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L04版:航空港时报 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L04-05
航空港实验区圆满完成“五年成规模”目标任务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
航空港实验区圆满完成“五年成规模”目标任务
双鹤湖中央公园五彩喷泉 通讯员 马国樑 图
郑州园博园景色 通讯员 马国樑 图
河南首单飞机租赁业务落户航空港实验区 记者 王军方 图
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内,检验检疫人员对产品进行检查 记者 王军方 图
新西兰海运冰鲜肉到达航空港实验区(资料图片) 记者 王军方 图
严冬下,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卡口值守的工作人员 通讯员 张健 图
夜景 通讯员 马国樑 图

2018年3月7日是航空港实验区获批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的日子。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十年立新城”的总体目标,五年来,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圆满完成“打基础、成规模”目标任务,下一步将进入“立新城”重要阶段。记者 王军方 通讯员 杨宇 文/图

航空港实验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河南、郑州受“不沿边、不靠海,地处内陆”的区位限制,对外开放受到了很大制约,难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

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精准判断、科学决策,申报建设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成功引进富士康智能手机项目、启动建设郑州机场二期,依托航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效应开始显现。2013年3月7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批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个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航空经济实验区,开启了航空港实验区建设的新征程。

过去的五年,是航空港实验区跨越式发展的五年。

2017年,航空港实验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00.1亿元,是2012年的3.4倍,年均增长19.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5.3亿元,是2012年的4.1倍,年均增长22.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6.27亿元,是2012年的5倍,年均增长47.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0.5亿元,是2012年的5.9倍,年均增长42.4%;手机产量2.99亿部,是2012年的4.4倍,年均增长约4000万部;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498.1亿美元,是2012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2%,全省、全市占比分别达到65.1%、83.5%;航空客运完成2430万人次,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航空货运完成50.3万吨,是2012年的3.3倍,年均增长27.2%。

五年的时间里,航空港实验区圆满完成打基础、成规模的目标任务。

国际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呈现

五年来,航空港实验区实现了全方位、开放性发展,枢纽打造突破发展,口岸功能逐步完备,创新支撑更加坚实,产业培育成效显著。

建成投用机场二期,郑机、郑焦、郑开城铁与城郊铁路引入机场,高铁南站开工建设,郑州“米”字形高铁快速形成。“三纵两横”的高速路网与“三纵一横”的快速路网初步建成。一个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国际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初步呈现,郑州机场客货运跃居中部双第一,货运全球排名进入前50名,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上升为国家战略。

全部建成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率先实施了选择性征税、港仓内移等一系列改革创新,进出口总量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相继建成投用电子口岸、口岸作业区与肉类、活牛等特种商品进口指定口岸,构建起我国内陆功能最全、效率最高的通关口岸体系,现已成为内陆地区最为重要的进口货物分拨中心。

率先实现一址多照一照多址、电子营业执照、工商登记名称预核准、三证一章等改革创新。获批成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引智试验区”“人民币创新试点”“增量配电改革试点”“经营性租赁外币结付租金”等,成为我国内陆政策叠加最多的一个特别区域。

连续五年招商引资完成目标,友嘉、惠科、华锐、合晶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入驻,现代产业基地初成规模。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实现了“从一棵苹果树到一片果园”的转变,入驻企业188家,累计投产项目60个,全球智能终端基地地位初步确立。电子商务产业“从无到强”。2017年跨境电商出口排名全国前列,全省占比超过七成,交易单量呈现爆发式增长。航空物流、大宗贸易、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产业也都已具备快速发展的基础。

生态宜居航空都市正在快速形成

过去的五年,航空港实验区城市形象快速形成,社会治理不断完善,民生福祉全面提升。

基础设施覆盖超过2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约10平方公里,空港片区基本成熟,古城、双鹤湖、会展物流等片区初呈规模。园博园、双鹤湖、苑陵故城在去年9月29日同日盛大开园,单日最高游客量超过15万人次。生态建设快速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明显。一座生态宜居、科技智慧的航空都市正在快速形成。

法院、检察院获批组建,并已开展工作。城市管理局挂牌成立,实现了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市容市貌大幅提升。平安港区建设与信访稳定、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信访稳定等工作成效显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全域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快速变城市”“村民快速变市民”,万三公路以西2042万平方米合村并城工程已开工84.2%,南水北调渠以西区域基本完成建设,5万多村民回迁城市居民社区。省立医院开诊,三甲医院实现零的突破。郑州第一人民医院港区医院正在进行设备调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完善,已形成15分钟就医服务圈。教育水平快速提升。全市唯一小学入学年龄提前到6岁。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年创造一个个奇迹,拼出多项郑州速度

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对航空港实验区建设高度重视、关心厚爱,探索建立了“两级三层”的管理架构,赋予了“区域全覆盖、职能全设置”的管理权限,实施了“省区直通车制度”。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精心指导,为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和保障。

五年来,航空港实验区历届党工委班子始终坚持“枢纽为起点、物流为翘板、产业为核心、城市为目的”的发展路径,坚持生态立城的建设理念,一座生态宜居的航空新城初露端倪。

五年来的成绩,也是每位港区人“争分夺秒、拼尽全力”的结果。在航空港实验区的建设发展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在每位同志身上都能找到平凡而伟大的闪光点。很多同志舍小家顾大家,长期坚守工作一线;牢记使命责任,心存危机意识,敢于担当、勇于实践;开拓创新、拼搏进取,富士康、机场二期、园博园项目建设等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拼出了多项郑州速度。同时,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

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已经进入“立新城”的新阶段。航空港实验区将进一步坚定决心信心,乘势而上,转作风、聚合力,持续发扬“争分夺秒、拼尽全力”的港区精神,发挥好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双城引领”作用,为“中原更出彩”做出更大贡献。

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进入“立新城”新阶段,航空港实验区建设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前景值得期待。

航空港实验区将在未来五年内,力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这也是航空港实验区对自身实现“十年立新城”目标的要求。

进入新时代,航空港实验区将发挥好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引领作用,发挥好对中原城市群的带动作用,发挥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作用,发挥好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核心节点作用,保持一个较高的发展速度。

郑州市委常委,航空港实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健在近日召开的会议上说,航空港实验区建设成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航空都市,将更加注重城市建设品质,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以开放的视野,紧盯国际化、现代化、智能化;以人为本,强化文化、生态、环境建设,把航空港实验区建成一座有品质、有品位的精品城市。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水平。瞄准国际前沿、行业前沿,重点培育那些技术领先、效益突出的产业集群,实现高水平发展。聚焦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运输体系与物流体系之间、硬件体系与软件体系之间、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之间、口岸体系与产业体系之间、枢纽建设与产业培育城市塑造之间的关系,全面提升枢纽经济供给能力、供给质量,切实把航空港实验区打造成为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先行区。

马健说,航空港实验区要大幅提升带动力、辐射力、影响力。航空港实验区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引领,要紧紧抓住产业梯度转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重大机遇,着力打造河南最大开放品牌,带动全省融入全球经济循环的战略平台,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先行区,助推全省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大幅提升带动力。作为“空中丝绸之路”核心节点,航空港实验区将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枢纽经济集聚区,建设引领中部、服务全国、连通欧亚、辐射全球的空中经济廊道,大幅提升影响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38762 2018-03-09 00:00:00 五 航空港实验区圆满完成“五年成规模”目标任务KeywordPh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