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余光中本人看来,乡愁是包括历史和文化在内的对整个中国的眷恋。2014年5月,余光中先生和绿蒂、汪国真等人走进河南,开启“中原文化寻根之旅”,并出席了在省文联举办的“现代语境下的中国诗歌——豫台作家座谈会”。 “你如果离开河南10年,再回来,很多东西不一样了,但你依然有‘乡愁’。”但他希望,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也不要只到唐诗、宋词中去寻找故乡。寻找“乡愁”的那一天,和“乡愁”紧密相连的,是故乡、是根,余光中的那次河南之行,也是他的一次寻根之旅。 郑报融媒记者 苏瑜 秦华 首来河南既亲切又陌生 出现在省文联举办的“现代语境下的中国诗歌——豫台作家座谈会”上的余光中精神矍铄,身上透出一种浓浓的文人气息,从2014年5月初次踏上中原大地,余光中已在河南逗留了9天,他说,这次河南之行使他深刻地感受到了河南丰富的历史。 “我千里迢迢来河南,是因为河南文化源远流长。我21岁前生活在长江以南,之后离开内地,所以对北方缺乏了解。但是河南的许多城市,像郑州、开封、洛阳等,多次作为都城,很多中华文化都是通过这里慢慢传播到全国各地去,所以我对河南感到既亲切又有点陌生。”提到这次河南之行,余光中感慨万千。 余光中对传统文化非常喜爱,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内地地区有很多中华文化被荒废,余老认为,现在年轻一代有义务肩负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保存或者追求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发扬下去。 变他人艺术为自己灵感 余光中著作等身,涉猎范围颇广,回顾自己的文学之路,余老说自己在上高中的时候,受朱光潜的影响非常大,受益匪浅,“朱光潜的书不但内容、观点启发了我,而且他的语言很流畅、不油滑,典雅而不冷僻,对当时的我非常有帮助,现在的年轻一代可能不会去找朱光潜的书去看,我建议他们读一读”。 余老说,书画、摄影、影视等,都属于艺术范畴,其他艺术种类可以为诗歌提供灵感来源,这就是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互相侵犯:“其他艺术种类给我以启发,比如说,我在看电影、观看摄影作品后写过不少诗,我为别人的照片写过100首以上的诗。诗人怎样把静态的镜头写成一个动态的事件?怎样把别人的艺术变成自己的灵感?这些都需要长期的摸索实践。” 在余光中所作的诗中可感受到余老对传统文化的痴迷,正如他说的:“我们需要回头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有责任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发扬下去。” 最后的遗作《从杜甫到达利》 2014年5月的河南之行,杜甫故里是先生点名要参观的地方。“我一定要来杜甫故里看一下,故里和故居不一样,故居只是短暂居住过,而故里是杜甫的根,来这里很有意义,是很难得的机会,我们几个也来这里向中国最伟大的诗人致敬。”据台湾九歌出版社总编辑陈素芳透露,余光中今年给了台湾九歌出版社一本评论集《从杜甫到达利》的文稿,原本预计明年先生大寿时出版,连书名都取好了。该书收录先生的各种评论,从诗评到画评,也是余光中最后的遗作。 “凡我们中国的心灵都会有共鸣。”余光中先生生前曾如是说过,虽然这句话是他在说古代经典的唐诗宋词,但用在余先生身上也非常合适。斯人已逝,诗情永存,愿我们的心灵与先生留下的精神永远共鸣。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