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H08版:惠济时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H08
黄土、黄河孕育出的乡土之花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黄土、黄河孕育出的乡土之花
非遗系列之走近惠济剪纸
剪纸作品《情谊》
剪纸作品《红楼梦》系列
惠济区剪纸作品展示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展惠济区优秀特色文化、促进文化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惠济具有重要作用。说起惠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分为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杂技、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民俗、民间信仰等9类50多项,比如黄河澄泥砚、砖雕、烙画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惠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济剪纸。

剪纸是黄土、黄河孕育出的乡土之花,是大河儿女追求完美、憧憬和谐、向往幸福与吉祥的心灵寄托,也是个性的张扬,更是惠济区一带历史久远、广泛流传,近几年又焕发青春并走出国门的民间艺术。

惠济区剪纸艺术的主格调是喜庆而热烈、幸福且吉祥。其色彩主要是大红大绿,奇艳无比,最适宜用于装扮春节、婚礼以及绣制老虎帽、云雀鞋、花肚兜、枕头、衣边等。

惠济区剪纸技艺一直都是依靠老人教晚辈、姐妹相互学的形式,世代传承着、延续着。

记者 鲁慧

通讯员 张惠 文/图

20世纪末

剪纸从民间走向市场

早年间,惠济区的广大农村就流传着“放下锄头拿活筐,娘们比赛剪花样,门上窗上灯笼上,鞋上帽上枕头上,处处有咱新花样,姑娘用它赠情郎”的歌谣。

直到20世纪末,这项古老的艺术才发生了划时代的飞跃:从民间走向市场,从口传手教变成有课本教材、办班教学,从当地飞向国外,从民俗文化飞进艺术的殿堂。

剪纸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剪纸的发展史,要从战国时期说起。在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遗址发现的用银箔镂空刻花的弧形装饰物,在湖南长沙黄泥圹出土的晋代金片装饰物都有它的身影。这些用银箔镂空而成的装饰物,虽然不能说就是剪纸,但在刻制技术和艺术风格上,可以说是剪纸艺术的前身。目前发现最早且有据可查的剪纸是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附近先后出土的五幅团花剪纸。

南宋时期

出现以此为职业的艺人

到了宋代,关于剪纸的记载就很多了。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有的装饰灯彩,还有的剪成所谓“龙虎”之类。在南宋时期,已出现了以此为职业的艺人,有的擅剪“诸家书字”,有的专剪“诸色花样”。这时,皮影盛行,雕镂皮影的材料,除了动物的皮外,也有用厚纸制作的。

宋代剪纸用于工艺装饰的一个重要创造是吉州窑的瓷器,产品有茶盏和花瓶等,图案题材很多,有凤凰、梅花、枇杷和吉祥文字等,造型生动、活泼,它是作者在施釉过程中,贴上剪纸入窑烧制而成的。现代民间的蓝印花布是用镂花纸板刮浆后仿染而呈现花纹的,这种印染工艺宋代已很普遍,山西省出土的南宋印花布便是一例。

清代也有流传下来的剪纸图案,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坤宁宫室内顶棚和宫室两旁过道壁间,均用白纸衬托出黑色龙凤双喜的剪纸图样,很是古朴美观。

惠济区不少农村小学

把剪纸艺术

纳入第二课堂

说到剪纸,不能不提到中国文化促进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陈雪香及其丈夫李云中(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陈雪香是惠济区退休教师,从小酷爱剪纸艺术。

在生前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只要稍有空闲,陈雪香就走村串户求师学艺,从民间剪纸老艺人那里学到了不少绝活,并集百家之长,将剪纸融入自己的理解及绘画风格,大胆创新,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雪香的剪纸艺术是在家庭传承的基础上,吸收学习了各门艺术的精华,通过发挥自己的潜力,用美术知识、绘画理论做指导而发展起来的。她还创作出《迎(香港)回归》《马列主义及中国革命领导人》伟人肖像剪纸组合等作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许多作品被《中国剪纸艺术》《中国民间艺术》等文献性史册收录,被“第二届华夏风韵剪纸艺术”等大型艺术作品展选为精品而收藏,曾获多项国家、省、市级艺术作品大奖,还有一些作品被有关单位作为礼品赠送外宾。

受她的影响,目前惠济区不少农村小学都把剪纸艺术纳入学生第二课堂,教授学生剪纸,形成学校的特色教育项目。其中,最成功的要数惠济区金洼小学。该校编印的图文并茂、精美实用的剪纸教材已被外地学校所采用。

这正应了那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间艺术造就了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而代表人物又推动了这项艺术的改革发展。黄河岸边的民间艺术奇葩——惠济剪纸艺术,会像苍翠邙岭上烂漫的山花一样,装点盛世,愈加灿烂。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73775 2017-08-04 00:00:00 五 黄土、黄河孕育出的乡土之花KeywordPh非遗系列之走近惠济剪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