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A15
从古籍中,开启一场古今对话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古籍中,开启一场古今对话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上)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直观、最集中的体现。这些古代书籍,走过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光,带着历史的沧桑、携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幸运地留存到了现在。9月22日至11月19日,“册府千华——河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和“首届中原民间珍贵古籍展”两大展览先后在河南省图书馆举办。公藏、私藏共计300部古籍与观众见面,带观众穿越时空的隧道,开启了一场古今对话。

郑报融媒记者 苏瑜/文 李焱/图

全省珍贵古籍的大聚会

“全省13家公藏机构把压箱底的古籍都拿出来了,可以说,全省最珍贵、最难得一见的古籍都集中在这里了。”省图书馆古籍部主任谢昱介绍,9月22日至10月22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河南省文化厅主办,河南省图书馆(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承办的“册府千华——河南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河南省图书馆举办。展览展示了我省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及河南省藏珍贵古籍150余部,这是我省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将河南省藏国家级的珍贵古籍集中展出。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些展品以明清时期为主,珍本、稀见本、稿抄本、手绘本、大开本、袖珍本门类众多,内容涵盖历代名家名著、大型丛书类书、佛教经典、医书方志等。据了解,河南省图书馆镇馆之宝——明刊《李卓吾先生批評西遊記》、明嘉靖刊《廣輿圖》、明末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農書》等也首次亮相。

“曲高”未必“和者寡”——连谢昱都没有想到,被称为“阳春白雪”的古籍竟然能得到这么多观众的喜爱和关注:“各个年龄层的参观者都有,小到几岁的幼儿园小朋友,大到耄耋之年的老者,都表现出了对古籍的极大兴趣,还有不少中小学校、研究生班‘组团’来观展,更有一些观众来了不止一次两次,他们细细地品读古籍,有些观众还在个人公众号上发表了专业而有趣的品鉴文章。”

更让谢昱和观众惊喜的是,“册府千华”展览举办的消息也牵动了民间藏书家的心,“在展览举办过程中,不断有私人古籍收藏爱好者来询问,可否把自己珍藏的古籍在省图书馆展出。由于每名私人藏家藏书量有限,近30名私人藏家便自发成立了中原古书联盟,将他们私藏的近200部古籍在‘册府千华’之后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集中展出,这个‘首届中原民间珍贵古籍展’是省内首家私人藏书展。”谢昱说,这两大古籍展吸引了众多读者前来参观。

我省古籍藏量大珍品多

“册府千华”展出古籍珍本之丰、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可以说创下河南历史之最。谢昱评价此次展览的举办是“实现了几代图书馆人的梦想”。谈及举办此次特展的初衷,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介绍,“册府千华”是近年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各个省的省图书馆合作的项目,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推出,旨在响应习近平总书记“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号召,让公众了解古籍,关注古籍保护事业,更好地发挥古籍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功能。

省文化厅副厅长康洁介绍,作为文化大省,河南省的古籍存藏丰富,据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统计,河南省公藏、私藏古籍大约在100万册。从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河南省共有9家单位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22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534部古籍入选《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目前,河南省古籍普查工作进展顺利。

“河南地处中原,四通八达,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保存下来的文化遗存很丰富,明清古籍存量很大,但令人惋惜的是,历史上河南古籍受到的损失也比较大,河南地区宋元珍本存下来的少。”谈到河南的古籍现状,张志清说,整体来说,河南的古籍储量丰富,珍品多,还非常有特点,特别是河南的金石碑刻十分了不得,在全国都是最好的。张志清曾到位于美国芝加哥的一个博物馆参观,馆里珍藏不少珍贵的金石拓本,其中河南占了绝大多数,充分印证了河南文化大省的地位。

在古籍普查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谢昱介绍:“我们发现很多机构的藏书条件是不符合国家要求的,修复设备、人员素养等也满足不了古籍保护的需要。”令谢昱感到忧心的还有古籍保护人才、修复人才的匮乏,“以省图书馆为例,这里有40万册古籍,大约有近一半古籍都需要修复,可连志愿者算在内,只有3个古籍修复师,修复的速度甚至还比不上破损的速度,这令我们感到非常痛心。”

现实难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却又会给人生生不息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力量,让谢昱喜悦的事也是接二连三——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十周年的时候,我省今年底就可完成古籍普查工作;随着政府的重视和复制再造等新技术的运用,珍贵古籍的保护状况明显改善,公众能够通过数字形式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古籍;今年8月,文化部印发《“十三五”时期全国古籍保护工作规划》,对“十三五”时期的古籍保护工作做出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这预示着将有更多古籍能够得到应有保护……

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

晦涩的繁体字、没有标点符号来断句、从右至左竖排……古籍的这些特质,已不太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可翻看这些古籍,仍然会被它历经百年千年沉淀下来的古朴高雅气质所打动,会被它精美考究的排版和装帧所震撼。仍然会有一些人,徜徉在这些“故纸堆”里乐而忘返。

中原古书联盟理事长席聪与古籍“结缘”30余年,至今他仍然对与古籍的初次相遇记忆犹新:“那是1985年的一天,我在一家书店无意中看到一本古书,当时就被它的精美震撼到了,翻开它,我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奇妙感觉,仿佛通过这部书,我和古人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历史与我,因为这本书而产生了某种实实在在的联系。”

从此,席聪对古籍的热爱一发不可收拾,他一边更深入地学习古籍相关知识,一边常年奔波于古玩城、图书城,从旧书堆里淘自己中意的宝贝。30余年来,他总共收藏了1000多册、5000多卷古籍,“每当淘到宝贝,我都会欣喜若狂,可同时我也发现,许多卖书人根本不了解这些古籍的价值,更有甚者,都不知道这是古籍。”每当念及此,席聪不禁叹息:难以想象还有多少珍贵古籍就这样淹没了、消亡了。

像席聪这样痴迷于古籍的人还有很多,郑州私人藏家辛渭、武松等,都是其中的一分子,他们热心地拿出数十年来的私藏,举办首届中原民间珍贵古籍展。而支持他们费心费力办展览的,只是“这些古籍是属于我们整个民族的,也应该服务于大众,我们希望能让更多人欣赏到古籍之美,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古籍保护中来”这个朴素的想法。

当下的我们,往往被手机、互联网,被快节奏的生活裹挟,该如何欣赏古籍之美呢?在张志清看来,古籍是承载古代思想、生活和文化的载体,从校勘、用纸、装帧、刻印等角度,体现了国人在文明传承方面用心的极致,它不只是知识的承载物,还是一种艺术品。“古籍熬过时光腐蚀,时间赋予古书以独特的光泽和价值,令其由内而外散发出一种动人心魄的沧桑之美、精致之美,需要我们用更加郑重、虔敬的心去欣赏。”

“这些古籍经过战乱、自然灾害,穿越时光的隧道来到现代人的面前,能够保存至今非常难得,这也是与当代人的一种缘。”谢昱说,古籍具有文物属性、艺术属性、文献价值属性3个属性,从古籍中,我们不仅能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还能与先贤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心向往之的美妙体验。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07022 2017-11-22 00:00:00 三 从古籍中,开启一场古今对话KeywordPh——“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