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郑在行动”系列报道 18 安为食本,本固民宁。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大市、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市食药监局一直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为百姓撑起食品药品安全“保护伞”。 2016年12月,郑州市正式启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从严把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到强化工作机制、壮大监管力量;从升级改造小作坊,到融合互联网实现农产品“去向可追”;从“比学赶帮”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到明厨亮灶透明监管……一年多以来,我市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创新探索,大胆实践,每一步跨越都熠熠生辉,开创出食品药品安全新局面。记者 邢进 通讯员 杨鑫 规模大、密度高 肩负重任力破难点 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城区人口数量、密度、流动性、复杂程度均居全省之首,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和关注度也属全省最高。但食品生产及经营企业“多、小、散、乱”,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可能危害百姓舌尖安全。 据介绍,目前,郑州市共有食品企业11.8万多家,拥有三全、思念、好想你、白象等多家全国知名食品生产企业967家,以万邦、百荣、四季水产、华夏易通等中部较大的农产品、食品、水产品及冻品冷链物流中心为代表的食品经营企业8.3万家,餐饮服务单位3.4万家,约占全省的1/6,辐射周边多个省(市)甚至全国。 规模如此巨大的食品产业与全市988.1万常住人口、400万流动人口和畅达全国的便利交通网,使郑州食安形势呈现“监管对象多、消费群体大、人员流动快”的“多”“大”“快”三特点,监管责任重于山。 面对复杂的监管形势,严峻的监管任务,郑州市食药监局迎难而上,主动出击,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抓源头、控风险、促规范、补短板、创经验、出亮点、争一流、做示范,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使一大批事关全局节点性、标志性的大事要事取得重大突破,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强机制、重投入 构建无缝监管格局 食品安全关乎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确保食品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之责。我市坚持党政同责、标本兼治,切实改善民生、提升百姓幸福指数,解决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壮大监管保障力量,形成了党委政府牵头、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监管工作格局。全力推动全市食品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 为确保郑州食品安全,郑州市委、市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的实施意见》,明确食品安全的党政责任;推出《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工作规则》《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主要工作职责》《市食品安全风险会商交流制度》《市食品安全工作职责界定办法》等一系列细则,一个全覆盖、无空隙的食品安全行政监管网迅速形成。 为确保创建领导有力,郑州市委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7个副市长为副组长、35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提出包括完善五大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推进10项食品安全保障工程、解决五类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在内的“五十五”工程计划。 为确保目标如期实现,郑州市不仅将食品安全总体评价纳入年度目标考评,还将其纳入民生实事去管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规范的办公场所、充足的人力保障和必要的装备条件是开展一系列工作的必备武器,郑州市深谙此理。 连续几年来,郑州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6500多万元,在各乡(镇)、街道办设立了184个食品药品监管所。其中,17个监管所达到省级示范所标准。1231人被充实到各基层监管机构, 110种各类执法装备配备到位。每个基层站所还按标准配备了专门的快检实验室、快检装备和快检技术人员,监管力量空前壮大。 抽检,能迅速发现食安隐患,但需大量资金支撑。在这上面,郑州市也加大投入,充分保障。 2017年全市食品安全财政投入共1.37亿多元。完成了实验室抽检46189批次和快速抽检54656批次。2018年,拨付食品安全经费7561.23万元,民生实事资金1920万元,上年结转中央转移资金269.44万元,合计9750.67万元。 强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撑,保障郑州创建工作一路高歌猛进,高标准进行。 摸底子、促升级 “小作坊”展现“大作为” 小作坊密布于街头巷尾、村镇民居,生产的食品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正因此,小作坊的食品安全,连着千家万户,关乎百姓健康。但千百年来,传统的小作坊大都条件简陋,环境脏乱差,从业人员身体健康与否、生产加工的原辅材料及成品安全状况如何,均无从得知,存在很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如何整治小作坊?这一直是监管难题。一关了之,固然简单省力,但势必导致人员失业、传统技艺消亡、市场供给缺憾。怎样才能既保障民生、又能有效监管?郑州市食药监局深思熟虑、创新监管模式,决定采取“底数摸清、规范先行、示范引领、管服并重”进行综合治理,促使这些小作坊升级改造,消灭隐患,掌控风险。 郑州现有小作坊1570多家,涉及18个类别、200多个品种。从2017年6月开始,该局在国家和河南省没有出台三小条例、没有类似技术规范的情况下,不等不靠,靠前作为,积极组织技术专家先后制订出台了河南乃至全国的首个《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通用技术规范》和非发酵豆制品、食用植物油、坚果炒货、粮食加工品、淀粉制品、糕点、小麦粉7类小作坊的专项技术规范,明确食品小作坊应具备的8个必备条件、7项必备制度,并在新密进行试点,投入6199.78万元,升级改造219家小作坊,利用二维码和“一票通”实施监管。 升级改造,核心是功能分区。小作坊大都没有功能分区,生食熟食在一个地方加工,极易对食品造成污染。食药监管人员深入一线,现场拉皮尺测量,画工程设计图,并随时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以使其达到小作坊专项技术规范标准。改造后,小作坊食品安全风险把控不亚于大企业,产量提升,淡季不停,销量畅通,订单激增,小作坊商家对食药监管人员感激不已。 经过半年探索,成效显著。2017年11月,郑州市政府在新密召开全市食品加工生产小作坊规范化建设暨专项整治工作现场会。从此,小作坊治理整顿工作在郑州全面铺开,并要求今年底前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工作。 治理整顿过程中,该局要求各个县市区要写好三篇文章:一是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写好锦上添花篇;二是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写好雪中送炭篇;三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写好传承创新篇。 如今,郑州经验已赢得全省瞩目。2018年7月3日,河南省食品小作坊治理工作现场会在郑州新密召开,全省推广此经验,助力小作坊合法化,展现出“大作为”。 把源头、控风险 “一码”实现全程追溯 市民买菜,在摊位前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看到这批菜产地、食品安全监测报告、经营商家信息,轻松实现“来源可溯”……目前,在我市毛庄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一码溯源”已成现实。这是郑州市食药监局在农产品全程追溯、把控风险方面取得的亮眼成果。 郑州市是中部地区食品流通大市,有流通环节食品经营单位8.3万家,其中,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8家。著名的万邦市场、中原四季物流港、毛庄市场等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交易辐射中部地区乃至大半个中国。 体量如此之大,如何才能高效管控?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监管已然落后,只有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准确高效全程追溯才能管住源头,把控风险。 但农产品溯源犹如“雄关漫道”,并非易事。长年以来,溯源是靠索证(监管部门发放的许可证照)索票(交易票据)来实现。批发市场大多凌晨开市,买卖双方忙于交易,很难做到每笔交易都及时记录并出具票据,怎么办?郑州市食药监局指导开发了“溯本通”食品追溯系统,一个二维码就能轻松解决这一难题。 来源二维码,可实现“来源可溯”。其内信息在进场时输入,在店面醒目位置放置。手机一扫,就能看到该商户的经营信息、所经营食用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合格的报告、所经营食用农产品产地证明等信息。来此销售食用农产品者,如合格,可随时进场;无合格报告者现场接受检验检测,检测合格,可获合格报告再进入;检测不合格,就地销毁。 交易二维码,可实现“去向可查”。每个商户手里有一个像POS机一样的手持交易机。买家如果刷卡或扫码支付,在付款后,此机会打印出一张电子小票。票上自动生成一个交易二维码,里面包含了交易双方的信息和前文提到的“来源”二维码里包含的所有信息。万一这批产品出了问题,就能通过交易信息查到买家,实现“去向可追”。 该系统首先在郑州市惠济区的毛庄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试用,效果良好。2018年5月,郑州市政府在毛庄召开郑州市食品和食用农产品市场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现场会,要求全市推广此经验,3年内全域覆盖。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