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中牟时报 记忆 上一版3
Z08
黄河远上白云间 水走人来万白滩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黄河远上白云间 水走人来万白滩

万滩村历史,距今有近200年。万滩村原名万白张、万白滩、后万滩,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在嘉庆(公元1796年至1820年)至同治(1862年至1874年)时期,万滩的建制和隶属史书记载不尽其祥,且无法考证。至光绪年间(1871年至1908年),万滩隶属中牟县西北第三区第二十二堡。

1938年,万滩归东漳伪县政府第二区,1944年4月~10月13日归原阳第五区。1945年4月,中共原阳县委开辟杨桥东漳一带,为游击第四、第六两个区,后合并为第四区,到1945年8月日军投降,历经4个月,这段时间万滩隶属原阳管辖。

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万滩隶属中牟县第三区,区署设在茶庵村。1950年,万滩隶属董岗区。1953年,万滩隶属董岗镇。2000年~2013年万滩隶属中牟县万滩镇, 2013年至今隶属郑东新区杨桥办事处。

记者 张朝晖 中牟时报 谢鹏飞 实习生 胡宇坤

通讯员 雍娜 娄秀芹 万培坤 辛纪春 董香瑞 文/图

黄沙散漫风萧索

捻军火烧万家楼

据黄河志记载,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七月,黄河十里店决口,宽55丈,堵复后在堤北筑孙家庄(今孙庄)东至三刘寨北月堤一道,长1500丈,作为临河大堤,背河却淤成一高滩。1820年前后,万滩村最早的万姓先祖和白姓先祖,从中牟县的万庄和耿石里(现雁鸣湖镇的杏街村和大孟镇的耿石屯村一带)来到黄河南岸的荒滩。后来,由于万、白两姓人丁兴旺,田产众多,又称万白滩。接着又有张姓、梁姓等从各个不同的地域陆续相聚在这块土地上,开垦土地,努力耕耘,艰苦创业。万白滩则慢慢被叫做万滩。

万姓祖先用辛勤劳动、艰苦创业得来的财富,抛弃了拱棚庵,拆除了土坯茅草房,购置了砖瓦,筹集全了盖房用的全部木材,从原武(今原阳县)聘请了泥瓦匠和木工师傅,先后在万滩村盖了两座长约10米、宽约5米、高约8米的楼房,人称万家楼。

万滩村后人记忆,万家楼地基用土堆积成高台,高于宅地平面1米多,采用5脚门台,即5塄砖,约1.2米。用硪打压地基,硪(也叫夯)是个圆形石墩,地基夯实后动工修建。外墙采用纯蓝砖,墙宽约36厘米,用白石灰和黏土混和灰垒墙,纯白石灰勾缝,也叫青砖白灰墙。一层净空间高约3米,采用纯木材楼板和楼梯。二层楼净空间高不足3米。第一层楼一个门两个窗户,二层楼三个窗户,两个山墙留有两个月窗。

万家楼房顶采用的是五层房脊,用鸽子、兽类、龙头等吉祥物装饰在房脊上,房脊和4道挑脊安有6种用陶制的各种兽类。房顶四角安有陶制的猫头,脊中间还插有用铁打制的花样铁叉,这就是所谓的五脊六兽。每幢楼两架大梁,两根棚梁,每架大梁有三根梁组成,底梁长,二道梁比底梁短,三道梁比二道梁短,梁与梁之间栽有梁柱支撑。使用七道檩,檩条采用旋檩,不能有弯,除房檐的檩条没有扦椽外,其他15根檩条都安有白椿木做的扦椽。封檐采用五封檐、七封扉形制,即:房檐使用五层封砖,封檐中镶嵌有雕刻的花鸟塄砖,也有一层花八砖。扉头封七层,扉头的顶层有两道顺房坡往下的挑脊(垂脊),上安有黏土烧制的马、狗模型装饰物。两山墙上4道挑脊,房角向上挑起,顶上安有猫头,就像4只猫卧坐在房角上。门窗使用优质木材,请巧木匠雕刻有吉祥装饰图案。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由张宗禹率领的捻军西路军路过万滩村,放火烧了万家楼。

世间百业出勤奋 青砖蓝瓦辛家院

清咸丰年间,万滩村辛氏先祖经两代人的辛勤劳动,几十年积累财富,到第三代先祖辛光彝,开始购砖买瓦,选择木材,建造第一所大瓦房。

大瓦房坐北向南,东西长10米,南北宽5米,高4.5米。一门两窗,都是好木材,所用檩条都是旋檩,方椽四面见线。用的砖到几十里外土窑坊用柴草换取,使用牲口套太平车运回,垒墙的白灰到邙山头拉,太平车几天才能来回拉一趟,光是备料就得三年时间。

房料备齐后,垫地基(俗称垫跟脚),套牲口用太平车拉土堆成1米高(出地平面)土台。一切备齐后,请“风水仙”看良辰吉日动工修建。当时夯地基用的是硪,也就是一个石头墩。聘请开封泥瓦工和木工,邻舍出力帮忙,动工日主人烧香、上供、磕头、鸣放鞭炮。墙宽36厘米,白灰掺黏土垒墙,纯砖到顶。三间堂屋两架大梁,每架大梁三根组成,二道梁比底梁短,三道梁比二道梁短,梁与梁之间上下梁柱支撑,七路檩条。房顶是五封檐,七封扇,封檐封扇中间都带有用砖雕刻的鸟兽图形作装饰。

扇头顶层两边,顺房山坡下有两道垂脊,垂脊顶层有黏土烧制的马、狗模型装饰物,两个房山上方安装有两个陶制的张嘴龙头模型,龙头上还插有铁打的花样铁叉。

房脊用小蓝瓦、八砖、筒瓦叠成的五层花脊,房脊顶层安有陶制的鸽子、马模型,正中插一个房叉高二尺。房脊两头向上挑起,盖上烧制的猫头。

堂屋盖好后,又经过多年积攒财物,准备盖房材料,先后盖起了东西厢房、临街南屋和门楼。

东西厢房各5间,长16米、宽4米。靠堂屋三间为一所,一门两个窗户,稍低于堂屋,二架梁五路檩,墙、顶和堂屋一样材料,装饰物没有龙头模型。紧挨着三间往南二间为一所,一门一窗,北山墙和北三间一道山墙,建筑材料一样,东西厢房北山墙不挡堂屋窗户。

5间厢房南山墙外3米,东西又盖了4间南屋,二门二窗,二间为一所,南屋东山墙外盖一间门楼,南屋和门楼高度低于东西厢房,建造材料一样。

门楼东西长4米,南北长4米,四角挑起,脊、垂脊都安有鸟兽模型吉祥物。门楼前后墙二道门,前门比住房的门高大,装有两扇木油漆大门。门外两侧,坐有一米高的石狮模型。房与房之间空地用砖垒成和房檐一样高的围墙。经三代人积蓄财物,历时20多年,才盖成了四合瓦房院。

四合瓦房院从清末建成,延续到新中国建立,因社会变革,到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拆除殆尽。

追歼土匪黄河岸 万滩素有习武风

万滩村自建村以来就有习武之风。据万滩村老辈儿人讲,万滩万、白两家老祖为武术师兄弟,一同迁到万滩,在万滩村北月堤处,曾与土匪有过激战。

进入民国,战乱四起,匪患不断,“黄枪会”、“红枪会”、“蓝学会”等民间武装组织逐渐传入中牟。万滩村也于民国中期成立“蓝学会”,组织集练于村民富户辛光彝大院内。全村青壮年个个农闲时舞枪弄棒,挥拳踢腿。

“蓝学会”成立以后,每有匪患,与其他村庄联系以击鼓为号,互为支援,曾多次追歼土匪于黄河滩处,逐步成为以“自卫、抗匪”为宗旨的群众自发性的武装组织,武器以大刀、长矛为主,鸟枪、步枪装备不太多。

民国后期,“蓝学会”逐渐消失,万滩村又聘请扶沟县拳师杨振山教拳于辛家大院。杨振山武术为祖传,曾服役于西北军冯玉祥部下第十三集团军军长石友三处,任石友三手枪旅武术连连长,武功非常了得,尤善手法,快如闪电,身材高大,曾于娄庄村表演时一拳将房屋墙壁击塌。有一次杨振山于万滩村中设武场与南马家村山东拳师切磋武艺,打两个回合后将山东拳师举于头顶,山东拳师抱手称服。此外,杨振山也曾多次率领毛庄、万滩、娄庄等村庄武术队于春节或庙会期间表演武术,受到群众欢迎。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74006 2017-08-04 00:00:00 五 黄河远上白云间 水走人来万白滩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