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厚重管城,弦歌不绝。管城回族区一直是重教兴学之地。新时期的管城区,不仅把教育看作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和助推剂,更是视教育为对外展示的品牌和形象。管城区委、区政府一直把推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视为己任,优先发展,强力推进,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唱响了一曲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颂歌。 记者 冉红政 通讯员 石全中 文/图 改善办学条件 奠定均衡发展之“基” 规划需要大手笔,发展需要重投入,推进教育公平发展,首先体现在办学条件的均衡。近几年来,区政府先后投入资金15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0多所,新增1000多个教学班,新增学位5万多个。在落实均衡发展进程中,区政府特别对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进行了重点改造,实施了硬件升级。完善了功能室,配备了班班通,添置了仪器设备,丰富了各项活动。办学条件的改善,缩小了城乡校际差距,奠定了均衡发展之基。在这繁华的闹市,一所所学校旧貌换新颜;在那遥远的农村,一所所学校拔地而起。一面面红旗,一张张笑脸,一阵阵歌声,成了均衡发展最好的见证。 拓展办学渠道 破解均衡发展之“难” 曾几何时,管城教育发展一直饱受优质资源不足之困扰。在2013年以前,管城区相继实施了校安工程、薄改工程和校园升级改造工程,对农村学校和城区薄弱学校进行了综合改造和升级,缩小了城乡校际之间差距。2013年以后,区政府把重心放在新学校建设上,创立了“建管分离”的新校建设模式,逐步完善了新学校代建制度,形成了新学校建设、投入使用、品牌打造等一系列工作体系,力争让每一块教育用地变成一所高品质的学校。随着2016年郑州外国语学校和郑州市回民中学的同时入驻,打破了多年来发展的困局。区委、区政府创新思路,广开渠道,通过合作办学的形式,引进了郑州市外国语学校和郑州市回民中学,对管城外国语学校和管城回民中学实施托管,通过资源共享、经验互通、管理同步、发展并行等举措,努力将管城外国语学校和管城回民中学打造成区域有影响力的名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名校功能,实施优质辐射,从而带动了全区所有初中教育的发展。初中教育办学的成功案例,也使小学教育的改革呼之欲出。学校新老搭配结合、办学风格相近结伴、发展特色相似融合、优势互补合力发展等学校集团化发展逐步成熟。学校与学校之间打破了发展壁垒,区域与区域之间破解了发展的藩篱,一个个联盟,一个个片区,宛如一粒粒和谐的音符,奏响均衡发展的协奏曲。 加强师资调配,刻画均衡发展之“魂” 队伍,是教育发展的主宰,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之本。欲改其现状,必触其灵魂。首先,管城区从学校的领导干部抓起,制定了城乡教育领导干部资源一体化制度。几年来,先后从城区选拔了6名校长到辖区偏远地区的南曹乡张华楼小学、南曹小学、郎庄小学和十八里河大王庄小学、魏河小学任职,改变了现状,提升了水平。其次,从教师队伍建设抓起,下大力气充实农村教师队伍,改善农村教师结构,“十二五”期间,公开招聘教师600多名,80%分配到农村任教,缓解了农村教师紧缺状况。仅2017年,管城区就新招近300名教师;在教师均衡配置和优秀师资管理方面,做到了对农村优先,对薄弱学校倾斜,通过名校和薄弱学校联盟、名师和青年教师结对等举措,促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和谐共进。同时,区教育体育局建立了城乡教师沟通、学校联谊机制,通过到农村任教、城乡交流、送课下乡、城乡学校结队手拉手等举措,提升农村教师的科研水平和业务能力。完善了农村教师补助机制,对四环以外的农村教师发放补助,在评优树先、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使大批优秀老师放心在农村任教。 自闭桃源称邃古,欲栽大木柱长天。连续多年管城区坚持开展最美农村教师、师德标兵教师等活动,通过开展农村优秀教师报告会、师德演讲会等形式,引导老师品学双修,立德树人,补足精神之钙,坚定在农村从教之心。 提高教学质量,锻造均衡发展之“本” 质量提升,是实现公平的根本,是均衡发展的核心。在质量均衡推进中,“严”字当头,下大力去遏制学生择校、混乱编班、跨区招生等问题,严格执行就近入学政策,确保生源均衡。“提”字为先,确保质量均衡。在全区整体推进新教育实验,通过书香校园、高效课堂、家校合作等举措,集聚学校发展合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引”领方向,全面推进。区教体局成立了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各学校选聘人员进行数学教学改革,从理论研究、课堂实践、评价机制等全方面对小学数学学科进行引领。“改”出成效。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分层次、走班化教学实验,引导学生做好生涯规划,实施针对性教学。目前,外国语小学的国际课程、东关小学的艺术教育、工二村小学的民俗教育、柴郭小学的足球教育、回民一小和回民二小的民族教育、南十里铺小学和五里堡小学的国学教育、辅读学校的特奥教育等,都已成了管城课程改革的一面面旗帜。 实施关爱工程,巩固均衡发展之“效” 管城区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避免学生上学路途远,住宿、就餐困难等问题,逐年加大农村寄宿制初中建设,从住宿、就餐、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对农村寄宿学生实施特别关爱。通过建设七彩小屋、爱心之家等,对进城务工子女实施特殊关怀,聘请师资、组织志愿者定期为进城务工子女开展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建立特殊儿童接受教育机制。投入专项资金,对辅读学校的功能室、康复室进行综合改造,配足配齐教学及康复设备;对特殊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实施高标准单列并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为残疾儿童就学提供便利,积极探索普通小学融合教育机制,在管城区第二实验小学开设融合教育试点,更好地为残疾儿童就学提供服务。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