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中牟时报 记忆 上一版3
Z08
曾是兵家必争地 古往今来话杨桥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曾是兵家必争地 古往今来话杨桥
经过翻新的玉皇庙
杨桥渡口

杨桥村隶属中牟县。隋、唐、五代、元时期为杨武桥镇。明为杨桥镇、杨桥堡。清为杨桥里。民国时为西北区。抗战时期为日伪杨桥区。抗战胜利后,1946年为董岗区,1951年为中牟县第三区,1956年属万滩乡,2013年属郑东新区杨桥办事处。

杨桥村位于古都开封西北50公里处,西距省会郑州20公里,南邻连霍高速公路4公里,北靠黄河大堤。

记者 张朝晖 中牟时报 谢鹏飞

实习生 胡宇坤 通讯员 娄秀琴 文/图

济渠有桥通杨武 老村古寨阻刀兵

早在隋唐时期,杨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已是闻名遐迩,因为有桥跨通杨武的缘故,以桥而得名,命名为“杨武桥镇”。据记载,杨武桥镇在元、明两代最为兴盛,有青龙、朱雀、白虎三大寨门(无北寨门),寨外有约10米宽的护城河。酒楼、饭庄、旅馆、店铺鳞次栉比,水旱码头,车水马龙,商贾云集,集市昼夜,繁华昌盛。

杨桥村有一座老村古寨,年代已无从考证。相传是一位叫白老天的人带领村民建。在那外寇入侵、匪患四起的年代,古寨在防敌御敌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当时村上组建有“自卫护村团”,都是在村中挑选的年轻力壮、勇敢、坚强的人员,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晚上在一起睡觉,以鼓为号,昼夜有人巡逻放哨,一旦发现敌情,立即擂鼓报警。每听到鼓响,无论白天黑夜,全村男女,各持兵器(铁锨、斧头、大刀、棍棒等)在自卫团的带领下,都集中于寨墙。曾多次阻土匪于寨外,并击毙过河北入侵的匪徒几名,一度使匪徒们提到杨桥闻风丧胆,不敢侵犯,保住了村民的安居乐业。在当时周边没有寨墙的村子,每每遇到意外都赶到杨桥避难。

大小庙宇双郭会 河神祠碑乾隆笔

据传嘉庆至咸丰年间,杨桥码头客货流量十分昌盛,杨桥镇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所有杨桥的庙宇、庙会大都形成在这个时期。

杨桥最大的庙院是大庙郭、小庙郭,始建于乾隆二十八九年间(1764年~1765年),位于杨桥口后。大庙郭与小庙郭并不是一个庙院,而是两个庙院。

大庙郭塑的是佛像,小庙郭塑的是龙王像。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大庙郭、小庙郭的和尚、道士,不下百余人,生活没有保障,官府划拨给他们540亩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

抗日战争时期,大庙郭已经残塌不堪,留下一片废墟和碎砖破瓦。1949年前夕,小庙郭大殿五间依然存在,坐北向南,宽三丈,高四丈余,房顶黄色琉璃瓦,四角高翘,脊上按一个铁葫芦型避雷针,中间坐一尊丈而高的龙王塑像,五彩全身,头戴串珠王冠,圆眼阔口,活灵活现,旁边还有一匹泥塑的斑马,其他雕像均被日本人毁掉。

两郭中间立一个石碑,宽三丈余,高七尺余,碑座是一个大石龟,重量2000余斤。碑文是“杨桥河神祠碑记”,乾隆亲笔。

有口皆碑杨桥镇 人杰地灵才俊多

杨桥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民国时期,有名震中牟县北的“三九(久)加一免(冕)”(王子久、闫明久、李冕斋)。王子久曾任中牟县救济院名誉院长。河南豫剧黑脸泰斗郭景元,豫剧大师常香玉都尊称其为郭老师。神医刘宪祖、活鲁班贺福庆,被杨桥村民引以为豪。

杨桥属古镇,生活习俗讲究,买卖当然精细,小商小贩做出来的东西,都堪称一绝。洪福全的酒,纯高粱酿造,喝了都说好,堪称十里香;赵岐文的水煎包子,两面金黄外焦内香;韩福礼的豆沫、胡辣汤、味美可口;赵心意的油条、虚泡、酥脆名为落地碎;白老科的咸兔肉,三代祖传秘方腌制,鲜香味美;崔狗新的大饼,两面焦黄,人称入口酥;王孝思的硬石高压蒸馍,蒸熟掰开分层高达三寸,人称硬馍将;岳老粗三代卖包子,样式特色,配料独特,名为吃了想;李厚德卖肉不用称,一刀切下上下不错半两,目测活猪重量,上下不错半斤,堪称神眼王。

清代黄河上最大的园庙建筑

清代固黄河河底逐渐抬高,又加之堤防不牢固,杨桥镇上下河道频繁溃决。雍正年间(公元1723年)竟然一年两次。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两次于此,每次决口浑浊排空一泻千里,下游合成泽国。千万生灵涂炭,财产损失无数。同时历次挡口都耗费国库的大量银两,朝廷焦急万分,无良策,于是寄托神灵佑护以保安泽。雍正元年两处决口恢复后,便大兴土木扩大规模宏大的佑宁观(俗称大庙部),雍正二十六年的杨桥决口恢复后,又兴起了仅次于佑宁观的河神祠。

河神祠规模略次于佑宁观。祠内有御碑亭,碑高八尺,阳面携乾隆皇帝御制碑文,记述大学士刘统勘督工堵口工程始来:阴面携御别诗,诗意为描述当日决口险状及善后核实情况。

佑宁观,河神祠是清代黄河上最大的园庙建筑,均在杨桥镇南。佑宁观占地540亩,山门巍峨,正殿美轮美奂,亭台、鼓楼数百年间皆金碧辉煌。观之两侧河省后院有河工东活书院。

杨桥南门玉皇泉 玉皇泉水赛仙丹

杨桥南门里,有一座庙叫玉皇庙。庙门前有一口井叫玉皇泉。进出庙里的人都需迈一大步从井口跳过。井水深有五六尺,清澈见底,甜爽口,无论旱涝,水里的深度都是一样。平时常供村里人饮用。

传说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的三公主因触犯仙规,被贬到人间受苦。那年夏天一个中午,杨桥一位李姓村氏在地里除草,忽然听到凄惨的叫声,只见路边一条小花蛇被晒得奄奄一息。善良的村民将小花蛇抱起,路过玉皇泉边,将小花蛇放进泉水里,小花蛇遇水得救。这条小花蛇就是龙王三公主。

三公主返回龙宫后,禀明了龙王,龙王感激杨桥村氏的救女之恩,遂命三公主将龙宫的甘露水倒进玉皇泉里,三公主还感到报恩不够,又从鬓角上拔下宝簪,划了一条直通东海的甘露河。从此玉皇泉的水,甘甜爽口,长年不枯,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直到今天,邻村的人们,得了轻微的喉疼眼病,还都用玉皇泉的水冲洗。至今民间仍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喝口玉皇泉里水,胜似吃粒老君丹。”

杨桥村里龟宝地 悲天悯人佑苍生

杨桥村中间高,四周低,呈椭圆球冠状形,且南端缩窄伸出一桥,极像一只大乌龟。人们沿龟背建起了杨桥村庄和水旱码头,并在龟头部挖了座桥,疏通水系,吸引附近人们来这里集聚交易,车水马龙,一派安居乐业繁荣景象。

清朝乾隆年间,黄水暴涨,河堤决口,洪流咆哮,一泻千里,沿河村庄房屋农田皆被河水卷走,可在决口边缘的杨桥村却滴水未进,水涨村涨,水落村落,据说是因为神龟护地。“龟宝地”也因此远近闻名。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70038 2017-07-21 00:00:00 五 曾是兵家必争地 古往今来话杨桥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