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月31日,中牟东古城(箜篌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一期工程建设范围108亩土地的文物勘探结束。现就勘探结果作简单剖析,此次只限于北部城址,也能解开一些历史谜团。 为奴隶聚集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环境 城北有大面积的沼泽或水域,与《考证萑苻泽》中推测萑苻泽在中牟东相吻合,可断定此处为萑苻泽。综合此次勘探结果表明,此处很可能是萑苻泽奴隶起义的核心区。 先看外围环境,城北紧临大面积的沼泽或水域,其间有突起的沙岗;东段城墙下发现有淤泥,表明是直接建筑在沼泽之上;西面有小面积的水域,类似护城河,南端最宽处近50米,与北部的沼泽区相连,地形较为复杂。勘探报告显示:该处地下共有两层淤泥,上层为褐色淤泥,含水锈斑,距地表1.8~4米,厚2.2米;下层为青褐色淤泥,含砂及植物腐烂物,距地表4~6米,厚2米,下部见水。为掌握更多信息,又让勘探工人沿X004(中刁公路)向北勘探到小清河,结果大致相同。从中得知,城北曾经是大面积的水域,再从“含砂及植物腐烂物”可得知,萑苻泽周围草木繁盛,现在还能明显发现腐烂物,说明泽周围生长很多高大树木类;还可得知,泽里有大量鱼类,草木丛中有各种野兽、鸟类等,有吃有喝还便于藏身,是一个很不错的生存之地,为奴隶聚集提供了便利的自然环境。 最大限度压缩了奴隶的活动空间 此次共勘探北城墙382米,西城墙140米。北城墙东西两端各有34米宽、65米长的炮台,东炮台有同宽度的马路。北城墙基夯土随地形高低而深浅不同,西部地势较高,今地表遗存有炮台;东部地势较低,都在地表以下;尤其城门东段墙基夯土之下发现淤泥。城门没有居中略偏西部,两侧发现有向外凸出的夯土台,长16米、宽4~22米,呈梯形,外侧坡度较大,内侧较直,东西对称,两者相距10米,中间有路土穿过。可得知这两个夯土台是城门垛。 本次共发现3条路:向西北方向的大路宽8~10米,深度2米左右;南去叉道宽3~5米,深度2米左右;东北向道路宽3米左右,深度4米左右。前两条路距地表较浅,可推知年代较晚,暂不讨论。东北方向的路颇有些费解,明显是通往沼泽深处。工人加密勘探孔距,结果发现,路基下有路土与淤泥的结合层,厚度不一,很明显是铺垫在沼泽之上。再对比路土与东部城基的深度基本一致,可推断铺垫路与建筑城池的时期一致。 综合上述情况发现几点有违常理之处,很明显是针对萑苻泽的: 1.城基建筑在沼泽上,过于挨近萑苻泽,平原地区竟然依水建城。 2.城墙有炮台、城门垛、马路,是标准的军事设施,明显是针对来自萑苻泽中的威胁。 3.此时的萑苻泽地表尚存有深浅不一的水,城西的护城河、拦水坝、巨大的防洪垛就是证明;那条铺垫在沼泽上3米宽的路明显是要强行进入萑苻泽深处,它又恰好通到城门,10米宽的城门外只有一条3米宽的路,这不是巧合,是故意为之。 从以上三点推断,这里很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奴隶起义——萑苻泽奴隶起义的核心地带。这就能很好解释勘探结果:城池紧贴萑苻泽而筑,是要最大限度压缩奴隶的活动空间;按军事标准建城是备战的需要;泽深处必然有较大的一个或多个土岗,能容纳很多人聚集和生活,那条路是郑太叔为镇压躲在那里的奴隶们专门铺垫出来的;镇压完奴隶起义后,又在泽边修筑城池以防再次起义,所以路和城基的深度基本一致。 占领区居民是萑苻泽奴隶的主要来源 再来看与之相关的其他方面,详情可参阅《细考中牟邑》有关章节,先了解一下泽周围的城池,西边是中牟城,不过中牟城早就被晋国占领,公元前550年升级为中牟县;东边启封城在朱仙镇东南五里,距离稍远,已不属于萑苻泽范围;北边是大梁城,此城在泽北,公元前364年建筑,时间较晚;也只有箜篌城位置最符合。 从春秋中期开始,郑国就逐渐没落,国力衰减严重,常常摇摆在晋、楚两大国之间,依附晋国则楚国讨伐,依附楚国则晋国讨伐。总体来说,依附楚国时间多些,所以晋国多次单独或联合其他华夏国家讨伐郑国,如在郑州市区发生的邲之战;《春秋》《左转》等史料中记载有不少此类事件,到公元前522年爆发萑苻泽奴隶起义时,那条东西大路以北的地盘基本丢失殆尽。此时,萑苻泽已经处在郑、晋、卫等国的接合部,是典型的“三不管地带”,官方治理比较宽松,所以能聚集众多奴隶。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君、各统兵将领是大小不一的奴隶主,他们发动战争的目的除了占领土地外,还会把占领区的原居民强制转变为他们的奴隶,自然也会有很多奴隶不甘心做被压迫者只能逃亡,这应该是萑苻泽奴隶的主要来源。 《墨子·天志下》描述过战败国的惨状:“入其沟境,刈其禾稼,斩其树木,残其城郭,以御其沟池,焚烧其祖庙,攘杀其牺牷,民之格者,则刭杀之,不格者,则系操而归,丈夫以为仆圉胥靡,妇人以为舂酋。”大意是说:攻入他国境内,就割掉庄稼,砍掉树木,毁坏城郭去填平河沟,焚烧祖庙,掠夺牛羊,顽抗者就杀掉,顺从者就牵绑回去,男人成为仆人或奴隶,女人成为舂米及酿酒等事务的奴隶。可见战争对底层人民的伤害有多深。郑国多次被晋、楚等国讨伐,其状况可想而知,逃亡者只会越来越多。 著名乐工师延在此为卫灵公造箜篌 还有一点,当时郑国子产已经去世,太叔治政比较宽松,这也助长了郑国人慵懒、偷盗之风。《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前面说了郑国屡遭晋、楚等国讨伐,每次都要向他们进贡大量财物,以求谅解。同时郑国统治者还要保持奢侈生活,这些负担最终都是分摊在郑国百姓头上,更加激化国内矛盾,百姓纷纷逃亡,聚集在萑苻泽的人数日益增多,影响增大。再看交通方面,泽南面紧邻华夏交通大动脉,东部各国进出王室都城的必经之路,路上客商及货物源源不断。奴隶们蜗居萑苻泽仅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也就是有吃有喝而已,其他生活用品不能生产,只能靠掠夺。他们能去哪里掠夺呢?分析一下:首先就是这条东西大路,在此劫掠自然收获颇丰;向西边10余里是中牟城,虽然中牟城没有健在这条大路上,但是仅有7里,这里早已经是晋国辖区,晋国很重视此处防御,把中牟建制为县,又派重兵守护,《春秋》记载:“晋车千乘在中牟。”奴隶们是无法与军队抗衡的;北方有萑苻泽阻隔,又是荒凉之处,东边也是如此,以上三方明显不适合劫掠;只有西南方向百里左右是郑国都城,京畿都是富庶区域,物产、资源极其丰富,是最佳劫掠目标;至此,笔者有一个推断:箜篌城还应该有一条去西南方向的大路,见附图。从地图上看,箜篌城、焦城、苑陵城、郑韩古城四城基本处于一条直线,分布也很均匀,明显有一条大路。奴隶们此举既阻碍了华夏大动脉的通畅,又威胁到郑国奴隶主的利益,还让郑国声誉受到影响,所以郑国执政太叔亲自率大军镇压了奴隶起义,又在此处建筑城池,以防止此类事件复发。此城最初叫曲遇城,数年后卫国占领,著名乐工师延在此为卫灵公造箜篌,成为中国最早的皇家乐器城,人们也随之叫它箜篌城。 ■附录 一、萑苻泽奴隶起义前关于郑国的一些军事事件 公元前581年春,卫国子叔黑背听从晋国的命令袭击郑国。 公元前576年三月、六月,楚国出兵侵犯郑国,到达暴隧(暴隧,一说在扶沟县,一说在原阳县)。 公元前575年,郑国背弃与晋国之盟约,与楚国结盟。晋厉公大怒,发兵讨伐郑国。楚共王援救郑国。晋军与楚军在鄢陵展开大战,史称鄢陵之战。 公元前572年,晋悼公攻伐郑国,驻军洧水岸边(新郑境内)。 公元前564年,晋召集诸侯讨伐郑国,联军驻扎在东汜水(姚家镇南)。 公元前550年,晋国在郑国北部设立中牟县,并驻兵千乘。 二、春秋时期的几次奴隶暴动 公元前550年,陈国发生奴隶暴动,杀死庆寅、庆虎。 公元前478、公元前470年,卫国爆发两次奴隶起义,卫后庄公、卫出公被驱逐。 公元前475年,鲁国盗跖率领奴隶起义。 作 者 简 介 齐治平,中牟县五里岗村人,现就职于中牟县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保护管理所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