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3版:政事 重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立志新时代 放飞新梦想
复活尘封历史 “拓”出文化传承新境界
今年郑州机场 基本实现“无纸化”乘机
6月坐公交地铁领补贴 注意要先申报
我省征集节能环保 先进技术装备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大国工匠李仁清:
复活尘封历史 “拓”出文化传承新境界

开栏的话

为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提出要大力发掘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郑州的文化软实力将进一步提升,城市魅力进一步彰显。今日起,本报开设“传承工匠精神 构筑文化高地”专栏,重点报道工匠精神在文化产业中的体现和作用,集中推介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亮点和典型。

从普通拓工到大国工匠,36年,不畏艰辛,行走于荒山野岭,痴心于对石窟石刻的拓印,研创出高浮雕传拓技艺,靠一双手和对历史文明的敬畏,拨开时间的浮沉,让珍品重现于世,让历史获得“重生”。他就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拓印大师李仁清。

记者 李爱琴

通讯员 贺庆华 覃阿为 文/图

36年坚守 让传承千余年的平面传拓走向立体

日前,记者刚走进金水区文化馆内李仁清高金石传拓艺术博物馆,一幅幅精美绝伦、惟妙惟肖的高浮雕拓印作品便映入眼帘,浓淡相间的墨色里,拓印作品里的人物或衣裙飘舞,或笑意盈盈,或款款走动,或回眸一笑,个个栩栩如生,纤毫毕现,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这些高浮雕拓印,在保持造像石刻真实性的同时,赋予了坚硬的石刻以艺术美和灵动感,使其更加柔软、可读,对历史细节的还原更加细腻逼真,让人有一种深深的历史代入感。

1982年,李仁清进入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当学徒工,先后参加古建、石窟、石刻、古代桥梁的调查、测绘与传拓工作,渐渐对那些图文并茂的造像碑和高浮雕造像产生了兴趣。

“拓印,就是利用宣纸和墨汁,把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或图画印在纸上,在中国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但以前的传拓作品都是平面的碑文和墓志,遇有石窟或造像碑中的高浮雕造像,多是空缺留白,或者仅拓出佛像后边的背光图案,造像仍是空缺不拓。”李仁清向记者介绍,如何把高大的陵墓石刻及石窟中巨龛佛像雕刻进行拓印,成了他日夜琢磨的一件大事儿。

20世纪80年代末,李仁清受到石窟工作正投影测绘方法的启发,经过不断实践,终于实现了前无古人的高浮雕传拓技艺,使平面传拓升华到了高浮雕传拓的新阶段。

“这是一项高难度、高层次的工艺”,李仁清介绍,“不同年代、不同脸型、不同服饰,其雕刻手法都不一样,前期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和历史、测绘、绘画雕塑等知识储备,不仅是考古文献资料的收集,还是艺术的再创造和认识。”

“传拓一尊完整浮雕造像的拓片,其碎片常常多达数百上千张,现场拓完揭取后,需要后期再一一粘贴。”李仁清说,完成这些,除了高超的技艺,还要有平和的心态,任何一点浮躁性急都会造成功亏一篑。

我们目前所看到的一张张美丽、动人的画卷,都要经过传拓者在高架上、在石窟中弓背曲身的拓印、细心分块的揭取和耐心细微的拼合等层层难关之后才能完成。

目前,只有李仁清能从一件件剪成碎片的拓件中,耐心、巧妙地复原出一幅幅艺术作品,其作品乌金蝉翼,浓淡相宜,十分精美和生动,同时也让历史景点变得灵动可亲。

师带徒 手把手传授毕生“绝技”

多年来,李仁清的传拓手笔留存在北宋皇陵、嵩山石刻、黄河小浪底古栈道、巩义石窟寺等众多研究保护项目中,为“天地之中”嵩山古建筑群申遗、“丝绸之路”申遗等工作提供了珍贵资料。他独创的技艺复活了一段段尘封的历史,2014年,高浮雕传拓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历史保护文明,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他渴望有生之年能大量培养弟子,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受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邀请,李仁清多次为“全国传拓技术高级班”授课。2015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金水区文化馆设立“李仁清传习所”,由李仁清以“师带徒”的传统方式,手把手传授他倾毕生精力探索出来的“绝技”,为中国石刻和石窟保护培养人才。他还把摸索很多年的技艺悉心整理,在网上公布传拓流程,供大家学习参考。

李仁清,这位醉心于“复原”历史的老者,让人敬仰的不仅仅是其精雕细琢、追求极致、不断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还有敬畏历史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大爱情怀。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63965 2018-06-01 00:00:00 五 复活尘封历史 “拓”出文化传承新境界KeywordPh大国工匠李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