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市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统一 入学先学汉字再学拼音 从今年秋季开始,金水区的小学一年级将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沿用多年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不再使用。从去年开始,郑州市内其他区已经试行部编本教材。 至此,郑州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统一了语文教材。 郑报融媒记者 张勤 文/图 老师青睐“部编本”教材 在金水区文化路二小教导主任赵健娜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两本语文教材,一本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简称“苏教版”),一本是教育部审定、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简称“部编本”)。 虽然其他年级依然使用以前的教材,但是不少小学语文老师对更换教材表示乐观:“说不定,其他年级的教材也会加快更换成部编本的步伐。” 正是因为对新版“部编本”教材充满了认同,觉得部编本教材更适合小学生的学习认知和发展规律,经验丰富的语文老师们才会有如此肯定的想法。 中原区从去年开始更换部编本。中原区伏牛路第四小学的教导主任闫老师表示,通过一年的使用,部编本教材更受学生欢迎。活泼的版面编排、朗朗上口的古诗词,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和家长一起读”的亲子阅读环节,更是拉近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 新教材传统文化占30% 自从传出“部编本”教材以后,网上就有说法:古诗词增幅80%。中原区一些小学语文老师说,这个数字有待考证。“目前从已经使用过的小学一年级上下册和即将使用的二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来看,比例还没有那么夸张。但是古诗文的篇目的确增加了,而且未来是趋势。”中原区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说。 比如在一年级上册里,除了大家熟悉的“鹅、鹅、鹅”“锄禾日当午”外,还有李白的《古朗月行》、李峤的《风》《汉乐府·江南》等。一年级下册里增加了《三字经》的节选《人之初》。 更让文化路二小的赵健娜老师感到惊喜的是,“部编本”新教材在第一个大单元里就增加了“对韵歌”——云对雨,雪对风,花对树…… 赵老师说,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课文,在一册书里基本上也就两三篇。“新教材里传统文化的内容占了整册的30%左右。” 曾经作为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的王士祥说,传统文化中有能让我们心灵静下来的一些秘籍。 突显爱国教育,入学先认同“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这是给小学一年级新生上的第一课。紧接着还有“我是小学生”、“我爱学语文”。 入学第一课不是认字,不是学拼音,而是让孩子有对国家的认同感,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所了解。赵健娜说,其实,这样的课程设置和小学对学生的入学课程相一致。“从这么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小学新生入学,需要用一个月的时间,让孩子们熟悉学校,熟悉课堂纪律,养成良好习惯。” 入学先认字再学拼音 在部编本一年级教材中,一改此前上学就先学拼音的“传统”,第一篇识字课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随后还要学“一、二、三及山、水、火”等简单的常用字。 一年级语文把拼音学习推后,先认汉字,再学拼音,而且边学拼音边认字。 “这样安排可以使孩子们对语文的‘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oe,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赵健娜老师说,对于刚刚上一年级的孩子而言,一上来就学拼音可能会让孩子产生畏难情绪,觉得语文很复杂,相反的,对于识字而言,更能设计出一些趣味性。 其实,学拼音是为了识字,是认字的工具,不是阅读工具。 有教育专家分析,新学期使用部编本教材之后,将对教学带来直接影响。此外,新教材对一些家长过早引导低龄儿童学习拼音,以及死记硬背学习古诗词都有“纠正”作用。 此外,新教材对于认字的要求也有所降低,小学要求低年级认识常用字1600左右,比以前减少200字,其中800字左右会写。 新教材对家长有要求:和孩子一起读 “我常常向一些少年朋友建议:在你们床头柜上应放一些引起你要去读的书。”——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部编本”新教材增加了“和大人一起读”栏目。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和大人一起读”是新教材的亮点之一。大人指父母、老师或其他家庭成员与亲友。一年级刚上学的学生自己还不会读,所以让大人和他们一起读。 在赵健娜老师看来,增加这个栏目非常有意义。“不仅仅是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和家长一起读。”赵老师说,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更容易让孩子刚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 把亲子阅读编入教材,让家长参与到教学教育中来,老师们都非常支持。 “我们不能把孩子的教育单独地孤立为学校层面的事情,而应该看作是每一个家长甚至每个社会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教材编排上就将这点纳入进去,不仅能很好地推动全民阅读,还非常利于为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但这一栏目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未可知。老师们认为,这取决于学生的家庭氛围和家长的学历层次与主动性,受过良好教育、主动性强的家长即使没有人要求,自己也会主动做这些。 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王士祥也说:“我们经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今天读了一篇文章,并不会马上用上,当然也可能一辈子用不上,但是你没有读,关键时刻想用就没有。”孩子们的学习是急不来的,需要慢慢积累,在多读、多看、多记、多体悟的过程中,把传统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