合开设

□新郑市史志办主任 李磊

【成语故事】

嫠不恤纬

[lí bù xù wěi]

【释义】

嫠:寡妇;恤:忧虑;纬:织布用的纬纱。寡妇不怕织得少,而怕亡国之祸。旧时比喻忧国忘家。

【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个人最本真的情感之一。越是国难当头,仁人志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的情怀越是深切感人。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陆游《泛舟湖山间有感》有诗云:“岁晚客貂那復嘆,时艰嫠纬未忘忧”;晚清思想家、诗人、文学家龚自珍《乞籴保阳》诗云:“嫠不恤其纬,忧天如杞人”。古人诗文讲究用典,追溯“嫠不恤纬”的出处,来自春秋时期郑国外交家游吉对晋国应对周王室“子朝之乱”的劝谏之言。

典故出于《左传·昭公二十四年》:郑伯如晋,子大叔相,见范献子。献子曰:“若王室何?”对曰:“老夫其国家不能恤,敢及王室。抑人亦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今王室实蠢蠢焉,吾小国惧矣。然大国之忧也,吾侪何知焉?吾子其早图之!《诗》曰:‘瓶之罄矣,惟罍之耻。’王室之不宁,晋之耻也。”献子惧,而与宣子图之。乃征会于诸侯,期以明年。

刚满7岁的王子猛登上王位

春秋之季,诸侯争霸乱纷纷,贵为宗主的周王室内部也不消停,最为典型的当属发生于周悼王到周敬王时期长达18年之久的“子朝之乱”,堪称一场起伏跌宕的王室大动乱。历史往往由一连串的意外构成,周景王继承人的选择就充满了戏剧性的意外。身为周天子,周景王原本子嗣众多,按照周室的宗法制度,王后所生的儿子圣被立为太子。如果不出意外,景王宾天之后,太子圣将顺理成章地继承大统。可命运偏偏给周景王开了个残忍的玩笑,周景王在位18年的时候(公元前527年),太子圣不幸早夭,随即王后穆氏离世,留下了刚刚出生的次子王子猛。余下的王子中谁可胜任?平心而论,王子朝年纪最长,也颇得景王宠爱,却非嫡亲所生,只是庶出长子,立为太子不合宗法制度。而王后所生的次子王子猛,符合嫡出身份,怎奈此儿尚在襁褓之中,确立为太子为时尚早。天子举棋不定,朝臣费尽心思。王子朝的老师宾起和周景王走得很近,经常拐弯抹角地提醒周景王早下立储决心。在宾起的影响下,周景王也觉得先将年龄最长的王子朝立为接班人为好。但在朝中执政的单穆公和刘献公坚持认为应该立已故穆后的次子王子猛。双方意见不合,一时僵持不下。后来矛盾越来越深,周景王终于下决心解决问题,和宾起密谋商定除去反对立王子朝为太子之人。公元前520年4月,周景王提出到北山打猎,计划在打猎期间除掉单刘二人。紧要关头,意外事件再次降临。打猎的当天,周景王心里过于紧张,还没开始弹压单刘二人,就突发心脏病死亡。景王死后,把持朝政的单穆公和刘献公立即将刚满7岁的王子猛扶上了王位。

晋驱逐王子朝的特使,公开支持周敬王

眼见唾手可得的王位意外地到了一个小孩子手中,王子朝心有不甘,立马组织起来展开了激烈的舆论战、军事战,占据了京、郊、鄩、尹等地。形势危急,单穆公和刘献公紧急向诸侯盟主晋国求救。直到10月14日,姗姗来迟的晋国军队才把王猛接回王城。战争使年仅7岁的王子猛惊魂失魄,于11月12日病死于庄宫,谥号“悼王”。单刘二人又安排王子匄为王,史称周敬王。经历了公元前519年上半年的短暂休战,双方从6月开始再起战端,王子朝一度攻入王城,出逃的周敬王居于狄泉,尹氏立王子朝,时人称王子朝为“西王”、周敬王为“东王”。8月28日,意外再次发生:一场强烈地震砸死了王子朝的大臣南宫极,使纠结胶着的局面发了微妙变化。公元前518年正月二十二,在甘桓公的一再催促下,王子朝终于让出王城,搬到了邬邑。三月十五日,晋国派士景伯到成周察看王子朝与敬王两边的情况,士景伯站在王城北门,向周国民众征询了对国危、国迁、立君等问题的意见。由于担心一国两君的局面将使王室地位更加衰微,届时晋国的“侯伯”地位不保,姬氏天下亦将分崩离析,于是晋国作出了选择:驱逐王子朝的特使,公开支持周敬王。在诸侯盟主晋国的示范效应下,一些小国开始追随效仿。王子朝盛怒之下,举兵荡平了追随晋国的瑕邑和杏邑。

王子朝寻求支援失败

被杀于楚

晋国以盟主之身份插手王室家务事,又是出兵擒王,又是实地考察,花费人力物力,忙得焦头烂额,却于事无补。晋顷公意识到,在这件事情上还是应该听听郑国人的意见。虽说郑国子产已经去世,但后继者游吉也很有才干。虽说以前晋国没少欺负郑国,但毕竟“平王东迁,晋郑是依”,姬姓各诸侯国之中,与王室关系最密切的还是晋国和郑国。公元前518年6月,郑定公在子大叔(游吉)陪同下出访晋国,晋国执政大臣范献子负责接待。谈到周王室之乱,范献子说:“拿他们怎么办才好呢?”子大叔回应道:“老夫连自己国家的事都不敢做主,哪敢对王室的事擅做主张?不过有句话说得好:‘寡妇不关心自己织布的纬线,却担心起周王室的衰落,因为周的衰落会殃及每一个人。’如今的王室动乱不堪,我们郑国这样的小国早就怕了;你们晋国这样的大国有没有担忧,我们无从知道。您还是早作打算吧!《诗》是这么说的:‘酒瓶子空了是酒坛子的耻辱’。王室不能安宁是你们晋国的耻辱。”听了子大叔的话,范献子细思极恐,在与韩宣子商议后,决定明年召集诸侯专门商议此事。

历史的拐点出现了。公元前517年夏天,诸侯在黄父会盟,明确支持周敬王为王室正统,为周敬王捐献了粮食,配备了卫戍人员,并承诺来年纳王。随后,王子朝试图反扑,周敬王得到晋军支援,王子朝兵败后率领一批贵族奉周之典籍奔楚,周敬王返归成周。王子朝派使臣寻求诸侯支持,但已无人响应。公元前505年,王子朝被周人杀于楚,一场旷日持久的王室内乱方才宣告结束。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63013 2017-06-30 00:00:00 五 忧国忘家的乱世情怀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