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8版:嵩山论坛 上一版3
共倡开放包容 推动文明进步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乔清举:
共倡开放包容 推动文明进步

9月17日下午,嵩山论坛2017年会落下帷幕。闭幕式上,中外知名学者和专家围绕中国文化和世界文明,分享观点,碰撞智慧,为论坛画上圆满的句号。

人与自然最终要成为生命共同体

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乔清举以《成己成人成物:中国文化中的世界和文明》为题,讲述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人生修为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乔清举从中国传统典籍《中庸》讲起,阐述了儒家关于一个人从“尽己之性”到“参天地”的不断进化的过程,最终要争取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圣贤。乔清举认为,人人都不是天生的圣人,需要不断进行道德修养,不断花费功夫,才能达到德行完满的境界。除了内部强化自我修养外,人们还需要在人世间实践和磨砺,在主观、客观两个方面互相交融,最终达到至圣的地步。人的道德修为不仅是自己内部的事,还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和自然的关系,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人要在追求自我和外部世界和谐统一的实践活动中实现成贤成圣。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慧林:

“对极性”和“相互性”的思想空间为中西对话提供参考

“成己之道,是人通过修养可以达到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杨慧林从“对极性”和“相互性”两个概念,阐述了中西方深层学术对话的概念。

“近年来,对极性和相互性这两个概念是西方神学研究者比较常用的概念,也可以为中西对话提供一种参考。”杨慧林说,“对极性”是德国神学家讨论基督教神学时用的一种解释说法,按他的说法,人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对极的,就是有一个不同的极性,成己和成人也有一种“对极性”的概念。同时,通过不完美的互动,形成一个圆融无碍的状态,相生互动就是“相互性”。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四龙:

开放包容,形成文明新境界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四龙的演讲角度非常独特,他以“疾病”观念及治病方法入手,从中国传统医学与印度佛教医学医疗文化系统的建构角度,来探讨共建天下文明的可能性。

“个体生命的存在与健康,是所有精神生活与社会交往的基础。当我们以‘超越’的视角关注成己、成人这个问题时,我们还要用同情的眼光关注个体生命的痛苦与烦恼。”李四龙说,在智者大师的医学观念里,疾病是一种生命的痛苦与烦恼,而医疗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不同医疗文化系统也有很多对话、交流、融合的机会,比如,中国、印度虽然在医疗观念方面有许多不同,但是却曾经很好地融合,并促进了双方医疗系统的建构。

美国丹佛孔子学院院长、美国《中美邮报》社长屠新时:

汉字和书法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美国丹佛孔子学院院长、美国《中美邮报》社长屠新时说,这两天,来自海外华文媒体的负责人就怎么在中西方跨文化传播交流中起到更大作用进行了很好的交流。大家认为,媒体作为传播者,同时也是教育者,应该坚持把好的东西散布出去,而不应该传播有污染的东西。目前,一些海外华文传媒已经在媒体所在国发展成拥有巨大影响力的传媒机构。这些机构依靠自身力量,一步一步成长,为加强海外华人与当地政府之间的交流沟通做出了贡献,积累了经验,今后也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屠新时还谈到了中国汉字与中国书法的关系。他说,中国汉字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希望汉字未来能够发展成为世界上的主流语言文字之一。他在美国开设书法课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书法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作用。通过学习书法技艺,人们可以领悟到中国文化的“道”,这是中国书法独特的地方。目前,他已经教会了200多名美国人用毛笔书写中国书法,让这些外国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

迪拜中阿卫视台长刘海江:

“一带一路”倡议是时代选择

迪拜中阿卫视台长刘海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时代的选择,也将是世界的选择。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把中国与世界连接在一起,使中国成为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开始有机会向整个人类贡献自己的智慧,也有机会分享世界其他地方的文化成果。如今,经过无数次洗礼和沉淀而成的中华文化思想,对于未来人类文明发展、和平秩序构建以及各个民族间良性互动也将产生巨大而积极的贡献。

刘海江认为,中国古代圣贤孟子说,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在中国追求和平发展过程中,“一带一路”倡议为其他国家提供了一种包容的、互利的合作途径,大家一起共同发展,这既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根本利益,也是中华文明文化自信的体现。

加拿大女王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苗建时:

跨学科研究改变教育方式

“孔子是我哲学思想的一个源泉,因为他首先是一个教师,他的主张也体现在他的教学过程之中,而我认为不管我们的主张有多好,如果不能够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那么我们就无法改变世界。”苗建时说,哲学并不仅仅是关于主张的,它也是涉及具体教育改革的。

苗建时说,学科内的知识让大家有一个错觉,即我们的知识、专业技能是彼此隔离的,是相对独立的,但是新的教学法、教育学告诉我们,应当采用一种跨学科的方式,把不同的理论联系起来。过去十年之中,很流行跨学科研究,而自己的特长是宗教学,它就涉及了跨学科,在这个路径之中,我们在很多学科之间都要搭起桥梁。

在苗建时看来,当代大学教育有其失败之处,只是在学科之中去谈论价值,不管是哲学、经济、环境科学,并没有一个有体制的制度化、系统化的跨学科方式来思考,没有一种普遍性的尝试,把这种跨学科的价值放在整体大学教育框架里面,给大家带来认识论的问题,还有社会、道德的问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887201 2017-09-18 00:00:00 一 共倡开放包容 推动文明进步KeywordPh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乔清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