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管城区的东大街和西大街两个街道展示了管城区作为郑州老城区的深厚文化底蕴。因为位于郑州早期交通、城市框架的大“十字架”上,自然而然地成了当时发展商业的“黄金宝地”,也一度成为郑州最繁华、最热闹的商业街道。 城市在发展,时代在转变,老城区的东西大街逐渐显出老态。2000年底,东西大街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郑州市民的面前,成为郑州市新世纪形象第一街。 记者 柴琳琳 通讯员 娄璞 文/图 穿越千年的沧桑 历史悠久 文化厚重 郑州老城区中部偏东南一带,有一条古老的街道,叫东大街。它位于管城街南头大十字街口以东,西连西大街,南接南大街,北通北大街,东西走向,自大十字街口至东门。 据说,这条街从明朝经清朝到民国初年,550多年间一直叫敏德街,取意提升道德水平,做品行端正之人。后来叫东街。1927年改名叫中山东街。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东大街。 在东大街住的老人们说,城东门是1950年前后拆的,东大街的范围越过东门直到城东路。从前,东大街从大十字街口向东,有一个大坡,煤渣路面,宽约10米,街长1300多米。在东大街东段路北,由西向东,曾有子产祠、东里书院、文庙、祖师庙等一大批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老城的主要居民区。 明清至民国期间,东大街居住着很多官宦、绅士、富商和名门望族,他们对东大街的发展与繁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商贸繁荣 蓬勃发展 民国时期,东大街上药材生意一度很红火。当时,东大街开设有一些药材行,比如豫兴隆、公义行、康泰、普照庆长、公茂等。东大街的中药材栈有振春、福兴勇、同德泉等。药材行、药材栈、中药店铺等,都是做药材、药物、药剂生意的。东大街药材行、栈、店铺的兴起,是当时东大街商贸繁荣的主要标志。 到20世纪20年代,在东大街的西段,各种手工业作坊、商业店铺、餐馆、酒馆、旅馆等分布街道两侧。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大街西段有红旗百货大楼、解放影院、郑州轴承厂、郑州第一人民医院等单位,街两边的店铺也一家挨着一家。 说到红旗百货大楼,如今郑州上了年纪的老人们心中还有生动鲜活的记忆,这座大楼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极一时,是郑州的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如今郑州市的商圈遍地开花,大型商场分布各个街道,红旗大楼已不复存在。 20世纪30年代,博爱帆布厂从菜市街迁到了东大街,这是一家具有现代工业性质的工厂,有工人17名,7台脚踏织布机,每机需1~2人。产品有帆布、帆布床、鞋面布等。 新中国成立后,东大街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2000年拓宽改造后,成为郑州市一条闻名的景观街和商业文化街。 西大街人出了名的会做生意 名字的由来 提起西大街的历史,那就更老了。西大街位于郑州老城区西部,东西走向,自老城区中心的大十字街至西门。据记载,明清时名为里仁街,取意这里的人讲究仁义。清末至民国前期,西门到北下街口为西门大街,再往西为西郭门大街。西门到西郭门,因位于旧郑县城西关外,故名西关大街,后来叫西大街。 西大街东起管城街南口大十字街,西到二七广场,全长约900米,东接东大街,西连解放路。 西大街人善于合作、和善热情 西大街自古就是很繁华的街道。以前,老郑州的商贸活动主要集中在西大街及大十字街一带,各地来郑州的官吏、公人、客商要到西大街,老城区的人买东西、吃饭、请客、听戏等也要到西大街。西大街人能做生意是出了名的,他们善于合作、和善热情、灵活有度,尤其是热情待客、拾金不昧,屡受外地客商的称颂。 据说,清朝时,西关大街闹市里有一家客店,老板叫封世英。一次,有一位名叫杨景元的山西商人住店,把做生意的本钱遗忘在床上,封老板发现后,主动把这件事告诉邻里,等商人杨景元急急忙忙跑回来找时,封老板就把钱还给了他。郑州知州张钺题写匾额“拾金不昧”送至门上。 21世纪初,政府对西大街进一步拓宽改建,如今街道宽阔顺畅,绿树成行。街两边原来的临街房屋已改建为现代化的楼房,面貌全新,商业繁荣,成为郑州市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内涵和现代化都市气息的商业街道。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