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4版: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暨市委工作会议2/2018-08/04/AA04/20180804AA04_brief.jpg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暨市委工作会议对我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谋划,到2020年,我市将基本建成具有质量效益好、规模总量大、产业结构优,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品牌化、服务化、绿色化、国际化水平达到全国一流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同时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原则,加快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品牌化、服务化、绿色化、国际化发展水平,推动郑州制造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记者 聂春洁/文 丁友明/图 发展目标 2020年努力实现“三优三强” “三优”是指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优和营商环境优。到2020年,我市制造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将达55%以上,高耗能产业产值比重降低到38%以下,基本形成产业中高端发展新格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5%,企业盈利能力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4%,制造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制造业发展的土地、资金、人才等瓶颈难题得到有效缓解,形成产业发展新生态;企业获取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有序,形成全国一流的营商新环境。 “三强”是指创新能力强、投资带动强、企业支撑强。到2020年,全市制造业研发投入将实现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投资力争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千亿级企业达到1~2户,500亿级企业达到3~4户,超百亿级企业达到15户,形成千亿级龙头企业引领、百亿级骨干企业带动、十亿级高成长企业领跑,单项冠军企业不断涌现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群体。 发展路径 聚焦重点领域发展高端产业 发展高端新兴产业。巩固提升战略性产业优势,加快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烟草等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力争在智能终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信息安全、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智能传感器、生物医药、机器人及精密数控装备、盾构装备、节能环保、新能源、轨道交通、通用航空等产业。积极谋划和布局未来产业,着力培育北斗应用、可见光通讯、人工智能、增材制造、超级电容、石墨烯等新兴前沿领域,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 主攻智能制造。大力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机器换人为主要内容的智能化改造,积极推进试点示范建设,建立智能工厂(车间)培育目录,到2020年,建成50个市级及以上智能工厂(车间),其中国家级和省级20个以上。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积极引进全国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骨干龙头企业行业性平台在郑布局,着力创建全国工业互联网示范城市。到2020年,培育10家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推动50家各类企业参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建成3~5个成熟工业互联网平台。完善“网+云+端”(工业宽带、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光纤网络拓展升级,扩大窄带物联网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范围。实施“百千企业上云”计划,每年至少推动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1000家中小企业上云。 提升集群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优势;积极培育和建设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轨道交通装备等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智能终端、大中型客车、盾构装备、超硬材料、新型铝合金材料等集群建设,到2020年,努力形成2~3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提升品牌化水平。支持企业加大专利产品开发,增加中高端产品供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新专利产品产业化,培育一批专利示范企业。到2020年,全市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将分别达到5.5万件和2.58万件,年均增长40%以上。着力提品质,积极开展“三对标四提高”活动,引导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创建一批省级和国家级“质量标杆”。着力创品牌,支持企业创建国家级、省级工业品牌示范企业,积极创建一批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努力创建一批世界级制造业品牌。鼓励引导企业开展与国际、国内先进标准比对的对标达标提升活动,争创企业标准“领跑者”,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内、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掌握行业标准话语权。到2020年,力争牵头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0项以上。 提升服务化水平。强化服务要素在制造业中的投入,实施提升设计能力、增强制造效能、挖潜客户价值、创新服务模式四大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化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合同能源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外包、金融租赁、智能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积极创建国家、省级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推进制造业效率变革。重点推进工业设计、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检验检测认证、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和标准化等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绿色化水平。把好行业准入关,实施更严格的准入门槛。开展落后产能清零行动,积极化解过剩产能,严控“两高”行业产能,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加快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或关闭退出,从严治理“散乱污”企业。深化工业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积极推进生产过程绿色化改造,加大节能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强化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监测与评估,加快降低重点行业能耗,着力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壮大绿色产业规模,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产业,培育制造业绿色发展新动能。 提升国际化水平。发挥郑州“陆上、网上、空中”三条丝绸之路优势,积极对接“海上丝绸之路”,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并购、重组、战略合作等各种方式,加快做大做强。鼓励企业“抱团出海”,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带动国内产品和技术升级、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充分利用中长期信用保险政策,为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项目提供保障。深化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引导重点企业、产业集聚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一对一”“点对点”对接,探索多种合作模式,推进郑州制造融入全球制造格局。 政策扶持 重大制造业项目将获资金奖励 为加快工业投资,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会议提出对新建项目实施奖励政策,对重大项目给予贴息支持。对郑州市工业主导产业总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新建项目,项目完成投产后,按照项目生产和技术设备投资额的10%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对其他工业行业总投资在2000万元以上的新建项目,项目完成投产后,按照项目生产和技术设备投资额的5%给予奖励,最高不超过1000万。对总投资10亿元以上且开工后一年内实际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5亿元的项目,按照贷款利息的30%贴息一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对总投资20亿元以上且开工后一年内实际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0亿元的项目,按照贷款利息的30%贴息两年,最高不超过4000万元。 围绕我市主导产业,遴选一批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中具有重大支撑带动作用,且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目标达到百亿级的龙头骨干企业,以及重大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加大培育力度,采取“一企一策”方式给予政策支持,对完成培育目标的企业,按阶段给予奖励。到2020年,全市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企业1~2家,超500亿元企业3~4家,超100亿元企业15家以上。 实施高成长企业倍增计划,重点从战略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中,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对培育企业承诺主营业务收入三年倍增且制定分年度发展目标规划,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6%的,由市级财政每年给予最高50万元的事后奖补。到2020年,力争100家高成长企业实现三年倍增目标。 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计划,引导企业专注细分市场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走“专特优精”发展道路。对列入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的,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列入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的,按照产品类别每项产品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政务支持 进一步推进审批服务便利化 我市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流程打通制造业项目落地建设的“绿色通道”,通过提前审批、无偿代办、告知承诺、容缺受办、流程再造、联审联批、多评合一、多图联审、限时办结等措施,进一步整合审批事项、压缩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降低审批成本,力争用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服务,把制造业落地建设发展所需的事情办好、办到位,有效提升企业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其中,预审阶段实行“双容缺、双承诺”,推进非关键性材料“容缺受理”。打破多个部门审批事项互为前置问题,对基本条件具备、主要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条件,但次要条件或手续有欠缺的行政审批事项,相关审批职能部门实行“先受理、后不缺”,当场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材料、补正形式、时限和超期补正处理办法。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容缺受理的理念,将优化压减后的流程和时限,向企业和群众公布。 创新推行“一口”受理。制造业项目审批服务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各审批阶段均统一为“一份办事指南,一张申请表单,一套申报材料,完成多项审批”的模式,力争企业跑一次、办好事。 创新实行“并联审批”。在“一口受理”的基础上,分类归集审批事项,梳理、整合、再造审批流程,规范受理范围、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时限等要素,推行“一窗受理、一表登记、一图辅导、一号共享、一档管理、内部联办、限时办结”的联合审批机制,实现企业跑一次、全办妥。 创新推行网上审批。依托“互联网+”,创新开通制造业企业项目服务专用通道,开辟网上在线办理“专属模块”,凡是可通过线上申报办理的事项,企业可直接通过河南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咨询、申报、受理、流转、审批、打印、评价等,争取让企业一网办、零跑腿。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