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今,走在张庄村,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统一的白墙青瓦的楼体,个性化的农家小院,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在这里,根本找不到贫困的影子。 据张庄村第一书记王晓楠介绍,2014年,711户2960口人的张庄,在册贫困户211户754人,2017年只剩下17户48人。 村民们几乎都想让记者转达他们的心声,张庄人一定会不辜负总书记嘱托,努力奔小康,建设好家乡。 郑州融媒体记者 杨观军 鲁燕/文 李炎 王秀清/图 90岁的张景枝最喜欢到客厅看“合影” 张景枝说:“俺可想他!想他了就到客厅看看他的相片……”4年前,总书记来到张庄村,第一个慰问的就是她。 张景枝中年先后丧两子。11年前,老伴去世后,老人一直跟孙子闫春光和孙媳妇彭思思一家生活,老人的生活状况很令总书记牵挂。 “郑州晚报上这张照片是谁啊?” “这是我。”看见记者打开的报纸上有她的照片,今年已经90岁的张景枝用手指了指自己的照片,笑了。 在院里轮椅上晒太阳的张景枝,穿着大红袄,看上去气色和精神状态都不错。“这还是当年总书记来时您穿的大红袄吗?”反复听了两遍后,老人说:“不是,这个是今年春节孙媳妇给买的。” 为啥上的报纸啊? “我每天抬眼就看到他了。”老人反复说了好几遍,开始记者不知道老人家说的是谁,后来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她家的堂屋,进去一看,客厅两面墙上悬挂的正是总书记和她的合影。其中有一幅大照片几乎占去了大半面墙。 她孙媳妇说,有时候自己不在家,奶奶会自己慢慢挪着步子,坐到客厅沙发上看“合影”。 当记者将当年有关她的报道的郑州晚报送给她做纪念时,她喃喃地说:“我要把它贴墙上,想看就看看。” 可想总书记来看我 可他操着全国的心呢…… 您想总书记来看您不? “咋不想?可他来不了,他操着全国的心呢。”张景枝说。 “他(总书记)人可好,走哪儿都搀着我,怕我跌倒,可照顾俺。政府每月还给我零花钱呢。”老人说完,孙媳妇补充说,她说的“零花钱”是指每月政府给老人的“养老补助”。 “日子过着可得(方言)。”老人说,她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她现在也干不了活,就只管吃,馍、鸡蛋她都吃。 “孙子、孙媳妇待我都特别好,孙子得闲了还给我梳头。”老人用手在头上比画着。 她的孙媳妇正在厨房做饭,从窗户透进来的阳光,让整个厨房亮堂又温暖。 环顾厨房,整洁一新,电磁炉、抽油烟机、冰箱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打开冰箱,抽屉里鸡鱼肉都有。 孙媳妇说,总书记走后,她家的房子也翻修了,厨房也重新盖了,最重要的是,现在的养鸡场规模又扩大了。“原来养3000多只鸡,现在养到1万多只了。” 如果总书记来了,她会当面对总书记说声“谢谢”。 脱贫户闫春光:已是村里的养殖能手 张景枝的孙子闫春光,今年31岁。 “下一步你咋打算?还是打零工?”4年前,因禽流感养鸡场关闭,本是贫困户的闫春光打算收拾行囊外出打工,但是,总书记的到来改变了他出门打工的想法。“总书记说,他帮我出主意,想办法,告诉我,不要害怕,就算遇到再大困难,也一定要把老人、孩子都照顾好。” 得到总书记的安慰和鼓励,随后,由当地政府帮忙协调,闫春光获得10万元的企业捐款。很快,他又建起了养鸡棚,从原来养1000多只鸡,到2014年扩大养了3000多只。2016年,他又建成了现在这个大棚,有产蛋鸡1万多只。 现在再见到的闫春光,已是顶呱呱的养殖能手。 在他的养鸡场,记者看到成箱的鸡蛋等待走向市场。 闫春光说,这1万多只鸡每天下蛋1000多斤,目前鸡蛋市场价每斤3.1元左右,鸡一天吃饲料2500元钱,算下来仅这一项每天能赚个五六百块钱。 对于销路,闫春光说,这个不用愁,当地都有上门来收鸡蛋的。 谈起未来,闫春光说,2016年建的养鸡大棚,贷款48万元,首先就是把贷款还上。 下一步,他打算再建一个养鸡大棚,还要把村里所有的养殖户全部联合起来,带领村里养殖户共同致富。 市场鸡蛋价格忽高忽低,赔了怎么办? “现在也不用愁了。” 闫春光说,村第一书记王晓楠已告诉他,“给我的鸡蛋都上保险了,要是鸡蛋没啥效益,鸡蛋价格低于市场期货价,保险公司将差价补上,也不用我掏保险费。” 王晓楠介绍,今年通过证监会和证券企业对口帮扶,村里拉来了一系列的“消费扶贫”项目,村民们养殖的鸡蛋都成为抢手的“福利”。而且为了保证养殖户收益的稳定,他们还推出了保险加期货的扶贫项目。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