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8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四2/2018-03/17/T08/20180317T08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T08-09
奋斗走出“幸福路” 春风溢满张庄村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奋斗走出“幸福路” 春风溢满张庄村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兰考四周年”回访
张庄村新貌
张庄村的幸福路

3月的兰考东坝头乡张庄村,草长莺飞,绿意盎然,不时映入眼帘的大红色灯笼随风摇曳。灯笼上的“梦里张庄”4个金色大字像是在提醒大家,他们正在将这个梦里的张庄慢慢变成大家想要的“幸福模样”。

养殖规模扩大了,民宿酒店多起来了,采摘果园、服装加工厂令你目不暇接……今天,站在当年焦裕禄书记成功防风治沙的兰考东坝头乡张庄村,回访4年前和总书记面对面交流的部分群众,记者看到最多的就是他们脸上荡漾的幸福笑容。

“转眼四年时光过,常想起总书记到俺庄。那一天总书记满面笑容下了车,拉着群众话家常。总书记还亲自看望贫困户,感动得张大娘热泪两行……好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强。咱快给习总书记写封信,请他来再看看,文明、和谐、富裕、美丽的新张庄。”这是为纪念总书记视察张庄村4周年,张庄村举行的晚会上特意编排的《习总书记来俺庄(豫剧清唱)》里的唱词,也是专门向引领他们走向“幸福路”的习总书记表达的一份心意。

张庄村群众每每回忆这段幸福往事,都会激动地说,没有习总书记的关怀,就没有张庄村的幸福生活……也正因为如此,当年总书记沿着张庄村自南向北走进贫困户家的那条路,如今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幸福路”。

郑州融媒体记者 杨观军 鲁燕/文 李炎 王秀清/图

小朋友在同学面前很自豪: “那个让习总书记吃花生的是俺奶!”

“这不是那位让总书记吃花生的人吗?”3月14日10时5分,张庄村幸福路上,记者走了大约20米远时,看见正在此扫地的六七十岁的大娘有些面熟,上前搭话。没想到大娘应道:“就是我啊。”

大娘名叫代莲叶,4年前的3月17日,总书记视察时,因她让总书记吃花生,一时成了“名人”,也成了媒体报道的对象,本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听说是记者,代莲叶忙放下扫帚,邀请大家去她家里坐坐。

“赶巧了。”代莲叶说,她其实并不知道那天总书记要来村里,“我当时正端着簸箕剥花生,准备花生种子,突然听见门口好多人喊‘总书记来了’。我就抱着一簸箕花生慌忙跑了出去,我说:‘总书记好,吃花生吧!’总书记剥了个吃了,说好吃,味道不错。”

“当时可激动,没想到我能见到总书记。”代莲叶回忆说,她记得当时总书记还问她“花生种得够吗?”她说:“够吃,吃不掉还打油吃,吃不完就卖。”总书记听后连声对她说“好好好”。

代莲叶让总书记吃花生的事,也让家里3个孙子很自豪,尤其是大孙子,开始总拿着照片在同学面前“炫耀”,“那个端花生的是俺奶”。有同学不相信,但凡是张庄村的村民,或者来此旅游的人们,只要看见他们家门口“奶奶和总书记”合影的照片,就一切都明白了。

“总书记再来,除了请他吃花生,还有梨……”

“我就是给这个农家大院扫地,一点也不累。”代莲叶边走边说。快走到农家大院门前时,她手指着这家饭店还不忘做“广告”:“这个饭店菜好吃着呢,地锅馍、杂面条,有空你们去尝尝。”门口灯笼上的“梦里张庄”很是醒目。门外的大条幅里介绍,“梦里张庄”农家乐2015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金牌农家乐 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

走进挂着“梦里张庄”大牌子的农家大院,透过古色古香的窗棂欣赏乡村美景,别有一番味道。村民介绍,现在看到的漂亮的“农家大院”是经过“包装”的,其实是由闲置了多年的6家农户老屋改造的。

在代莲叶家大门口南半幅墙上,她让总书记吃花生的瞬间被定格成一幅画挂在了这里。

走进她家,只见院内生机勃勃,梨树已缀满花骨朵,大蒜和小白菜长得绿油油的。除此之外,院内还有核桃树、山楂树、樱桃树、石榴树等果树。

“人家说总书记三到五年还来,到底来不来啊?” 代莲叶迫不及待地问记者。

“要是能来,我还请他吃我的花生。”还没等回答,代莲叶已说出了她的想法。

“年年种,年年盼总书记来吃花生。” 代莲叶笑着说,她家现在虽然地不多了,但是每年还是会种一亩多地花生,“还有,你们看看我家两棵大梨树,每年结的梨子又大又多,要是总书记10月份来,也刚好赶上吃,你们也来吃啊。”

老支书文伟清:“民风好,治安好,邻里关系也好”

4年前,总书记视察张庄村时,文伟清是张庄村支书,如今,已不干村支书一年多了。文伟清说,因高血压等疾病,他退下来了。

说起张庄村,文伟清话匣子打开了。他说,在没干村支书之前,他其实是在郑州搞建筑,当包工头,做得还不错,后来,村里让他回来做支书,他就答应了,这一干就是20多年。

“民风好,治安好,邻里关系也好。”文伟清说,干群关系也好,干部都积极带头做事,为村民着想,威信和威望自然就高,群众意见也很小。

当天记者走访几户张庄村村民,发现很多户家里没人,门都没落锁,有些门是敞开的,最多的也就是掩着大门。“夜不闭户也没事。”文伟清说。

“那天总书记第一个跟我握手,我跟做梦似的”

“跟做梦似的,现在想想还是很激动。”文伟清回忆起4年前的3月17日下午,仍记忆犹新。

当天下午,习总书记来张庄村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他一下车,第一个就跟我握手。从总书记下车,我一直陪着他走到村委会院里,走了200多米。”但遗憾“没跟总书记说上几句话”。村民们见到总书记太激动,都围着鼓掌问好,总书记也是频频向乡亲们挥手致意。

后来座谈会时听取大家介绍后,“总书记说了很多,指示我们作为村干部,要能给群众办多少事就办多少事,要处处想着群众,群众就会满意。村干部要多同群众聊聊,对着镜子多照照,多做自我批评,找找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努力方向”。

“总书记太亲民爱民了,没一点架子,和我们说话就跟拉家常似的。”文伟清说,发言中,他看到总书记边听还边记,有时还插话,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为何总书记要到张庄村视察?

文伟清说,张庄村是焦裕禄当年找到防治风沙良策并首先取得成功的地方。

怎么找到的呢?

文伟清说,当年,为了治理风沙,一天早饭后,焦裕禄书记来到张庄村口的沙丘上,看见一农民手捧黏糊糊的泥土一个劲儿地往坟头上抹。焦裕禄问他在做什么,该农民说,那是他母亲的坟,他们那儿风大,坟头经不住大风刮,一刮风,坟头就没了。于是,他寻思用黏土封堵,再种些草,风再大也刮不动了。

焦裕禄听完后,觉得“这个贴膏药扎针”办法好,用黏土封沙地就好比“贴膏药”。随后,焦裕禄就带领兰考人民展开了治沙造田的运动。

张庄村:脱贫已完成 现在大家都在奔小康

如今走在张庄村,地面上看不见垃圾,绿化带里也没见。文伟清说,以前总书记没来时,村里的垃圾一刮风到处飞。而现在道路不仅有人打扫,还设有垃圾桶。

谈及这4年来的变化时,文伟清说,村里土地大部分流转了,像他家有八九亩地,其中流转出去五六亩,每年可拿到五六千元流转费。而他的儿子在黄河北滩包了几百亩地,种植莲藕,还养殖对虾。

他现在虽然也退下来了,但一有空,也会发挥余热,到村里交通疏导站走走,劝导开车的、骑车的安全行车,注意避让行人。“总之,就是不辜负总书记一片苦心,为美丽张庄、美丽中国继续贡献自己的努力吧。”文伟清说。

“我还给总书记写过信呢……”文伟清说,在总书记视察张庄村后的2016年,他听说富硒花生对身体有好处,恰好这期间,也有郑大学生过来建议村里开展此种植项目。

文伟清想到了总书记,于是给总书记写了封信,汇报了这件事。后来,省委办公厅为此还专门上门看望他,询问种植情况,征询他需要什么帮助。

习总书记来俺庄(豫剧清唱)

作词:宋海洋 作曲:胡骥

春暖花开和风畅,

欢声笑语歌声扬。

转眼四年时光过,

常想起总书记到俺庄。

那一天总书记满面笑容下了车,

拉着群众话家常。

总书记还亲自看望贫困户,

感动得张大娘热泪两行。

问大娘家中生活怎么样?

吃穿住房,桩桩件件问周详。

总书记又和村里党员来座谈,

句句话说得语重心又长。

教导党员做表率,

先锋作用要加强。

总书记的勉励添力量,

总书记的关怀暖心房。

撸起袖子加油干,

干群协力劲更强。

党建引领是旗帜,

政策助力是保障。

产业支撑是方向,

红色旅游响四方。

脱贫致富圆梦想,

小日子滋滋润润舒心畅。

吃的鲜,穿的靓。

住着那漂漂亮亮的小楼房。

村道宽敞路灯亮,

文化广场笑声扬。

老婆婆,小姑娘,

那舞跳得真不瓤。

张庄焕发新气象,

这真是开天辟地第一桩。

这多亏新时代思想指航向,

这多亏富民政策把咱帮。

不忘初心跟党走,

好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强。

咱快给习总书记写封信,

请他来再看看,文明、和谐、富裕、美丽的新张庄。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41435 2018-03-17 00:00:00 六 奋斗走出“幸福路” 春风溢满张庄村KeywordPh——“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兰考四周年”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