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出荥阳市区,汽车沿南部山区的崎岖山道上蜿蜒前行半小时,省级贫困村崔庙镇郑岗村出现在眼前。青柿子挂满枝头,柿叶伴其迎风摆动,好似鼓掌欢迎远方的客人。 一进村,就看见村民郑栓惬意地坐在柿树下乘凉,满脸幸福:“去年晒了2000多斤柿饼,算下来能赚2万多元!这都得感谢教体局驻村工作队,他们来俺村举办柿子文化节,柿饼不愁卖了!” 郑报融媒记者 史治国 通讯员 蒋士勋 刘新建 文/图 柿子是“金娃娃”,却“养在深闺人未识” 郑岗村位于荥阳市崔庙镇南部山区,多年来依然保留着种柿子、晒柿饼的传统,村内现有柿树3万余棵,其中的1万余棵,平均每棵产量150斤至200斤,年产柿子近100万公斤、柿饼近15万公斤。所产柿子皮薄、色艳、无核、甘甜,制成的柿饼、柿醋风味独特。2012年“荥阳柿子”成功申请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然而,前些年抱着柿子这个“金娃娃”并没有让郑岗村过上富裕的生活,308户、1154名群众生产生活一度十分困难,为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 驻村工作队进村后,走街入户,深入调研发现:郑岗村自然环境条件差,群众晾晒工艺落后,柿树品种更新缓慢,树龄老化严重,群众缺乏发展信心,没有统一的品牌观念,缺少组织带头人……这些导致郑岗村柿子“养在深闺人未识”,这个特色农产品未能成为农民收入的支撑。 工作队连环施策,导演万“柿”如意产业富民大戏 “病症”号准了,就要“对症”下药。驻村工作队邀请农学专家针对柿树种植维护开展了专业培训;联系柿子专业合作社服务群众销售柿饼;宣传柿业发展激励引导群众改变种植观念,发展连片种植柿树230余亩;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柿苗进行优选、嫁接;修建18座晾晒大棚,购置新式削皮机,推行吊晒工艺…… 郑岗柿子完成了从传统加工向工艺流程的转变。 “柿子产量上去了、品质提高了,没人知道卖不出去也不行。”为进一步提升郑岗柿子的知名度,郑岗村连续3年举办柿子文化旅游体验月活动。 以文化搭台,旅游造势,经贸唱戏,以塔山历史底蕴和柿子文化为源头活水,开发观光休闲、农事体验、体育旅游项目,上演万“柿”如意产业富民大戏,成功开发了郑岗的旅游资源,提高了山村的知名度。 柿子产业给力 摘掉贫困村“帽子” 每到金秋时节,在郑岗村的丘陵、山坳里,柿子风景成为山村一绝,塔山也以美丽的传说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荥阳柿子”的名片效应日益凸显,省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与日俱增,文化节成为郑岗柿子推介的主平台。 “现在郑岗村的柿产品质量、知名度逐年攀升,群众收入大幅提升,带动农户种植积极性迅速提高,外出务工村民也开始返乡种树。”荥阳市教体局驻郑岗村第一书记王瑞亭告诉记者,去年郑岗村靠发展柿子产业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下一步,村子还将整合土地资源,孕育林业种植、绿化荒山,发展林下经济,打造以柿子产业为龙头,各种农作物、经济作物因地制宜的“花果山”。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