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漳,原名东张,成村于清朝康熙初年(1662年)。《中牟县志》康熙十四年(1675年)卷称:“东张,(中牟)县北三十五里,附近村有时家庄、大韩家庄。”清顺治及其以前时期的《中牟县志》均没有东张的陈述文字,按康熙初年成村,距今约有350年则为东漳村“村龄”。 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马斯昂 曾设治河官署 确保黄河之安澜 东漳村在清代属原敦里(保),后又属大郭里。 据《东漳村志》记载,东漳成村初期约10年后,黄河中汛县承衙署及中河厅等治理黄河领导机构就设立于此。1911年前后,设立共约有240年之久的治河官署在东漳撤离。清光绪年间,东漳村先哲樊武德曾任中河厅把总,都际泰担任副总,他们都为治黄作出过贡献。治河官署在东漳设立以后,东漳村即逐渐兴起了集市并日趋繁荣。 清同治九年(1870年),治河官吏认为张即“张嘴”(张口),以“张”字对治河不“祥”为由便按程序获准,下令将东张更名为东漳,沿用至今。 东漳自立村起就辖属中牟县建制。新中国成立后,东漳村先后归属大孟区第二区(驻东漳村)、万滩公社、大孟公社、东漳公社、东漳乡、雁鸣湖镇等所辖。 东漳紧滨黄河,寓有“经山川水东流”之意,对黄河安澜有利。黄河经历代多次决口,危害黎民百姓无计其数。但东漳村历史上,并未因黄河决口向外地逃避而致妻离子散的惨景出现,反而是每次黄河决口,灾区人民便向东漳云集。 东漳村为中牟县所辖之农村第一个大村庄,早年就成为县北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较为集中的发展中心之一。 曾遭日寇侵略 见证禽兽之暴行 1938年6月,日本侵略军进驻到东漳等沿黄一带村庄,在东漳首先建立日伪“东漳维持会”。1939年1月,“维持会”把东漳改为镇。不久由镇改区,东漳属第四区,下辖3个保。1941年3月15日,在东漳设立日伪“中牟县政府筹备处”,后又成立了“县警备大队”“宪兵队”等。1943年10月,将所谓“中牟县公署”改为“中牟县政府”。 其间,东漳曾设立“中牟县立第一小学”。所有日伪设在东漳的政权机构、武装团体等,都是残害和奴役当地百姓,骚乱百姓正常生活秩序;有些妇女则遭其惨无人道的凌辱,不少人无辜地遭其痛打致伤致残,甚至致死。1945年6月某日夜,在东漳留守继续抗日的阳武县第五区副区长孙成志等9人,在丁村遭日伪警备汉奸武装的突袭并被俘,将其活埋到韩寨村东南的沙岗沿边(该9位烈士现安葬于中牟县烈士陵园内)。 曾筑永固寨墙 确保黎庶之安生 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曾在东漳时任中河厅通判的徐恩穆,为保护黄河中汛县丞衙署和东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力倡筑起东漳寨。得到东漳村首富、先哲达人、武举万恒昌(字永泰,1815年出生)的支持,万恒昌率先响应徐恩穆的召唤,带头捐出巨资,并主动联络东漳村杨姓等诸富户多方融资,受到了全体村民的鼎力支持。村民们各尽所能,纷纷捐款捐物,东漳寨从清咸丰元年(1851年)开工建设。 全体村民在不违农时的情况下,历经约10年的艰辛努力奋战,终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建成了寨围面积约0.3平方公里的筑寨工程任务。 东漳寨墙东、南、北三面为砖砌墙体、高约7米许;西面寨墙则是沿原黄河废堤基础走势,用半砖半土结构筑成。东、北两个寨门较大,人行、过往车马畅通;南、西寨门则为小圆券门,因其积水、地势低洼、出行不便,只能供人行出入。东和北寨门正上方均有用青石料镌刻的“永固寨”三个正楷大字。据说,之所以称为“永固寨”,是根据东漳寨主事人万恒昌、其字永泰的“永”字引伸出的“固”字而得名。 东漳寨筑立成功,为发展东漳村经济,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了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为了感谢和纪念建设东漳寨,特别是感恩寨主万恒昌等诸多建寨有功之臣,东漳村的有识之士们经过多方研究,最后议定以“惠我无疆”和“惠我黎庶”为两块金匾用字。之后,分别将制成的“惠我无疆”金匾悬挂在东寨门通道东向西的寨门上面;将“惠我黎庶”金匾悬挂在北寨门通道北向南的寨门上面。两块金匾现查证是在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或同治元年(1862年)间,由当时东漳村大儒刘祥庆所书。现两块金匾的踪迹已无从查证,也早已消失于世。 曾立魁星楼阁 彰显文化之重镇 东漳魁星楼坐落在原东漳寨墙内东南城角上。据传东漳魁星楼是在清同治六年(1867年)6月16日孔子回车庙完工之后,仍是以东漳村武举万恒昌为首引领修建起来的。“有文庙一定得有魁星阁”,因为它是“文魁”(“文魁”二字是悬挂在魁星阁门额上的金匾)。 传说魁星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有文庙就得有魁星神护。所以每年文庙二、八月丁祭后,接着便去祭魁星,历有“魁星点状元”之佳话。可见魁星在旧社会文儒们的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也是很多重镇都建筑有魁星楼的缘由。它是当时一个地方文化兴衰的象征。 东漳村的魁星楼之所以建筑在寨墙东南角之最高点,正是因为借“魁星”镇护保卫文化的意思。魁星楼高两层,呈四柱四角宝塔形状,阁门上方悬挂“文魁”金匾一块,巍峨壮观。阁内装饰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庄严肃穆。它和东漳寨墙相互衬托,曾是东漳一景观。魁星楼仅存于世不足90年,于1958年“大跃进”年代和东漳寨墙一同陨灭。 曾传有回车庙 纪念孔子之圣德 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昔仲尼,师项橐”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发生在东漳村南校岗附近。古时候这里有个南岩村,孔子在卫国时,晋国大夫赵简子派信使邀孔子去晋国辅佐君王。当孔子师徒驱车来到南岩村的时候,街中心有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在街中间扒土圈圈玩。孔子的徒弟子路上前喊道:“小孩儿,车来了,躲开,躲开。”小孩听到喊声站起身来,两只小手叉腰问道:“你没看到这是一座城吗?世上只有车绕城走,哪有城给车让路的?” 孔子听这小孩语出惊人,赶忙下车,作揖说道:“在下姓孔名丘,字仲尼,周游列国,习礼讲学,敢问小城主尊姓大名,能否借路西行?”小孩仰脸说:“我叫项橐。哦,你就是人们常说的那位很有学问的孔老夫子啊!”孔子答:“然也。”项橐说:“西去不难,我给你提三个问题,若能一一答上来,便可西行,如答不上来,那只有委屈老夫子返驾。”孔子说:“那好,请你问吧。”项橐说:“松柏为什么四季常青?”孔子答:“木质坚实也。”项橐说:“木质坚实可以四季常青,竹子节节空虚,为什么也四季常青?”孔子答不上来,项橐又问:“鹅为什么叫得那么响亮?”孔子说:“鹅的项长。”项橐说:“那青蛙的脖子短为什么也叫得那么响亮?”孔子无语。项橐又问:“你的眉毛多少根?”孔子说:“看不见。”项橐一拨拉自己的头发,“这你可看见了吧,多少根?”孔子说:“不知道。”接着又说:“你真乃神童,仲尼之师也。”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孔子讲信誉,主持正义,虚心好学,不耻下问,8岁顽童难倒圣人的故事,在南岩村建起了孔子回车庙。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