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V08版:巩义时报 文化 上一版3
三田哭活紫荆树 三荆同株化孝义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三田哭活紫荆树 三荆同株化孝义

东汉章帝刘炟(公元57年~公元88年)年间,国家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好儒术”,汉章帝还专门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使得东汉经济、文化及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此时的大汉王朝思想活跃,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某日,章帝刘炟上朝,河南官员呈上一部奏本,讲述了发生在巩县枣园村的一桩奇异之事,章帝刘炟听罢大为感动,即发诏书,通令嘉奖,朝野动容,举国感慨。 记者 张朝晖 通讯员 姚健 白周灿 文/图

满树繁花又绽放 紫荆树死而复生

巩县地处五岳之中,嵩山北麓,《巩义市志》记载:始于商代,商称阙巩,周称巩伯国,秦置巩县。东有虎牢关,南有轘辕关,西有黑石关,北有黄河天险,“山河四塞,巩固不拔”,因以谓“巩”。史称“东都锁钥”。

巩县境内枣园村,据1988年出版的《孝义志》记载:东汉时,枣园村内有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其父有遗言,兄弟应同心协力,振兴家业,不得分家。父死后妯娌不和,只好分家。兄弟三人把家产平分后,庭前还有一棵伞状干壮枝繁的紫荆树。三兄弟商定截树三段分之。正要举刀挥斧之际,突见紫荆花落,枝蔓枯萎,状若膏肓。三兄弟大惊失色,长兄田真仰天长叹:“树闻截分,尚且枯死,真是人不如木也!”兄弟仨弃刀掷斧,抱头大哭。忽听紫荆树开口说道:“无孝无义,天地难容。行孝奉义,枯木重生。”话音刚落,只见满树繁花绽放,紫荆树死而复生。

遵父遗言谓“孝”,兄弟相爱谓“义”,河洛文化研究学者范崇现先生撰文说,村人闻知此事,认为这是天人感应、感天动地、孝悌显灵。遂把村名改为孝义。汉章帝闻奏,龙颜大悦,封田真大中大夫,赐田家为“孝门”,派员赐予亲笔“孝义”匾,挂在今称“大王沟”的西口总门上。孝义村即称谓紫荆孝义、紫荆村和三田故里。

汉章帝把枣园封为“孝义”后,这个故事经过加工,以文字、戏曲、雕塑、绘画等形式在民间广为传播,三田的故事也随之载入地方志史册。

8月12日上午,记者在孝义三田后人田文年的引领下,来到孝南村景沟街,在田文茂家的窑洞里,看到了三田后人为田氏三兄弟镌刻的石碑牌位。“三田孝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行孝道、讲仁义、家和才能国太平的真谛。”田文年说,“为了弘扬孝义文化,传承三田遗风,树立孝义标志,体现和谐、友善的核心价值,2002年8月,由孝义知名人士房西通等人倡议,重建了景沟孝义门两座。”

荆树有花兄弟乐 砚田无税子孙耕

范崇现先生撰文称: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时在京都洛阳居官著作郎(官名。后汉末始置,属中书省,为编修国史之任)、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从五品)的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今江苏苏州人。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在洛河上乘船经孝义村时作诗《豫章行》,开头是“泛舟清川渚,遥望高山阴,川陆殊涂归,懿亲将远寻,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三荆欢同株,就是指三田哭荆又和好之事,所以三荆同株成了千古名言。南北朝时梁国史学家吴均写了一篇《紫荆树》,全文为:“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欲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燃。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木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悴,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真仕至大中大夫”(《续齐谐记》)。

范崇现说,从唐至明,对三田哭荆事在全国宣传更为普遍:唐朝两大明星诗人杜甫和李白联系处境都有感而发,杜甫的《得舍弟消息》中有诗句“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李白的《上留田行》中有“田氏仓促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交让之木本同形,东枝憔悴西枝荣”;宋朝时的《劝报亲恩篇》“三人哭活紫荆树,于今成神在天宫”均对紫荆树有所描写;二十四孝的宋元两朝版都把田真列入孝子行列;元朝有杂剧《感天地田真泣树》风靡豫、陕、晋三省;明朝冯梦龙著《醒世恒言》和《今古奇观》中有三田哭荆事,流传全国、影响深远。

明初,在孝义村三田故居又建造紫荆遗址坊和三田遗址坊,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巩县知县朱胜亲自主持,在孝义大王沟西口原东汉三田哭荆事故宅建“三田孝义祠”,并立碑,碑首句曰:“田氏三贤载高士传,出东汉时,田真田庆田广。”朱胜还作诗一首:“紫荆一株,别籍三涂,夜才议砍,晓辄焦枯,因感更合,其花再苏,孔怀之道,人当是图。”并书写“三田遗址”,都刻立于祠内(碑今存)。祠门对联:“荆树有花兄弟乐,砚田无税子孙耕。”定为缅怀三田、纪念孝义发祥之地。清朝巩县知县号令官民在三田墓旁植紫荆树,还常去扫祭,并建紫荆寨。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多版本,从1931年至今,屡记巩县孝义村。汉魏时期,田真三兄弟哭活紫荆树,村名为孝义,该词典还记载了陆机、吴均的诗文,以记其事。当地有紫荆遗址坊,田真三兄弟墓冢。

古今官民重孝义 紫荆凝聚民族情

在《巩义地名选编》一书中范崇现先生撰文称:巩县官民历代对孝义情有独钟,隋朝官方派员在孝义村大王沟西口设驿站,定名孝义驿。后高孝义村一级的行政区区名都冠以孝义,唐朝设孝义乡,后仍沿用是称。新中国成立后设的区、公社、镇和街道办事处亦如此。明至民国时,孝义大王沟上口的寨门篆刻对联:“孝亲敬长蔼然一团和气,义精仁敦犹现三田古风”,横批:“田真故里”。孝义景沟和小王沟建孝义寨。今巩义市内有孝义大道,当初撤巩县建巩义市,义字就是取紫荆孝义之“义”。

巩县和巩义市人民政府把三田故居遗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刻纪念碑,立在孝北村大王沟西口原三田古宅。孝北村委刻立“重立东汉三田故居遗址碑记”,孝南村委又建“孝义门”和“三田故里门”,均见证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历史文物遗址的重视程度。

有河洛研究学者认为,我国古代就有重孝悌、重仁义的道德传统,在词汇上常用孝、孝悌、孝慈、义、仁义、正义等,自巩县孝义村名后始有孝义一词,这是孝义人的创新,巩义产生了全国第一个孝义典故,巩义擎起了全国第一面“孝义文化”旗帜。孝义融家庭和社会道德为一体,集孝德、仁德、义德为大成,是道德文化的最高标准,孝义的实质和紫荆的形象是团结、和谐、友善、奉献的美德。

同气从来兄与弟 千秋羞咏豆萁诗

河洛文化研究学者任伟介绍说,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提倡“孝悌”和“仁义”,而“三田哭紫荆”恰好形象地演绎了“孝”和“义”的真谛——家和万事兴。古代很多典籍中都记载了这个故事,并进入了名家名篇,如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抱瓮老人的《今古奇观》等。“三荆同株”“紫荆三田”成了“兄弟情深”的代名词,在诗词、戏曲中频繁出现,如西晋陆机有“三荆欢同株”、杜甫有“风吹紫荆树”、李白有“田氏仓促骨肉分,青天白日摧紫荆”的名句,元代杂剧有《感天地田真泣树》剧目。

“紫荆枝下还家日,花萼楼中合被时,同气从来兄与弟,千秋羞咏豆萁诗。”此诗出自冯梦龙《醒世恒言》,是为劝人兄弟和顺而作。

自古至今,围绕孝义村周围的行政机构设置,都始终保持着“孝义”的名字,梁时称为“孝义宫”,隋朝叫孝义驿,明朝叫孝义保,清朝叫孝义镇。这是因为孝义有着很悠久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从家庭道德走向社会美德,核心就是团结和谐。

2008年,孝北村白海军、李居有、范崇现申报,东汉田真三兄弟哭活紫荆树的故事,是“巩义孝义的传说”,是紫荆孝义文化流行至今影响全国。郑州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90261 2018-08-21 00:00:00 二 三田哭活紫荆树 三荆同株化孝义KeywordPh