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把脉小小说 大咖开妙方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小小说新论坛:内容创新与载体创新”郑州举行
把脉小小说 大咖开妙方
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文艺评论家等问诊把脉小小说发展
与会专家学者新郑感受《诗经》遗风

第16届《小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颁奖礼·冯骥才《俗世奇人》研讨会

昨日上午,作为第16届《小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颁奖典礼暨冯骥才《俗世奇人》研讨会系列活动之一,“小小说新论坛:内容创新与载体创新”在郑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文艺评论家等40余人问诊把脉小小说。

与会专家认为,20世纪80年代初,当代小小说在郑州的《百花园》《小小说选刊》等文学期刊苑里啼声嘹亮,那是它充满活力的“孩提时代”;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长成“英俊少年”的小小说,已是植根于民间的大众文化。那么,现在随着网络、手机、平板电脑等新阅读工具兴起,小小说如何通过内容创新与载体创新走向成熟,适应新的传播方式?

在论坛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前往新郑采风,感受3000年前的《诗经》遗风,探访2400多年前的郑国车马坑,并在黄帝故里体验拜祖大典的祭拜仪式。 郑报融媒记者 苏瑜 杨丽萍/文 李焱/图

从“美女如云”到“英俊少年” 小小说延续着3000年前的《诗经》

3000多年前,3000多首民谣在中原大地传唱,有“风”,有“雅”,有“颂”。那是民间的流行歌曲,昂首呐喊,抚摸内心,闪烁人性光辉;那是中华文学高地的发声,经“行人”搜集、梳理被编成《诗经》,于是中华文化的修炼与操守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源头。“风雅颂”演绎庙堂与江湖人生哲学。“风”歌颂对生命的敬畏,对人性的张扬,尤其是对爱情的赞美。“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是现代版的“美女如云”。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到3000年后的今天,一个民间立场的文学样式——小小说问世并日渐丰盈。《苏七块》《雄辩证》《陈小手》《立正》等洋洋洒洒数万篇,佳作“三百”,飞入寻常百姓家。“小小说,恰如文学中的‘英俊少年’,它是大众文化;小小说,对物象和内心的概括,给人精神带来感悟;小小说,一个个故事,用一生积累一份情感,给人以尊严。”著名作家、中原文化研究专家赵富海认为,郑州小小说的民间立场与3000年前的《诗经》对接。

“‘修辞立其诚’,小小说在这个时代开始彰显出它的文体意义、大众文化意义和社会学意义,掀起了长达30年方兴未艾的读写浪潮,现今仍在继续,接续创新了中华民族文化一脉——《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当代小说、小小说……如将《诗经》视为民族文学的第一次浪潮,小小说以一种平民艺术精神,营造文学绿地,形成了3000年之后的第九次浪潮。”

郑州市艺术创作研究院研究员冯辉,从事《百花园》杂志的编辑、主编工作长达18年,至今仍对小小说关注有加。他认为,要重视古旧题材的当代性的挖掘,并以冯骥才先生的《俗人奇事》为例,阐述了作者应该如何注重中国传统美学概念来沉淀内容。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小小说因其体裁的特殊性,更应该注意‘兴’的运用。‘兴’言尽而义无穷,更容易激发读者的联想,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专家学者问诊把脉,小小说如何破除同质化魔咒?

平民艺术小小说发轫于“天地之中”的郑州,自有它的胸襟与气度,它回响着“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自信与豪情。20世纪80年代之后,郑州叫响全国的有三件事:看少林功夫,吃郑州烩面,读小小说。

“近年来的小小说创作出现了一个内容上的同质化现象,内容重复、情节雷同、缺乏新意,这都是遏制小小说发展的头号杀手。”郑州小小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编辑任晓燕希望与会专家畅所欲言,为小小说的发展问诊把脉。

“我觉得创新并不是加大小小说的信息量,或是把小小说做成一种新闻性的东西,而是要思考如何通过一些小的细节和情节,实现对一个大的社会背景的刻画。”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刘建生指出,创新应建立在对经典的通读之上。

刘建生说,创新既包括我们对过去的经典的缔造,也包括我们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和认识。“我认为无论写什么作品,只要你对社会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观察,对细节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有一个形象的刻画,你的作品就永远有位置。而要对社会有更深的把握,就必须去阅读更多的经典。”

河南作家奚同发指出了导致小小说写作同质化的主要原因:“小小说因为篇幅短小,又总是想给人新奇,所以长期以来,形成了作者过于偏重研究结构的习惯。作者总是着急地想把所有的东西都装进有限的篇幅里,而忽略了叙事和语言。很多作品的语言张力和黏度都不够。就像武术表演,路数很漂亮,实战起来不堪一击。”

奚同发认为本届《小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狐仙图》给小小说创新提供了借鉴。“要学会向传统文化偷牌,《狐仙图》有聊斋的影子,但雷同不怕,关键在于能不能雷同得有意思。”

获奖作者胡炎说,我们在处理一个成色不错的题材时,如果故事很难跳出读者的阅读经验,按照常规套路也很难满足读者的审美预期,我们在形式上就要好好下功夫,荒诞、意识流等种种艺术手法都可以借鉴,要尽可能做多种尝试,文学的探索精神历来可贵,只有探索才有无尽可能。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军指出,这不是一个用乡土气息就能吸引读者的时代了,作家们在创作的时候尤其要在题目上多花点心思。“就内容而言,过去的小小说多在讲述人伦、德行。我们可以向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学习,反其道而行之,打开视野,打破老套的价值观预设,虚构出新的坐标系。”

从诗歌、小品到段子和微信,小小说如何适应手机阅读?

小小说是时代的产物,也终将面临新的时代考验。

在小小说的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具备自由写作、发表的机会。如何养成在碎片时间里读写小小说的习惯,以及实现由自媒体上的小小说变成传统出版的小小说纸质书,这个学习、转型的过程至关重要。

湛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小小说评论家刘海涛分享了他是如何利用手机来培养自己对小小说的艺术表达:“通过私人定制,把自己的智能手机改造成为小小说的阅读库和写作素材库。小小说、闪小说阅读网、今日头条上的微小说频道和一些小小说作家的公众号,一旦关注,每天就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故事。当某个故事让你产生感动和联想时,就可以用小小说的心理结构去感知生活、表达生活的形式与模型,采用特定的小小说方法来提炼小小说核心细节,裂变、繁殖了小小说的细节链和情节因果,带有你个性的全新的故事就生成了,即时发布在微信、微博或博客上。”

小小说的文本特性,决定了它极易与诗、散文、故事、小品乃至“段子”、微信等亲密结缘,相互融合。任晓燕表示,网络、手机、平板电脑等新的阅读工具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模式,让图书、杂志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越来越挑剔的年轻读者,小小说创作者只有在内容上做到有新意、有创意、有深意,学会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等时下流行的新兴工具推广小小说,才能在新的形势下让小小说继续吸引更多读者的眼光。

“小小说新论坛:内容创新与载体创新”由郑州小小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蜻蜓FM河南主办,《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网络电台联合承办,会上同时宣布由星光小小说网络电台策划举办的第二届“说王”小小说原创·演播大赛启动。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67505 2017-07-14 00:00:00 五 把脉小小说 大咖开妙方KeywordPh“小小说新论坛:内容创新与载体创新”郑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