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8版:管城时报 记忆 上一版3
南大街、北大街 原来她们的名字可以很文艺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南大街、北大街 原来她们的名字可以很文艺
南大街:曾经富人多成了南大街的特色之一
北大街上分布着许多清真特色食品店
曾经热闹非凡的北大街市场
南大街大院
南大街上的老院子
南大街的老四合院

南大街明清时叫“咸宁街”,取意社会平静安宁,后来被老百姓习惯叫南大街;北大街叫“清平街”,取意清净平安,后来叫北关大街,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最终命名为北大街。

记者 柴琳琳

通讯员 娄璞 文/图

从郑州老城南衙门到州衙有一大街,其南段叫南大街。它在老城区中心十字路口以南,南北走向,自大十字街到南门。

这道街的历史和商城的历史一样长。街长约480米,宽7米,是城内通往南关的干道。明朝时叫咸宁街,取意社会平安宁静,百姓生活其乐融融。清朝时叫南咸宁街,民间习惯叫南街或南大街。由于这道街上古槐树多,春天里槐花飘香,夏天、秋天槐树枝叶茂盛,绿荫掩映,当地居民也叫它槐树街。

在古老的郑州,出过很多的高官、名人。历朝历代很多官宦人家、名门望族、乡绅富商就生活在这里,如举人史多周、陈筱轩。南大街可谓是人杰地灵,他们的房子多、院子大,多是几进院,最多有五进院的,可谓深宅大院。据老人说,街上的殷家大院,南大街路东的陈家大院、宋家大院、刘家大院等都是富户人家,名声很大。南大街上由北向南的大户人家或大院依次是:王家、刘家、陈家、宋家、高家、邱家,其中刘家、陈家、宋家三家的院子是最大的,比如陈家的院子,既大又深,院中又有四合院。路西的荆家大院直通到二道胡同。南大街人的穿戴在郑州是出了名的。郑州民间有顺口溜:“东街穷,西街富,南街顶戴一大铺。”因为以前在南大街及其附近街巷里居住的体面人、富人多,他们及家人讲究穿戴,注重仪容仪表,时间久了,成了南大街的一个特色。

自古以来,南大街出来的或者居住的官员太多了,他们的品行、作为、成就和事迹,让街上的人为之自豪,也丰富了这道街的文化内涵。

北大街:回族清真吃食很多,极具特色

“郑州的城门——不照”,这句流传至今的歇后语,说的是郑州老城南门与北门,南门偏西,北门偏东,两个城门错开了一大段距离。东大街上正对北城门有条大街,叫北大街,该街在郑州老城区中部偏北,南北走向,位于管城回族区区政府以东约200米,自东大街中段的大市口至北门。该街从清代到民国初年一直叫清平街,取意清静平安。新中国成立初期改名为北大街,沿用至今。该街南起东大街,北至北关大街,长770多米,宽约8米。

北大街是一处古老的居民区,大多数居民为回族。清末民国时期,北大街的居民相比南街和西街来说是比较贫穷的。回族居民大多以沿街叫卖为生,故有“挑挑担担是北街”的说法。

北大街上回族清真吃食很多,极具特色。凉拌菜、卤菜、牛羊肉、卤鸡等,用传统手艺,做工精细,颇受欢迎。至于羊肉汤、麻辣羊蹄、羊头肉、羊杂碎更是色正味美,让人吃了还想吃。直到20世纪90年代,北大街的羊肉汤、羊肉丸、牛肉丸、牛羊肉等还誉满郑州。北大街南口路两边有几家羊肉汤锅,食客特别多,从早到晚,座无虚席。盛上一碗,加上香菜、葱花、辣椒油、盐,味道格外鲜!

北大街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几百年来孕育出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回族与汉族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宽容宽厚,成为现代化大郑州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传承和弘扬。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19953 2018-01-04 00:00:00 四 南大街、北大街 原来她们的名字可以很文艺KeywordPh南大街:曾经富人多成了南大街的特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