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当世界杯的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1986年的那个夏夜。联邦德国2∶3不敌巅峰状态的马拉多纳带领的阿根廷队无缘冠军奖杯,但是0∶2落后的情况下顽强扳平的场面太过动人,从此成为德迷,未曾改变。 看球史稍微有些年头的人都会知道,那个年代作为一名德迷其实不易,往往会受歧视。那时候最受人待见的是巴西、阿根廷,再不济也得是荷兰,因为他们踢得“好看”,德国队就是以一种“绞杀漂亮足球”的形式顽强存在。 时间再往后推10年,缺兵少将,最后连替补门将都不得不做好上场准备的德国队,竟然逆转捷克,登上欧洲之巅。在这之前,他们还通过点球方式绞杀了英格兰,以至于名宿莱因克尔发出了那句著名的哀叹:“足球就是一项22个人追着球跑90分钟,然后德国人总是取胜的运动。”那时候,“德式足球”到了极致,进入了化境。 而后,经历了1998的低谷,进入到新世纪的德国队慢慢有了变化,他们不再踢得沉闷,开始变得“漂亮”,他们不断地开启砍瓜切菜模式,且不提0∶8倒下的沙特,就连阿根廷、英格兰、葡萄牙、巴西,无一例外有过被血洗的惨痛经历。 进球如麻,再加上一群金发碧眼的“男模”,还有穿衣品位上乘的勒夫,德国队在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也开始“圈粉运动”,现在的德迷已然不用再遮遮掩掩,而是有品位的象征。但在不断取得大胜、成绩也超级稳定(从2002年开始从未缺席过四强)的同时,也着实少了原汁原味的德式风范,10多年来,再没有了惊心动魄的逆转——这才是德国队的标签,直到24日凌晨克罗斯的“读秒绝杀”。 以卫冕冠军身份来到俄罗斯的德国队,迄今为止大部分时间的表现是让人失望的:不在于首战即输给了墨西哥,而在于“反德国”的输球方式,且不说让德迷们引以为傲的“钢铁神经”,就连一支冠军队应有的冷静从容都荡然无存。 这样的失望一直延续到第二场的临终场前:我坚定地认为博阿滕的被罚下场是这场比赛的转折点,我不知道让一个中后卫长时间地位居对方前场来组织进攻是不是勒夫有意为之,但所显现出的质量却难让人恭维。博阿滕的下场,让克罗斯、让罗伊斯、让京多安能够在进攻中放开手脚,而且,逼入绝境的德国人体内的原始本能终于被唤醒。 有了克罗斯的这个任意球,再没有人敢说自己的进球是“绝杀”,读秒,又一次让人想起了德国人令人发指的精密与严谨。但与其说是克罗斯在绝境中的一次精心设计和精妙脚法,更像是他血液里的日耳曼足球基因的苏醒、燃烧和爆发制造了这一次胜利。这一刻是贝肯鲍尔、鲁梅尼格、克林斯曼、马特乌斯的集体附体——两场比赛只进一球,两轮过后就被淘汰,这是德国足球从未有过的,也是他们不能容忍的。这个任意球,是德国足球的棺盖被钉死之前的最后一丝光亮,是坠落悬崖的过程中唯一可供利用的那根稻草,他们必须抓住,合力抓住。 区区一场小组赛,竟然打出了史诗般的效果,于志在卫冕的德国人而言,很难讲是“幸”还是“不幸”,但德式胜利终于回来了,或者说从来就没有远离,这于德迷而言,确是大幸。晚报体育评论员 郭韬略 ■ 韬 不绝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