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医的优势就是“简便验廉” 让患者少花钱看好病 假如给你一次重来的机会,你还会不会选择现在的职业?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对于郑州市二院中医科主任王建萍来说,即使问她1000次,她都会给出同一个答案。如果你见过她被那么多患者簇拥着,等待她的诊疗;住院患者盼望她查房、扎针,你就会知道答案是什么。只要走进中医科病房你就会明白,即使给她1000次机会,王建萍也依然会选择做一名医生,因为,她是如此被患者需要着。 郑报融媒记者 邢进 通讯员 陈燕 通常来说,在西医医院里,中医科是一个存在感相对较弱的科室,但是,这个规律在郑州市二院被打破了。作为一家西医综合医院,郑州市二院中医科简直是一个“逆天”的科室。42张病床规模已经不小,但病房收治的病人常年维持在八九十人,主任王建萍每周四门诊,最少也要看80多个病人,最多将近120个,忙得喝水、上厕所的工夫都没有。 这些患者,有追随她10多年的老病号,有周边社区的居民,有老病号介绍来的,也有慕名从外省找过来的,但他们无一例外,全都成了王建萍的“铁杆粉丝”,“一次就医、一生为友”的理念在这里贯彻得相当彻底。 作为“郑州市综合医院示范中医科”,科室年门诊量1.8万余人次,年收治住院病人1700余人次。门诊平均单次费用保持在148元,因为王建萍说,中医的优势就是“简便验廉”,要尽量让病人少花钱、治好病。 采访王建萍,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依约去采访时,她身边至少围着五六名病人。等她一一给这些患者看完病,40多分钟已经过去了。好不容易进入采访环节,她又百般谦虚:“我也没做啥事啊,医生嘛,让病人少花钱、治好病就是咱的本职工作。”不到一个小时的采访,不停地被病人电话打断,王建萍也一副坐不住的样子,一直念叨“外面好几个病人在等我,病房里也有几个患者需要扎针”。只能让她边工作边采访,也顺便见识一下她“闻名遐迩”的与病人相处的“本事”。 给病人问诊治疗 亲切得像在拉家常 一出主任办公室,就遇到了一名等在门外的“丸子头”小哥。王建萍一边亲热地跟小哥打招呼,一边介绍他的情况。这个小哥是刚回来的澳洲海归,因为毛囊闭锁三联征,腋下和臀部长了很多丘疹、脓疱和囊肿。在西医皮肤科治疗,医生切开臀部脓肿放置了3个引流管引流,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朋友在郑州市二院工作,就介绍小哥来找王建萍治疗。 “这是他第二次来,你看,腋下的情况已经改善很多了。”王建萍说,她采用中医拔罐的手法,合并中药口服和外洗,“第一次拔罐的时候,拔出了满满一罐脓血,你看,这次就少多了。”她边说边麻利地拔上罐,一口一个“乖”地安慰着小哥。 玻璃火罐一拔上,看上去已经平滑的腋下立即又飙出了脓血,“这还需要再治疗几次,最后囊壁也得拔出来,不然又会复发。”王建萍向她带教的年轻医生讲解,还不忘安抚小哥,“乖,刚拔上疼,一会儿就好了。”刚给小哥拔上罐,就又有患者来找。这名患者来自新密,妻子因冠心病、高血压在中医科住院,因为肠胃不舒服,他趁来接妻子出院的机会找王建萍看病。“这也是我的老病号了,他们夫妻俩和两个女儿都是找我看病。”王建萍给患者诊了脉,询问了病情,看了眼睛和舌苔,建议他做个胃镜检查。一听胃镜检查,病人百般不情愿,王建萍耐心地解释,检查是需要确认一下胃里是不是有不好的情况,病人还是怕做胃镜难受。“那就先做个碳十四吧,看看胃里有没有幽门螺旋杆菌,这个检查不难受。”病人点头答应。王建萍又问,“你这烟酒能戒掉不能?”亲切得像在拉家常。 从无医患纠纷 自己掏钱给患者买艾柱 那一头,病房里79岁的马奶奶早就等急了,王建萍一进门,马奶奶的儿子就迎了上来:“老太太今天一直盼着你来给她扎针,不见你来,刚才闹着要回家呢!” 马奶奶家住马寨镇,是一名二次脑梗患者。3个月前她第一次脑梗,1月上旬又再次脑梗,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6天效果不佳,于是慕名来找王建萍。“她是昨天刚来的,来的时候完全不能发声,我给她扎上了针,当即就能说出自己的名字了。”王建萍和学生扶马奶奶坐起来,利索地给老太太扎上针,不停地询问并鼓励她说话:“你叫啥名字呀?”“多大岁数了?”“扎针疼不疼?”“今天比昨天好吧?”马奶奶回答虽然很费力,但吐出的简单字句十分清晰。 马奶奶隔壁床住的是退休教师陈老师,她患有心脏病、糖尿病和腰椎间盘突出,从2013年第一次找王建萍看病,就成了她的“铁杆粉丝”,每年都要住两次院调养身体。“我以前每天都要打胰岛素,什么都不敢吃,十分痛苦”。经过王建萍几年来的精心治疗调养,陈老师现在不需要打胰岛素和吃降糖药,空腹血糖维持在6.0左右,“想吃啥吃啥”。陈老师还表示,每年都来中医科住院,从没见过这里有任何医患矛盾,“不是我夸王主任,这是事实,就连我们做艾灸用的艾柱都是王主任自己掏钱买的!”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