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七月盛夏,满目葱茏。在巩义市大峪沟镇将军岭村,20多万块太阳能板密密麻麻,闪闪发光。大峪沟镇长朱星理介绍:“我们正探索‘光伏+扶贫’路子,荒山变金山,仅其中用于扶贫的0.5MWp集中式光伏电站,每年30万元收益分给106户贫困户,分红持续20年。” 产业兴了,道路通了,山村活了。很多村民感慨,没想到荒山上能长出“摇钱树”,如今的将军岭村,一天一个样,曾经基础薄弱、村容堪忧的贫困村庄,现在变成了美丽新乡村……如今,贫困群众基本实现了吃不愁、穿不愁,教育、医疗、住房、安全饮水有保障。 将军岭村的变化,是巩义市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庄严承诺,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乡亲掉队。”巩义市委书记袁三军表示,“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好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 记者 张朝晖 巩义时报 李晓霞 通讯员 席旭红 董媛媛 王玮 常宝 文/图 独辟蹊径 “牡丹村”绘出新希望 下肢瘫痪,多次手术,中年离异,生活拮据……对45岁的巩义市鲁庄镇南村村民杨淑丽来说,一连串的生活重压,日子可怎么过?作为农家妇女,杨淑丽依靠自己最熟悉的土地来改变命运。在自家原有2.5亩地的基础上,2016年承包了4.5亩地种植葡萄,又承包9.5亩地种小麦等。今年,又种了4.5亩核桃……现在,她一个人要照顾21亩地,用柔弱双肩为自家撑起了一片天,在当地传为佳话。 鲁庄镇副镇长柳文斌表示,2016年起,镇上为杨淑丽申请了两项残疾人补贴。2017年,杨淑丽被列为巩义市低保贫困户,领到了扶贫专项贷款。镇、村积极帮她销售农产品,巩义市农委协调合作社和她签订了葡萄、核桃的订单收购协议。对大家的帮助,杨淑丽很感恩。她说:“并不觉得当了贫困户是多么光荣的事情。现在政策这么好,总不能坐享其成等着别人给。”如今,杨淑丽的两个女儿一个上大二,一个上初中。她表示,现在信心很足,将来会不断扩大自己的种植面积,依托高效农业稳定脱贫。 杨淑丽,是南村的一个典型。而该村的另一特色也引人瞩目,就是靠绘画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柳文斌说,近年来,南村鼓励农户学习书法、剪纸、根雕等技术,开辟文化产业助推贫困家庭致富新路。2016年,鲁庄镇政府投资60余万元,成立画室、购置画材,并请来洛阳市画院、清华美院的老师,免费为南村、后林、赵城等村庄开办牡丹绘画培训班,广泛吸纳南村、后林、赵城及周边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牡丹绘画培训,目前共培养牡丹画师200余名,南村成立的24个家庭绘画工作室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到7个。 村民王明柱身患小儿麻痹症,妻子智商低于正常人,家庭负担都压到他一个人身上,如今他靠绘画脱贫致富,不但收入大为提高,还在第十二届海峡两岸书画名家作品展中荣获“银奖”,同时加入该市美术家协会,俨然成了“文化人”。 多措并举,实事一件件群众笑开颜 巩义市原有42个省级贫困村,已于2016年底全部退出贫困序列。最新的扶贫“回头看”数据显示,巩义市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65户8942人,贫困发生率为0.36%,分布在16个镇(街道)263个行政村,其中已脱贫户有2105户6511人,未脱贫1160户2431人。 “2018年计划脱贫613户1551人,实现除政策性兜底外存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巩义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市扶贫办主任马海山表示。而如何让贫困人口脱贫不返贫,走上一条长久致富之道?“这一问题的关键在明确主体,压实责任,多措并举,精准帮扶,变‘输血’为‘造血’。”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巩义认真对照中央、省市要求,结合实际,对43项惠民政策进行了制定和完善,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确保了政策措施精准落地。 在教育方面,向1457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发放春季资助165.286万元。开展“千名教师大家访 助力脱贫攻坚”,组织千余名教师对享受教育资助的13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走访,宣传资助政策,落实发放情况,实现了政策知晓率和资助覆盖率两个100%。 “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贫困人口的渴望,也是健康扶贫的远大目标。为全市贫困人口代缴医疗保险161万元,上半年享受各类医疗报销政策合计1533人次,报销金额1034.27万元;实施“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受益贫困户1313人次;“两免两减”医疗救助活动累计惠及贫困群众909人次,免收金额38.5余万元。 住房保障,民生关切。今年,全市危房改造贫困户108户中已开工107户,开工率99.07%,预计8月底全部完工。 同时,改善饮水条件,保障饮水安全,对132户299人进行了饮水安全设施巩固提升。 在社会保障上,目前,已将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符合条件的1620户3074人纳入农村低保,221户230人纳入特困人员兜底保障范围;积极落实残疾人办证及两项补贴政策,实现了政策全覆盖。 光伏产业,荒山上遍布“摇钱树” 将军岭村位于巩义市大峪沟镇的深山之中,没有高大的树木,没有叮咚的溪水,甚至没有通畅的道路。现在,一块块深蓝色光伏面板分布在一面面山坡间,成为荒山上的一道风景线。作为全省首座110千伏光伏发电站,从诞生起就吸引了一波又一波来自各地的客人。 朱星理介绍,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全镇积极探索“光伏+扶贫”、“光伏+旅游”路子,成功建立了光伏脱贫模式。在2016年5月,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巩义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6月,作为十一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巩义市兴元新能源有限公司与大峪沟镇正式签约,利用将军岭村2600多亩荒山荒坡,投资8.3亿元。经过500多人昼夜不停施工,于2016年12月建成并入国家电网。 目前,日发电量最高可达17万度,折合收入约13万元。仅土地流转每年可为将军岭村集体带来35万元收益,为该村群众带来50余万元收益,提供近百个就业岗位。 “说实话,将军岭村都是山地,对我们来说并不理想,因为山坡陡,投资大、施工难、费用高。但和巩义接触后发现,我们在理念上契合。在这里投资,我们企业有钱赚,还可以助力当地贫困户脱贫,同时又助推了巩义经济社会发展。”十一科技公司一位负责人说。 “为了把国家扶贫惠民政策切实落到实处,让老百姓从中得到实惠,尽快脱贫,我们对该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朱星理介绍,2016年11月,大峪沟镇与十一科技签订协议,共同出资400万元建设0.5MWp光伏扶贫电站,每年30万收益扶持贫困户,确保每户每年不少于1000元的分红、持续20年,为贫困户提供了长期稳定可靠的收入。 凝心聚力,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 “不让一个贫困人口掉队!”精准扶贫的巩义实践,既写在贫困地区的大地上,也记在贫困群众的心底里。 据了解,省脱贫攻坚第六次推进会以来,巩义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党政联席会3次、市委常委会3次、重点工作推进会2次、1000余人参加的全市推进会1次,传达学习河南省、郑州市脱贫攻坚第六次推进会精神,深入查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激发了全市上下的攻坚合力,形成了学精神、鼓干劲、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在产业扶贫上,目前,全市实现转移就业2390人,基本做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综合推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产业带动,通过人工造林扶贫、公益林护林员岗位扶贫、土地流转奖补等方式,实现带动贫困户受益,目前已为全市16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护林员岗位,贫困户共造林152.6亩,可享受补贴53.4万元。 结合实际,推进金融扶贫。排查上市企业作为带贫主体,促进政、银、企、农户合作对接,支持和鼓励企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采用“企贷、企用、户受益”的模式,让利于贫困户。目前全市金融扶贫户贷率达到86.6%,受益建档立卡贫困户达2827户。 积极构建“社会群团组织”+“社会帮扶措施”+“扶贫驿站”的社会扶贫模式,目前已挂牌成立“扶贫驿站”100个,有效推动了社会扶贫工作的开展。市工商联动员全市82家企业和商会捐款63.4万元,房管中心动员房地产企业捐款602.9万元,用于社会扶贫工作。 马海山表示,巩义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硕果累累,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全市上下正在齐心协力,‘把准脉、开好方、除穷根’,誓要摘掉‘穷帽’。实施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阳光雨露正在洒向每一个贫困人口”。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