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新郑时报 记忆 上一版3
Z08
天相古寨出“官家” 抗日大吴聚乡勇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天相古寨出“官家” 抗日大吴聚乡勇

大吴村地处黄河之滨,贾鲁河畔。

明朝初年,有吴氏兄弟二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兄长居于此,故名大吴。

《大吴村志》记载,大吴明朝初年建村后,属中牟县杨桥保,明末改保为里,清沿明制,清代杨桥里领十甲,大吴属第七甲,辖大吴村、岗吴村两个自然村,清末属南梁里,南永安地方,民国时期属朱庄保。

1949年~1951年,大吴村属董岗区管辖;1956年属刘集中心乡管辖;1958年属茶庵公社管辖,分属赵寨管理区;1962年~1966年归属于刘集公社;1966年~1973年属刘集公社;1973年~2007年属刘集乡管辖;2007年~2013年归属于刘集镇管辖;2013年划归郑东新区豫兴路办事处管辖。

记者 张朝晖

中牟时报 谢鹏飞 李淑娟

实习生 胡宇坤 文/图

罹难黄河口:

史载庙宇辉煌

而今鲜有遗存

《大吴村志》记载:雍正元年(1723年)6月11日夜,风雨大作,黄河水骤涨。十里店、娄庄(今郑东新区杨桥办事处辖区)两处决口,大水由刘集南下贾鲁河,大吴农田大部分被淹。9月21日,黄河又在来童寨决口,冲决杨桥官堤,口宽10余丈,田禾尽浸,贾鲁河被淤。同年12月合拢。

咸丰三年(1853年)后,太平军、捻军数次入境,清廷下令大村筑寨,全县共筑寨堡70座,均以吉言嘉语命名,大吴村所筑寨堡取名“天相寨”。

同治元年(1862年),皖捻围大吴天相寨。岗吴村朱耀先(咸丰二年贡生)设计防守,获安垒卵。

村中有古庙3座,分别是东寨门里路北的关帝庙,有大殿3间,地上遗迹无存;村中十字街西北角的祖师庙,有大殿3间,上世纪60年代加建成灰瓦楼房,作为第四生产小队的仓库用,到21世纪初坍塌,2015年村庄拆迁改造,地上遗迹无存;祖师庙前有间房为五龙观,20世纪50年代坍塌。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为祖师庙会,20世纪初被废。西寨门东100米左右路北有庙二间:一间为娘娘庙,一间为火神庙(二庙连体),地上遗迹无存。

村东南1里左右有孔庙一座,气势宏大,碑刻林立,何年所建,无实证可考。据老辈人传,孔庙是吴耀先筹资所建。至清末每到孔子的诞辰,还举行隆重的祭孔活动。到20世纪50年代初,地上遗存只剩碑刻,分置于村中井台之上。其建庙碑遗失。至新安置小区建设,遗迹全无。但每年的农历九月十三庙会仍在延续。

“大吴的戏”:

“官家”造福黎民,剧社闻名遐迩

大吴村附近十里八村的老人们,都熟知大吴村有一户人家,被称为“官家”。这户被称为“官家”的先人吴春芳,系吴保安的高祖,字兰亭,在清道光年间任温县、孟县两县河务的河官。故此他的祖籍老家,被人们尊称为“官家”。

自清雍正以后,统治者鉴于河务问题重大,直接影响到统治者的声誉,所以对防范和治理河汛非常重视,对于选拔和河务官员的要求极为苛刻,对任职管理河务的官员相当仰仗和器重。

清统治期间,人民的生活极其贫穷,生产、生活的工具资料非常匮乏。一年一度的汛期,老天发怒,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河水猛涨,如遇长时间的降雨,堤坝土质松软,险象环生,不时有小段决口和漫堤的现象发生。当时人们只能手推、肩扛搬运防汛物资,年复一年,皆是如此。所幸吴春芳任职期间身体力行,指挥有方,又抑或是老天的眷顾,温县、孟县两县的河务没有出现过大的险情。当地的乡绅和老百姓称他们这位河官为“福官”。

吴春芳荣归故里后,上至县衙官吏、中至乡绅名流、下至乡里乡亲,无所不交,故交旧识,倍加呵护,有求必应。

“大吴的戏,有老底”,在大吴村周边十里八乡有口皆碑。大吴的戏曲可考的剧社始建于光绪年间,创建人吴景芳,剧社为“同乐会”。剧社平时排练场所设在吴景芳家,全村爱好戏曲的人都可参与。排演时间多为农闲时的晚上,吴景芳家为演职人员提供加餐,多为窝头和花生。服装、道具吴景芳无偿提供,照明用的灯油由吴建邦家无偿提供。当时并无剧本,各角色的唱段、道白靠的是口传心授。吴建邦记忆力特别强,能把所演出剧目的所有唱段、道白、舞蹈熟记于心,可称为“活剧本”。年轻学员学习可以随时向他发问,轻松做到随问随答。

剧社的演出人员除了本村演员外,外乡也有很多演员加入“同乐会”剧社。“同乐会”剧社在当时可谓人才济济、远近闻名,除了在周边村庄演出外,还远赴西安、宝鸡、郑州、原阳等地演出。剧社在多年的演出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如吴清法在十几岁还在学戏时,就以其红脸唱腔高亢洪亮、吐字清晰,深受观众喜爱,出现了观众向舞台上投钱的场面;吴宗明随剧社在郑州演出时,因其黑头唱腔的独特,一老戏迷非常喜爱,赠其新衣服。

剧社的道具及舞狮队的道具,在日军焚村时被全部烧毁。生活安定后,吴建邦在没有任何道具的情况下,招集本村热爱戏曲的青少年,继续学习戏曲,他负责教授,使戏曲作为人们所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得以传承。解放后,由农会出资购置了戏曲道具,吴学修自制舞狮道具,村上的戏曲表演又得以恢复。剧团的名称为“中牟县大吴村人民剧团”。剧团为周边各村无偿演出,只管吃饭就行,当时的演职人员多为本村演员。

自卫蓝学团:

不堪日寇横行,奋起惨烈抗争

1938年6月初,“兰(考)封(丘)战役”失败后,为阻止日军西进,蒋介石下令扒开黄河大堤,水淹日军。当时,驻守郑州的第20集团军总司令商震,负责掘堤事宜。6月4日,商震令驻中牟赵口的53军一团炸开赵口大堤。但由于流口窄小,堤岸坍塌,水道当即被堵塞。6月6日,商震根据蒋在珍的建议,在花园口掘堤。9日9时,花园口大堤被炸开。10日,国民党军再次掘开赵口,口宽达30余丈。两股洪流交汇后,水宽达30余里。此后10余年间人们称改道的河道为新河,新河以北沦为日占区,新河以南为国统区,大吴村正处在两军对峙的前沿地带。

这一地区虽为日占,但各种势力交错存在,分别是便衣队、警备队、土匪等,有一部分势力的主要成员是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其中最大的一股势力是国民党第三集团军叶云琛带领的300余人。他们夜出昼散,派粮派款,敲诈勒索,当地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大吴、姚孙、鲁庄、小张庄等村群众不堪日伪军欺压,组织连庄会自卫,后连庄会改名“蓝学团”。团长李鸣鹤,彦庄人;武师邵继先,善张庄村人。他们经常组织团员练习刀枪,以乱鼓为号,一村有事、百村支援,团部设在大吴村。

日军对此极为恐慌。1941年8月6日(闰六月十四)上午10时左右,日军引驻三刘寨小队长中松派日军一个班,由一许姓翻译做向导,以宣抚名义来到大吴村,“蓝学团”被迫招待。饭后,日军发现团部有两箱毛瑟子弹,要强行抬走。几经交涉,日军仍将子弹抬走。团长李鸣鹤十分愤慨,传令击鼓鸣号,不多时各村蓝学团成员3000余人手持长矛、大刀、土枪向团部聚拢,集结地点在村西北角吴老驴家的打麦场。日军出村不远,即被蓝学团包围在村西北与彦庄西南的区域之间。日军开枪射击,蓝学团奋不顾身,挥动大刀、长矛攻击日军。经过激战,日军只有两人逃窜,蓝学团多人阵亡。

当晚,日军纠集三刘寨、杨桥的日伪军,夜袭大吴村。当日军进至姚孙时,被蓝学团迎击,日军溃败而去。到了后夜,日军第二次袭击,驻姚孙蓝学团的驻地被围,死伤48人。

8月7日上午,日伪军进占大吴村进行疯狂的烧杀,烧房800余间,杀害村民几十人,大吴村被杀害的有吴灵贵、单二根、单三根、吴小趁、吴铁良、吴进才、冀相洲的母亲,尤其残忍的是,日军把吴老栓扔进燃烧的房内,其爬出后,又被用干柴堆烧至死。

在以后的数日内,日军又多次对大吴村进行扫荡,特别是8月30日,日军再次血洗大吴村,将吴兆群等20多人用一根大绳每隔尺许系住一人脖子,一头拴到大树上(该榆树在村中间)、一头系在汽车上,车动人起,20多人被勒死,还活埋了百余人。村民把日军杀人和活埋人的地方称作“杀人场”,以警示后人、牢记历史。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82611 2017-09-01 00:00:00 五 天相古寨出“官家” 抗日大吴聚乡勇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