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4版:登封时报 新都万象 上一版3  4下一版
D04-05
“根亲文化”与登封市旅游升级转型思考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根亲文化”与登封市旅游升级转型思考
——大禹文化是登封市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引爆点
大禹祠前大禹后裔立碑
大禹后裔鲍氏掲碑
祭祀大禹现场

□河南大禹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 王青山

2015年嵩山论坛之后,“世界文明看中国,中国文明看中原,中原文明看嵩山”广泛流传,而嵩山文明的内核是什么?目前还没有清晰明确的表达。有的说,嵩山文明主要是指道儒佛“三教荟萃”文化;有的说,嵩山文明主要是指“天地之中”文化;有的说,嵩山文明主要是指“河洛文化”,更有甚者说嵩山文明是指“少林文化”或者说是“少林功夫”等。

物种起源是先有树

然后有了人 才有生存的养分

树先有根

有根就有叶子的栖身

无根就没有勃勃生机 没有生长的魂

根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化身

有了根

叶才能凝聚成群

根默默地向下生长

用赤诚的血脉把脚下的泥土搂得紧紧

每个人都有根

盘踞在每个炎黄子孙内心

它高高向上

擎起儿女和后孙蓬勃向上

千百万年来

它是炎黄子孙的乳汁

——孙淑霞

大禹文化

是嵩山文化重要之“根”

五世同堂、大禹故里、禅宗祖庭、道教洞天、儒学圣地、武林功夫、天地之中……怎样给嵩山文化一个准确的概念?我们不妨从嵩山地质历史角度去思考,可能会更为确切些。因为嵩山的存在才是产生“嵩山文化”的根源,存在的时间长,发生的故事也多。文化是人与物和历史的合成。嵩山素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圣山”“中华民族的父亲山”的称谓,是否可以这样说:嵩山文化是嵩山独特地质和人文景观的综合表现,而它的核心是古老华夏民族之“根”。36亿年的嵩山地质存在是“嵩山文化”的载体,最珍贵的是“根”,而最能表达文化概念的是人。人类的血脉延续成就了各种文化,血缘关系又是人们最为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亲情让人们更加和谐、团结、奋进。寻根是人的天性,姓氏寻根是人们以姓氏为纽带所进行的文化寻源活动。华夏民族的形成实际就是“根文化”或者说“根亲文化”的扩展和延续作为纽带的。

大禹故里在登封,大禹建立的第一个都城在登封,大禹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大禹是华夏民族建国第一人,华夏文明的“根”在登封,而种下华夏文明之根的是大禹,嵩山是因大禹而广传天下的,所以,登封市旅游产业升级转型应从“根文化”或者叫“根亲文化”上下功夫,深度挖掘、广泛宣传、精准继承、抓住人心、稳妥发展。根亲文化是以寻根为起点进行的,寻根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利用家谱寻根、以郡望堂号堂联寻根、以历史名人、以民族英雄、以历史移民集散地和故里祖籍纪念地寻根等,在抓住“少林功夫”的同时,实现登封旅游升级转型,“根亲文化”是关键所在,由“根亲文化”所引发的寻根问祖、朝族归宗旅游会打造出一个盛大的“祭祀文化”产业链条,并产生可观的第三产业经济效益,成为登封市的重要经济支柱。

根亲文化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根亲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血缘关系为特征追索族源产生、姓系发展、人口迁徙的文化现象。它与姓氏文化、始祖文化、政治文化、民俗文化、封建文化、伦理文化广泛联系,有着复杂的情感因素、地缘因素、环境因素、政治因素、民族因素、怀旧因素。它也是一种精神寄托,家谱就是根亲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35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国学教育的普及、文化复兴的呐喊,使续家谱之风在中华大地盛行,各种姓氏宗亲会遍地开花,这也有利于登封发展根亲文化旅游。根亲文化的历史意义,在于不忘血统,不忘根本,根亲文化的现实意义,在于华夏民族的认同、团结、凝聚、合作。

华夏民族之根在河南

最早揭开“根亲文化”序幕的是厦门大学的黄曲诚教授,他于1981年到河南考察闽南方言时提出来,并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寻根母语到中原》的文章。他认为:“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若再追寻,台湾大禹后裔的根一定是在登封。大禹后裔在台湾地区分布广泛,据台湾大禹后裔宗亲会统计:台湾地区目前有大禹后裔15个姓氏48万多人。

历史学界肯定的十大人文始祖,如伏羲、炎黄二帝、尧舜禹等,他们的出生地大都在中原,甚至是嵩山地区,如与尧帝齐名的许由、华夏始祖大禹。《中华姓氏大典》记载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1834个,这些姓氏组成的人口占汉族人口的85%。中国五大姓氏李、王、张、刘、陈均起源于河南。公安部在2007年统计的100个大姓中有80个起源于河南,或与河南关联。有专家说:河南是中华民族姓氏之根、古国古城之根、名人名家之根,并列举了大量实证。2016年3月2日新华网河南频道《中原兴起姓氏寻根热 河南濮阳寻根祭祖圣地》一文介绍:“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张新斌等负责的一项寻根文化研究最新成果显示,这项研究涉及的具有开发价值的341个姓氏中,依数量多少而排列的300个大姓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的有171个,其中前100个大姓中有97个姓氏均与河南有关,77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河南,有98个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这些姓氏涉及当代华人的90%。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大禹文化是登封市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增强剂

2006年11月7日,大河网上有一篇文章说:嵩山文化中的武术文化、医学文化大家耳熟能详,黄帝文化、河洛文化等也是嵩山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嵩山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也独具特色。嵩山天下奥,奥在文化的古老和厚重。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精髓是嵩山文化,诚哉斯言。嵩山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嵩山文化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嵩山是形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动机和孵化器,这已经成为学术界共识。嵩山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无愧于嵩山“古老的山、神秘的山、文化的山”等一连串美誉。那么,登封市各界怎样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根亲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这方面河南省的固始县、淮阳县、濮阳市都走得比较靠前。淮阳县每年的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举行的寻根庙会,每日游客20多万人次。

河南是大中国的缩影,那么,登封就是河南的缩影,中原的缩影。登封嵩山文化的本质就是根源性,而根源性的特点就是根亲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登封市实现旅游产业转型特别是向文化产业升级转型,必须要抓住这个主要脉络弘扬壮大。登封市作为河南省首个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先行先试示范区,就要以大禹文化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宣传根亲文化和源头文化,以根亲文化带动相关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打造成著名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根亲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亲情感、自豪感、归属感,符合人们落叶归根的精神属性。大禹作为华夏民族之根的种植者,有其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据有关统计资料和科学鉴定结果显示,大禹后裔遍布全世界,有300多个姓氏,4亿~8亿多人,在国内有2亿~4亿人。东南亚、欧洲、北美地区都有很多大禹后裔。有资料记载,成吉思汗也是大禹后裔。

举行根亲文化活动,对于促进华人的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对招商引资,促进登封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因为很多成功人士都有归根、感恩、回报原乡故土情结。登封市要利用丰富的大禹后裔资源和厚重的历史资源,打造登封根亲文化品牌,给登封旅游插上腾飞的翅膀,应是登封市实现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核心点。旅游腾飞,人是第一要素。以根亲文化为纽带,利用亲情感染力、利用名人感召力、利用嵩山地理自然优势,是登封成为根亲文化的品牌基地,形成大禹始祖品牌、名人品牌、古都品牌、名山品牌,吸引海内外华人到登封寻根问祖、投资兴业。

登封市旅游文化产业的突破点是“根亲”文化

根据登封市文化旅游资源状况,整合登封文化旅游资源,由分散研究向集中研究转变,由被动研究向主动研究转变,形成有嵩山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品牌。要建立系统的寻根文化资源保护体系,由企业联合建立根亲文化研究组织,在根亲文化的总体发展战略指导下,对登封境内的根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开发研究。要建立强有力的宣传体系,利用各种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媒体进行根亲文化舆论导向控制,以有利于登封根亲文化品牌的建立和扩散。

河南固始县每年10月份会举办“中原根亲文化节”,它起于2010年10月,已连续举办了6届,与海内外华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固始县从60多个姓氏开始研究,认定闽台大多数同胞发源于固始光州,500年前,台湾同胞的祖根在福建,而1300年前在固始。登封优势更加明显,因大禹故里在登封,大禹后裔有几百个姓。在古代由于登封地处山区,水涝较少,战事不多,还是文人志士向往的地方,人们生产生活相对稳定,迁徙境外相对较少,所以姓氏发展也相对稳定,有的姓氏家族已在登封定居4000多年,一直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如大禹故里祖家庒的蒲姓、登封境内的夏姓、欧阳姓、弋姓、曹姓、殷姓、顾姓、曾姓、娄姓等很多大禹后裔都是原住民,由此也可以说,登封是华夏儿女的原乡也不为过。

2015年1月14日,《今日消费》论坛发文《偌大嵩山难道只藏了一个少林寺?》,文中提到登封还有更多的仙境美景,而大禹文化则有更大的挖掘潜力。总之,随着登封文化旅游产业的崛起,根亲文化无疑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宝库,而大禹文化则是一个引爆点。我们要抓住机遇、调整心态,去掉浮躁、不吃老本、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使登封旅游在根亲文化的带动下实现升级转型,使第三产业经济成为登封人民奔向小康的支柱。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13564 2017-12-14 00:00:00 四 “根亲文化”与登封市旅游升级转型思考KeywordPh——大禹文化是登封市旅游产业升级转型的引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